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六章:李渊真的很“冤”

第六章:李渊真的很“冤”

    在隋唐,人与人之间讲阶级成分,并且阶级固化。如果你是贵族,基本世代都是贵族。所以,作为李渊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还是有的,一个关陇集团贵族出身完全可以接班做皇帝,因为,长期以来民众已经习惯了关陇集团的统治。

    尽管一个贵族身份完全可以服众,不用效仿先人借用迷信手段刻意编排故事忽悠一下民众,但借用江湖术士渲染一番,营造李渊做皇帝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良好舆论氛围,使民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李渊做皇帝不容质疑,还是很有必要的。

    翻阅《旧唐书》就有这么一段记载:“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意思是说,“唐国公,您相貌非凡,颇有天子之相,今后必为天下共主,可不要辜负上天的宠爱啊。请大人保重,一定要记得我今天所说的,今后必定应验。”

    “帝颇为自负。”意思是说,彼时的李渊对术士所言颇以为然,特别受用。

    李渊顿时感觉自己家的祖坟上青烟滚滚,这是上辈子烧了多少高香啊!但还得克制一下:“仙道说得是哪里话啊,我只是一小小武将,不过你放心,我会努力的!”

    然而,这件事的可信度不高。后人之所以这么做,其实目的很明了,旨在告诉世人现任皇帝也是合情合理又合法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话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这一年是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是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李渊起兵了,再也不用隐忍了,再也不用假装颓废做个贪财好色的中年男人了,向着做天下共主的人生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多少个夜晚,他站在城楼上,仰望星空,不知捻断了多少胡须,感慨自己不知蹉跎了多少岁月,感叹历史的天空如今闪烁几颗星,这些璀璨星辰都曾照亮过哪些英雄,是不是到了一展人间英雄气的时候了,你准备好了吗?是的,我确定,我准备多年了。

    这一年,历史上令天地为之色变、让历史车轮为之变向的许多大人物逐一登场亮相,李渊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他的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另一个女婿、高密公主的夫君段纶,文武大臣裴寂、刘文静、温大雅、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武士彟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开国功臣,有的还进入凌烟阁,成为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

    说起李渊起兵建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认为,首倡义兵的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为助攻,史书的口径很一致,把功劳全部归于李世民。

    《旧唐书》记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新唐书》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而《资治通鉴》更为直接:“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之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这一点不难理解,史书是后来修的。《旧唐书》修于后晋,《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修于北宋。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突出颂扬李世民,其他人或被埋没,或被改写,以衬托李世民千古一帝的伟大功绩,实属人之常情。

    综合《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有这么两件事促使李渊起兵,至于记载的是不是真相,咱们先把这两件事按照这些史料原原本本说完,然后再一一分析。

    第一件事,兵败突厥,李渊面临牢狱之灾。

    虽然不久前,李渊与王仁恭合兵一处共同抵御突厥,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但是以突厥人的做派,休养一段时间,一定会卷土重来。就像某动画片的那句经典对白:“我一定会回来的!”相信突厥人每次出兵不管是打了大胜仗还是惨败,在心里都会来上这么一句。

    历史上的突厥、吐蕃,都是如此,不断的起兵打大唐,打不赢就求和,养精蓄锐一番继续打;打赢了拿好处,好处享受完了,撕毁合约还是继续打。

    “我一定会回来的!”是的,突厥人不负约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总结经验,“小老弟,大哥我又回来了,我就是不服!”

    大业十三年初,突厥再次出兵马邑,李渊派副手高君雅与王仁恭共同抵御。王仁恭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李渊表面上支持,但出工不出力,结果不出所料,吃了败仗。

    李渊当时的想法很明确,此次出兵,如果能借突厥人之手,除掉高君雅最好;如果击退突厥,在杨广那儿也算大功一件。

    然而,王仁恭这位兄台心态就不一样了,吃了败仗,必须得自我安慰一番:“吃了败仗不要紧,只要人活着就还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王仁恭这算盘打得,噼里啪啦。不过,这只是王仁恭的一厢情愿。

    兵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杨广耳朵里,杨广当即大怒,要处斩王仁恭,这还不算完,下诏就地拘捕李渊。理由很充分,李渊负有领导责任,对王仁恭支持不力。

    说来奇怪,彼时的天下义军遍地,咱不知道杨广如何得知兵败的,也不知道杨广的使者是怎么从江都千里迢迢穿越一道道烽火线跑到太原的,可人家就是命好,居然顺利到了太原。

    当杨广的使者宣布这两条谕旨时,李渊非常震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尽管是拘捕,但李渊明白,这是小表弟要对自己下手的节奏。就在李渊思考着要不要先把使者扣押起来时,李世民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上场了。

    李世民来到父亲书房摒退左右:“父亲大人,天下人都知道杨广昏聩暴虐,如今民心思变,义军多如牛毛,起事时机已经成熟,咱们不如顺天应人,举起义旗。要不然把您逮起来,可就不好翻身了啊!”

    李渊闻听大惊失色:“你这不孝子,怎么能如此口出诳言、大逆不道,你这是想陷为父不仁不义啊!你等着,我这就写信检举你,让官府把你抓起来!”说完就要拿笔。李渊的演技瞬间飙升。

    然而,李世民却毫不在意:“老爸啊,儿子是看时机真的成熟了,才这么说,如果您要告发我,我宁愿受死!”

    “二郎,我怎么会告发你呢,你可是我的儿啊!此事到此为止,今后不许再提。”李渊走到李世民跟前,轻轻拍了拍李世民的肩。

    李世民无奈,心有不甘,怏怏而回。

    李渊心累,辗转反侧,一夜未睡。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又来了:“父亲大人,时不我待,不得不说,现在必须起事了。您奉诏到太原剿除匪盗,可如今匪盗遍地,怎么能剿得尽呢?就算您把天下匪盗全部剿除了,可谓功高盖主,到那时更加危险。况且因谶言李浑族灭之事犹在昨日,所以,起事与否,最终都难逃责罚。因此,起事一搏还有希望,愿父亲大人不要再犹豫了!”

    李渊来回度步:“二郎啊,为父昨天一宿未眠,你昨天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分析得也很准确。好吧,一切由你安排吧。”

    就在李世民紧锣密鼓准备之时,杨广又来了一道谕旨,赦免了李渊和王仁恭,而且官复原职,让他哥俩继续镇守太原。

    于是,李渊对起兵一事按了下来。

    第二件事,酊酩大醉,李渊睡了宫女。

    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时,裴寂为晋阳宫监,刘文静为晋阳令,二人自然成了李渊的手下。晋阳宫是隋朝众多离宫别苑之一,通俗点说就是皇帝大人的行宫,除了豪华的设施,还有貌美的宫女。当皇帝出巡到此便会来这里居住。开皇九年,晋王杨广在东魏晋阳宫旧址上进行扩建,并筑起长七里、高四丈的宫墙。后又在晋阳宫西边筑仓城,城周八里、高四丈,把晋阳宫与仓城东西相连,甚是壮观。

    刘文静和裴寂都因目睹大隋大有危矣之势,自身前途未卜,因而时常在一起喝酒解忧,自然相对而感慨,所谓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有一次,酒过三巡后,裴寂对刘文静说:“刘兄,咱俩命不好,生逢乱世,这官恐怕做不久了,别指望光耀门楣了,咱们该如何是好啊?”

    刘文静此时早已看好李世民,觉得李世民将来必成大器,依附之心久矣。于是对裴寂说:“如今李大人是我们上司,他的二儿子李世民非寻常之人,其胸襟豁达,天纵神武,和汉高祖刘帮、光武帝刘秀有得一比,咱哥俩不如一起依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

    要不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刘文静这话说完不久,因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而被捕入狱,而服刑的监狱就在太原。就在刘文静感到命悬一线、生无可恋之际,转机来了,可以说因祸得福。李世民主动到监狱看望他。

    刘文静见到李世民大喜,于是试探李世民:“今天下大乱,大隋危在旦夕,非汉高祖、光武帝不可平定四海!”

    李世民一听笑了:“素闻先生高才,然而,先生有所不知,平定天下的人就在你眼前。我今天来找你,就是想听听先生平定四海的高见。”

    刘文静一听,犹如大旱逢甘霖,救命的人来了,一定要抓机会。于是他从天下大势到如何起兵,呜喱哇啦滔滔不绝,说了一大堆,概括一句话就是,“李世民您父子若起兵,不出半年,帝业可成。”

    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刘文静出狱了,拉上裴寂协助李世民暗中做起兵准备。

    可是起兵的关键在于李渊的批准。李世民、裴寂、刘文静思来想去,决定给李渊挖坑,“把你逼上梁山,让你不得不反。”

    坑是这样挖的:鉴于李渊自从被杨广下诏拘捕到赦免,按照李渊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一定会更加低调,继续做个贪酒好色之徒。于是,作为晋阳宫监的裴寂发挥职权作用的机会来了,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故意安排宫女侍寝了李渊。

    事情是这样的:接连数日,裴寂请李渊喝酒,喝完顺便送上几位美女,把李渊伺候的舒舒服服的。可是令李渊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是躺在自家床上,而是在晋阳宫一个房间里,而且身边还躺着宫女。

    “这,我这是睡了杨广的女人?这可是灭门之罪啊!”就在李渊疑惑之际,耳边传来“吱呦”的开门声,把李渊吓得浑身冒出了冷汗,本来还未完全从昨夜酒劲中清醒过来的李渊瞬间精神起来,只见他快速起身去拔挂在床边的佩剑,准备与宫将搏杀一番逃离这里,然而还未等佩剑出鞘,这时进来一个人,此人正是昨夜陪李渊饮酒的宫监裴寂。原来是虚惊一场,李渊顿时放松下来。

    裴寂:“李大人,令郎世民已暗中蓄养兵马、招幕豪杰许久了,欲举大事于乱世,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恐大事久之遭泄露,不得已出此下策,望大人原谅。众人心意已明,大人您的意思呢?”

    李渊继续演,愣了一会:“二郎与尔等既有此谋,事已至此,不得不反了,按计划实施吧!”

    这两件事把李渊描述得没有主见、胸无大志、摇摆不定,同意起兵是被李世民、裴寂、刘文静胁迫的,给人一种事不关己、听天由命的感觉。而把年仅19岁的李世民描述成了目光远大、英明神武的起兵首谋者、组织者。

    可是,起兵真相果真如此吗?李渊真的对二郎世民等人密谋起兵毫不知情吗?

    咱们来看看《大唐创业起居注》:“帝(李渊)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世也。”

    这段记载大意是,李渊对李世民等人说,这里是古唐国的封地,我是唐国公,今天到这里上任,实在是天意。如果不早图大事,恐怕会被杨广除掉。然而,现在有匪盗历山飞盯着太原,北有突厥这个不安定因素,如果不解决好这两件事,就不易成就大业。

    接着往下看:“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

    这段记载的主要意思是,李渊对李世民说,之所以现在不起兵,是因为你们兄弟几个没全在太原,比如你大哥建成,你弟弟元吉、智云现在河东(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所以有所顾虑。说这话的时候,李渊已为太原留守。

    那么,问题来了,李建成在河东干什么?李世民在太原又干什么呢?

    我们接着看:“仍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禀对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这段记载的主要意思是,李渊命长子建成留在河东招揽英雄,命二子世民在晋阳笼络人才。哥俩都很有能力,都不吝啬钱财,而且能放下架子,礼贤下士,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均可为我所用,于是吸引了许多人来投。

    很显然,暗中招兵买马是李渊的意思。

    这些记载是可信的。理由有三:

    其一,《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李渊称帝后由他的贴身秘书温大雅所著,温大雅出身官员世家,其父亲不仅是官员更是历史学家。隋文帝时期温大雅的官职是东宫学士。窥一斑而知全豹。仅从这一官职来看,温大雅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否则,品行不端是进不了东宫的。所以,修著《起居注》应很严谨。

    其二,《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的是李渊从起兵到称帝整个创业过程,成书于武德八年。也就是说,一直到《起居注》完成,李渊始终在位,温大雅作为从晋阳起兵到李渊称帝的亲历者,其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肯定要大于他去世后的其它史料,特别是《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这些后朝编修的官方正史,尤其是在真实性方面。按常理来讲,属下写个材料特别是这种史书,当领导的一定会审阅的。因此,退一万步讲,如果李渊觉得《起居注》不实,凭李渊那种隐忍低调的性格,完全可以命人烧掉,干脆不提,因为他那时已经做了皇帝,完全不需要以这种形式对自己歌功颂德。如果要彰显功绩,他完全可以弄个万民书,不管是真是假,一旦许多年过去了,假的也可能成真的了。因此,《起居注》的记载总体而言实事求是。

    其三,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李渊始终在暗暗集结兵力,为反隋做准备。如果起兵功劳都是李世民的,温大雅为了故意讨好现任皇帝李渊,而抹杀李世民的功劳,就不担心哪天李世民做了皇帝收拾他?就算李世民后来没做皇帝,李世民作为尚书令、天策府大将军,难道收拾不了温大雅?就算温大雅是条好汉,不怕杀头,仅凭李世民有仇必报的性格,在老爸去世后,也会命人修改,甚至把《起居注》销毁。但历史告诉我们,李世民继位后,不但没有处理温大雅,而是把他奉为座上宾,封他做了礼部尚书,授爵位为黎国公。

    其实,早在大业九年,李渊奉诏前往怀远督运粮草时,就与隋朝驸马宇文士及有过密谈。具体谈的是什么政事,史书未作记载。但《旧唐书》有这么一段:“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这件事是这样的:武德初年,也就是李渊建立唐朝初年,在一次朝会上谈到当时首倡义兵之事,斐寂、刘文静等人都认为自己提议起兵之事最早。然而,李渊却笑着说,当年我去怀远督运粮草途经涿郡(今北京)时,宇文士及就找我谈过此事,距今已有六七年了。

    李渊与裴寂、刘文静等大臣的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李渊早有问鼎天下之心了,只是李渊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也完全符合他一向善于隐忍的性格。因此,李渊始终是从晋阳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前的总设计师、最高决策者、全局指挥者,并非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而李世民也非史书记载的年轻时就英明神武、居功至伟。当然,不可否认,李世民确实是千古一帝,但不能说李世民雄才大略、成绩卓著,就把李渊描述成胸无大志、左右摇摆的政治投机分子,捡了个现成的皇帝。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你去过李渊的陵墓献陵、李世民的陵墓昭陵,便会发现,李渊的献陵远远看去就是土包一座,除了松柏葱郁,外加一块墓碑,四周就剩广袤的田野了,修得实在简陋,犹为荒凉,前去拜谒的人很少,给人一种悲凉之感。相反,李世民的昭陵却豪华且庞大了许多,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今天旅游的热门景点,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一派庄严而不失宏伟的之状。

    如果用一句话为李渊鸣不平,只能说,李渊真的很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