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五章:隐忍换来的春天

第五章:隐忍换来的春天

    杨广在位不到14年,14年间基本上不是在巡视就是在巡视的路上,他真正住在长安城里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不到四年。也就是说,14年间大概有9年在巡视。期间,不但有巡游江南的浪漫,还有扬威塞北的豪情,并且每次巡视的队伍浩浩荡荡。就拿巡视扬州来说,巡视队伍乘坐龙船在大运河上延绵二百余里,不可谓不壮观。

    可他为什么要如此的铺张浪费、劳民伤财呢?列位如果了解杨广的雄心壮志就能参透一二。

    杨广即位后改年号为“大业”,意思是要建立千秋伟业。因此,杨广巡视其实是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的,那就是通过大规模、大排场的巡视,来展示自己的治理功业和富强国力,以此证明,自己完全可以超越秦皇汉武,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帝王。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杨广巡视雁门郡,打算慰问一下远在边疆的官军,以示皇恩浩荡。

    大家都知道,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是长城上重要的关隘,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攻,退可守,是西域外邦,比如突厥侵犯中原的主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以来雁门关就是边防军事战略要地。

    只是杨广的巡视每次都很高调,路人皆知。以往巡视江都(今江苏扬州)等地,高调倒也没什么,可这次巡视不同,去的是边疆,说话的功夫突厥就能杀到。不出意外,消息很快传到了突厥。

    当杨广率领的巡视队伍浩浩荡荡从楼烦不辞辛劳开进雁门时,被突厥首领始毕可汗率领的几十万大军给包了饺子,形势十分危急。

    说来杨广命不该绝。隋朝奉行和亲政策,文帝在时,义成公主远嫁突厥,此时得知杨广有危险,秘密派人快马加鞭前往雁门报信,杨广得到情报后,害怕了,自己的人马不足以对抗突厥大军,只得加快赶路,躲进城内再想办法。

    杨广带领巡视队伍刚刚躲进城内,突厥大军就重重围住了城池。雁门郡下辖的城池有41个,几乎一夜之间就被突厥攻下了39个,形势危急万分。

    “啥也别说了,赶紧出发,去救驾。”此时的李渊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乐见天下大乱,自己有机可乘,进而实现雄图霸业,但又担心自己成了杨广要收拾的人,就算杨广可以视而不见,也不能成为天下义军关注的焦点。李渊明白,时机不成熟,坚决不能行“树大招风”之事,这个时候必须稳住,不仅要稳住自己的心、自己的手下,更要稳住杨广,不能让杨广感觉到自己对他的威胁,拿自己开刀。

    可是,李渊派兵出发时才想起自己的这点兵不够当炮灰的。彼时的李渊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手底下没多少兵,怎么办?只能瞄准突厥的软肋下手。

    突厥军队出兵打仗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突厥军队善骑射,但不善攻城,善打运动战,不善打持久战,特别是打围城持久战,粮草保障是个大问题;

    第二,突厥军队是北方游牧民族,喜寒怕热,此时正值8月,天气正热,不适应长时间作战;

    第三,突厥犯边的目的不在占据城池,而是以掠夺金银珠宝、武器粮草为主,劫完就走。

    突厥此次犯边出动几十万大军,大本营必定空虚,假如“后院起火”,突厥大军势必回撤。

    要不说李渊是个心机深沉、颇有谋略的主,他就抓住了突厥军队这三大特点,以及这次出兵的软肋,一面派大将军云定兴和二子李世民率领2000多善于骑射的精兵前去解围,告诉李世民要大张旌幡,让突厥搞不清自己有多少军队,并发动突袭射杀了几千突厥士兵,还别说,一番突袭下来真把突厥打懵了,唬的突厥一愣一愣的;一面散播消息说突厥的大本营“起火“了。加之突厥得知隋朝将领宇文述、屈突通、来护儿等四面八方的援军很快杀奔过来,只好撤兵回营。

    就这样,杨广逃出生天。

    雁门关被围之时,杨广站在城楼上给将士们打气,想法很明确,就是先给块糖吃再说,保命要紧,当场许诺,“如果能够活下来,所有将士一律破格提升,至于品级嘛,六品打底。”将士们那个激动啊,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顿感全身有用不完的力气,只要死死守住城池,待援军一到,突厥必退,那时我们就飞黄腾达了――什么金钱、美女、地位都有了。可是,到头来空欢喜一场,因为杨广给开了个空头支票。

    雁门关重生之后,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刚刚过完春节,到了封赏的日子,杨广却傻眼了,没有这么多编制啊!只能硬生生地把封赏之事按压下去。满朝文武大臣鉴于谁提匪盗之事谁就玩完,心里的阴影还未散去。因此,谁也不敢自找晦气,没人敢提及封赏之事。

    就在其它将士暗地里抱怨之时,杨广却没忘记自己的大表哥,“大表哥不像别人说的那样存有异心,也不像我之前想的那样需要处处防着,我和大表哥更不是阶级敌人,而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啊!雁门关一战,大表哥你还是很能打的,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本领,其他人在封赏一事上都可以打折扣、搞变通,甚至可以以后再说,但大表哥不行,必须立即封赏。大表哥,就封你为右骁卫将军吧!继续做你的太原道安抚大使,给朕镇守好太原。”

    那首歌是怎么唱来着,“留一半信任,留一半用,至少在我心里还有你(李渊)!”经此一役,这是杨广对待李渊的真实态度,想法也有了些许改观。

    杨广虽然不让大臣提及匪盗之事,谁提就杀谁,但杨广此刻心里跟明镜似的,“如果这时突厥再举进攻,可就不好唬退了。一旦太原陷落,中原地区就直接暴露在突厥大军的铁蹄之下,准得玩完。太原作为北大门,必须看好。太原北边是马邑(今山西朔州)郡,兵马约五六千人,对付突厥明显兵力不足,为今之计只能让太原与马邑两郡联合防守。”

    隋朝时的太原妥妥的特大城市,类似今天的北上广深,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翻阅地图不难发现,三大城市成鼎足之势。如果是从战略地位上来讲,太原的位置更加重要,是防御突厥的一道重要防线。

    位置既然如此重要,必须派个得力将领把守。这一点杨广比任何人都清楚,他可是当过武将。当年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镇守扬州,率兵打下南陈,为杨坚一统中原立了大功。杨广当然明白太原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杨广在雁门被围危机解除之后,不是想着赶紧回京与大臣商议如何加强边境防守,拿出切实措施剿除义军,而是做起了甩手掌柜,竟然带领巡视队伍继续向江都进发。还好的是,杨广临行前下诏,命李渊率太原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共同抵御突厥大军。若不是李渊颇会用兵,应对得当,太原危矣!大隋危矣!

    作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右骁卫将军的李渊接诏后,一面派人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取得联系,传达皇帝的命令,一面整备军马。马邑郡处于陕西的北边,是突厥南下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儿,还有两个历史比较有名的人物,一个是郡丞李靖,一个是校尉刘武周。请记住这两个人,他们的事迹下面会作详细介绍。

    突厥军队勇猛非常,为获取生存资源,南下劫掠自古以来就是常态。对付突厥都知道必须谨慎行事,特别是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大意不得,搞不好要全军覆没。这事儿李渊清楚,其手下也清楚,不但清楚,还甚为忌惮。连皇帝杨广都惧怕三分,何况他人?

    手下问李渊:“大人,如今突厥刚被唬退,估计此时已知道自己被忽悠了,定然火冒三丈,相信近日一定来攻,不知大人有何计策?”

    李渊听闻便笑了,知道属下的心思,必须给属下吃个定心丸,以全力备战:“匈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从周秦到汉魏,讨伐之战就没停过,但始终不能彻底攘除。如今,圣上也忌惮突厥,跑去江都巡视。然而,中原内地义军蜂涌,多如刺猬毛,几乎到处都是反隋战火。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把握天下形势,与突厥硬碰硬显然不行,当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令其畏威怀惠,在兹一举。”

    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没多少兵马啊!然而,缺兵少马,咱不怕,咱有办法。

    眼下的形势容不得有半点迟疑,很快,李渊亲率2000余善于骑射的精兵赶赴马邑郡,准备与王仁恭合兵一处防御突厥。

    行至马邑见到王仁恭,第一件事,就是清点兵马,但凑来凑去、数来数去,两军加起来不到六千人。

    王仁恭面露惧色,几乎要颤抖,心想,“这点兵马,不要说打突厥,就连打义军都费劲,这哪是给的立功机会,这是拿自己当炮灰啊!咱不干,这活咱干不了。”

    李渊岂能不明白王仁恭的心思,这个时候必须第一时间安抚:“仁恭老兄,可是担心?”

    王仁恭:“这……”还用问嘛,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估计此时这位兄台的心理活动就是这样,只是不敢讲出来而已,仅此而已。

    “仁恭老兄莫担心,今我率兵到此,就是与你共同抵御突厥,自然有办法。”李渊安抚道。

    “怎么打?在下听李大人的。”王仁恭心想,你指挥吧,反正打赢了是咱俩的功劳,若输了嘛,对不起,与我无关,你是钦差大臣,皇帝钦点的,责任自然由你来背。

    “突厥所擅长的是野战,精于奔袭骑射,并且出战的目的就是劫掠,至于攻城掠地嘛,在其次,一旦久攻不下,便会撤兵。这是突厥犯边的一贯风格。”李渊摆摆手,示意王仁恭不要担心:“我们可以学习突厥人的生活起居,带上骑兵,穿上突厥人的衣服、铠甲,骑上突厥的战马,出城到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游猎,以羊马为军粮,以此迷惑突厥,让突厥误认为咱们没粮没钱,只能出来靠打猎维持生计,他们得知往而无利,自然不会再来。若不这样,当今圣上远在江都,而从太原到江都的路被义军阻隔,我们没有援兵,很难生存下来。”

    李渊说得有些道理,但部下还是有些担心,又不敢不听令于他。于是,由李渊亲率2000骑兵,如散兵游勇般奔向草原,向突厥展示不俗的演技。

    突厥人向来好奇心重,看到眼前一幕很懵,“这是哪支队伍?李渊的?不对啊,李渊部下哪来的突厥军队?”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思,慢慢靠近。

    然而李渊军队驰骋射猎,旁若无人,玩得好不快活。将士们的射技似乎如李渊魂魄附身,准得出奇,羽箭所到之处,不管是地上跑的,还是天上飞的,发无不中。

    再看看李渊军队吃的是飞禽走兽,住得是草原专用帐篷,与自己无异。想试着进攻一下吧,又不敢轻举妄动,观察几次,策马返回。

    时间一长,李渊军队放下心来,这一招果然奏效,个个都想与突厥真刀真枪干一仗,士气高涨。

    李渊知道将士想法,感觉时机成熟,于是趁突厥放松警惕之时,突然率军攻打,斩杀突厥上千人,缴获战马千余匹。

    “战神!”

    “草原雄鹰!”

    “真正的草原生存大师!”

    ……

    不仅李渊率领的众将士如此感慨,突厥也是“闻渊色变”,被李渊神一般的用兵深深折服,自此好长一段时间不敢南入。

    很快,远在江都的杨广也得到了打败突厥的捷报,非常感慨,“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打突厥这只大老虎还得靠表兄你呀!”

    于是,诏书到了:“大表哥,你继续在太原干吧,你行的,对付突厥你最有发言权,任命你为太原留守吧。哦,对了,你一个人镇守太原有点累,这样吧,给你派两个副手,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你俩立即上任,听好了,一定要帮着大表哥给朕看好北大门。”

    说到这里有个细节比较有趣,耐人寻味。那就是两位副手的职务:《旧唐书》记载的是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新唐书》记载的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且不论哪个官职说法准确,至少是正常的称谓。而《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是兽贲郎将王威、兽牙郎将高君雅,用的是“兽”字。

    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李渊的手下温大雅于武德三年至八年所著,武德是李渊建唐的年号,也就是说成书时,李渊是在位的。而两位副手同李渊一并走马上任,其重要职责就是监视李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杨广安排在李渊身边的卧底,大家都心知肚明。说到这里,关于对两位副手职务的“尊称”,你品,你细品!

    李渊新的职位是太原留守,正经的封疆大吏,握有实权的地方诸侯,官居正二品,担负着一方军政、钱粮、戍边的重任。

    不仅如此,杨广为确保太原政令畅通,还给李渊便宜行事之权。有了便宜行事之权就相于拿到了尚方宝剑,在太原这一亩三分地上是简直是霸气无敌的存在。

    这次封赏不同于以往,之前基本都是钦差大臣,说白了属于临时的。就像现在的视察调研,组成个调研组,任命你为组长,由你负责,完成任务后,各自回归自己的岗位,该是什么职位,一切不变。

    隋唐时代很像汉武帝刘彻时代,是个尚武的朝代,不像宋、明、清那样,即使品级相同,文官地位高于武官。这种氛围,不仅体现在朝堂上,还体现在民间社会。尤其是隋朝末年,朝廷忙于攘除义军,武官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兵权大握又如神一般用兵的“李渊”们,在朝堂很是吃得开。

    杨广的雁门巡视、义军的突起、联合防守北大门,给李渊的人生带来了巨大转折,属于李渊真正的春天来了,可谓人生得意须尽欢,必须放手大干一番!

    这一年,李渊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