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十章:李渊的重要帮手

第十章:李渊的重要帮手

    当李渊南下长安之时,正是李密在东都洛阳阻挡了隋军,这对李渊来说实在是一种巨大的帮助。

    说起李密,他比李渊起事要早,实力要雄厚很多,但最终还是垮台了。与李渊相比,虽然同为关陇集团成员,两个人的性格则截然不同,而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命运。李渊隐而不发、以待时机,李密则刚愎自用、自命不凡,李渊采取封官许愿的手段收买人心,而李密则厚此薄彼致使人心离散,这是李密走向失败、李渊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密虽然没有取得成功,却无意之中在李渊创建大唐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有必要详细说说李密的奋斗事迹。

    李密,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关陇集团成员,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门荫入仕。与李渊一样,从小志向远大,广交朋友。也正是关陇集团后代的身份,又名应谶言,给了他称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李密这人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人长得比较黑,并且眼睛很有神,那种眼神至少在杨广眼里是异于常人的。他早年在宫中担任禁军。一天,李密当值,杨广从李密身边走过,由于长得黑,杨广多看了他一眼,远远的用手指着密对身边的宇文述说,这士兵眼神异于常人,最好不用这种人。正是这种所谓异于常人的眼神让他丢了官。

    如果换作别人,丢了官职一定会痛哭流涕,而李密却并不想要这份工作,因为他想继续读书,以显才学。当他得知工作要丢了,不悲反喜,托病辞职。(《新唐书》:密大喜,谢病去,感厉读书。)

    另一个是,李密从小好读书,志向远大。官丢了,李密就闭门苦读。他最喜欢读的书是《汉书》,并且行事高调,特立独行。人家出门骑马,而他骑牛,并且把书袋挂在牛角上。这一举动引起当朝大臣杨素的好奇,请他到家中畅谈,李密抓住机会侃侃而谈,深受杨素赏识。从此,李密与杨素的儿子杨玄感成了好友。后来,随杨玄感起义。兵败后,李密辗转到了河南滑县,成为瓦岗军首领。

    这就是“牛角挂书、瓦岗称孤”的李密,自命不凡、不甘人下的李密。

    好了,关于李密的奋斗之路,咱就从杨玄感兵败说起吧。

    杨玄感兵败后,李密一行七人偷偷逃往关中,不料在逃跑的路上被隋朝官兵抓获。据《新唐书》记载:密羸行入关,为逻所获,与支党护送帝所。

    根据这一史料分析,当时杨广在高阳(今河北保定)行宫,可能并不想杀他们,想要亲自审问一番,只有你给的理由说得过去,就能给个机会。否则,直接下令处斩即可,就没必要下令把李密等人从河南押送到河北保定了。

    事实证明,杨广的确有这种想法。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一同被押送的除了李密七人外,还有杨玄感的弟弟杨积善、杨玄感的心腹韦福嗣等总共十余人,这些人都是随杨玄感起义的重要成员。当李密等人挖墙洞逃跑之时,李密没有忘记他们,看到杨积善、韦福嗣等人无动于衷时便喊他们一起逃跑,然而却被拒绝了。

    杨积善认为,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哥哥杨玄感,有立功表现,此去高阳等于自首,杨广不会杀他。同样,韦福嗣也认为,他是被杨玄感俘获的,出于形势所迫,委曲求全而已,顶多遭到杨广的责骂。

    杨积善、韦福嗣的看法应该说是准确的。起初,杨广的想法是交大理寺处理,言外之意就是想法外开恩,否则,问斩只不过是皇帝大人一句话的事儿。

    但事情就坏在坏人宇文述的身上。当时,宇文述说:“如果这些叛逆之臣得不到应有的处罚,不足以警示天下。”在宇文述的进言下,杨积善、韦福嗣最终被车裂惨死,其他几人被当成活靶子,被乱箭射杀。

    虽然杨广起初并不想处死他们,而是想给他们一次机会,但李密可就不这么想了,他对其他几个人说:“如果我们被送到杨广面前,一定会被问斩。现在我们还可以想法逃脱。”

    当然,李密有这种看法绝不是空穴来风。当时,杨玄感的最大帮凶斛斯政同弘化郡守元弘嗣见形势不妙,作为亲戚的两人相约逃往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迫于形势想要和谈,于是将斛斯政作为谈判筹码交给杨广,杨广一怒之下处斩了斛斯政,这就是李密的前车之鉴。

    有了这种想法,李密他们首先与狱卒套近乎,几乎天天好酒好菜伺候着,时间一长,便称兄道弟。

    当他们被押送至邯郸时,李密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再不动手就被送到保定杨广的行宫了,于是向狱卒哭诉:“弟兄几个一路上辛苦了,这次我们几个是死定了,身上这些钱财全部给你们几个兄弟吧,只求兄弟一件事儿,我们死后请把我们埋了。”话说得很真诚,也令人倍感可怜。

    狱卒听后连连点头,收下钱财,心里乐开了花,岂不知,他被李密挖了坑。

    上一秒李密还在哭,假装的,目的是麻痹狱卒,下一秒,李密收起眼泪,心里暗喜,悄悄对一同被抓的几个兄弟说:“逃跑就在今夜!”

    这天夜晚,李密等人一如继往邀请狱卒吃饭喝酒,在称兄道弟、诉说往事、互祝珍重中推杯换盏,由于狱卒收了李密等人的钱财,自认为李密他们一心求死,于是放下戒备之心开怀畅饮,酒过三巡后酩酊大醉,当他们从醉意中醒来才发现,李密等人不见了,关押李密他们的房内墙上挖了个洞。

    此时的李密是大隋朝廷的通缉要犯,他的大名人尽皆知。逃出升天的李密先后去投靠郝孝德、王薄,结果均被拒绝,理由出奇的一致:自己趁乱造反无非是想混口饭吃,并无更大野心,而眼前的李密对他俩来说就是烫手山芋,担心因收笼李密而成为隋朝官兵围剿的焦点。

    所以,很不幸,李密只好继续漂泊。天下之大竟无容身之处,敢问路在何方?李密本人也不知道。

    后来他逃到淮阳郡(今河南淮阳县)实在走不动了,而且身无分文,便留在当地一个小山沟里。这时,他早年勤奋读书便派上了用场,成为偏远山村一名教书先生,人称刘先生--改名刘智远。

    在这个无人识、无人问、毫无盼头的小山沟里,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在郁郁不得志中度过了几个月,过得还算不错,因为当地百姓对教书先生向来是另眼高看的。

    但在这看似有惊无险、波澜不惊日子里,一天,李密想起了自己的理想抱负、雄心壮志,很是郁闷,于是提笔写下了五言诗: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进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直可愧。这首诗堪比北宋时期宋江的反诗效果如出一辙,既感叹命运多舛、时运不济,又期盼时来运转、大干一番。

    在当时那个年代,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识字的人不多,有文化的人更少。所以,能读懂这首诗背后的真正涵意并不容易,可是李密写完这首诗后,不觉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事出反常必有妖。正是他这一反常举动,引起乡民的怀疑,马上跑去告官。李密无奈,只好再度逃亡,投靠了他的妹夫、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丘君明。

    丘君明是个头脑灵活之人,一看是李密,大隋朝廷通缉犯,留不是,不留也不是,收留相当于窝藏朝廷要犯,是要掉脑袋的,不留面子上过不去。正在左右为难之际,他想起了好友王季才。

    王季才是个江湖侠义之士,对英雄豪杰向来敬佩,听闻是李密,二话不说便收留了他,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可是历史总喜欢与那些胸怀大志的人开玩笑,一步步逼迫、引导这样的人开启新的创业之路。

    李密新生活开始不久,便被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告了密,幸运的是,当朝廷派人来抓捕时,李密恰巧外出,无意之中又躲过了一劫。

    此时的李密终于明白,逃亡终归不是办法,被官兵抓捕是迟早的事。横竖都是死,不如找个靠山,继续他的造反事业。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密从杞县一路往南,逃到了瓦岗寨驻地滑县,这个时候瓦岗军首领翟让正聚众万余人扯旗造反。

    翟让起初是隋朝的东郡(今河南濮阳)法曹,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负责人,因为知法犯法被捕入狱,按律当斩。可以说,翟让自此跌入人生谷底,如无意外,等到秋天问斩也就了此一生。

    但翟让的人生并没有按常人的人生轨迹走,而是在狱中遇上一个叫黄君汉的狱吏,这个人虽说是狱吏,却不是小人,而是颇有侠义之风的唐初风云人物。对于翟让的大名他早有耳闻,当他看到翟让后二话不说就冒着生命危险把人给偷偷释放了,理由很简单,敬重翟让是条汉子,希望翟让救百姓于水火。于是翟让就逃到了瓦岗,与徐世勣、单雄信、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取义于瓦岗寨。

    然而遗憾的是,史书并未对黄君汉这个唐初比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还要知名的风云人物单独立传,只简要记载他做好人放走了翟让,随后投奔了瓦岗军,后来献城归附李渊,随李世民、李孝恭讨平了王世充、辅公祏(shi)、窦建德。翻阅《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发现,记载比较一致,除了当时释放翟让时有两句对话外,之后的记载只有廖廖几笔,“黄君汉守据柏崖”“怀州总管黄君汉击王世充太子玄应于西济州,大破之”“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亳”,从此再无任何记载。而关于他本人的职务仅显示为怀州总管,而黄君汉墓志铭则显示,他的最终职务是夔州(今重庆)都督,封虢国公,食邑三千户,贞观六年在家中去世。

    至于没有给黄老先生立传的原因,有史学家认为,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后,提拔的都是玄武门之变的死党,而打击武德功臣。黄君汉在灭王世充、窦建德之后,一直跟随李孝恭在南方征战。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黄君汉外任夔州都督,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皇帝后,连为其宗亲的李孝恭都要打击,黄君汉又怎能避免?李世民可能还留有黄君汉公参加灭王世充、窦建德战役的情份,没有撤黄君汉的职。这可以解释《资治通鉴》和新旧唐书没有为黄君汉立传的原因。估计许多武德功臣的资料已被李世民毁掉。

    然而,历史并没有遗忘。试想,如果没有黄君汉就没有翟让,没有翟让就没有瓦岗军,没有瓦岗军与张须陀大战从而拖住隋军,或许,李渊开创大唐的历史会被改写。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当时李密逃跑滑县附近时,觉得附近多支变民军中,当属翟让兵强马壮,又加上旧友王伯当的推荐,就决定投靠翟让。

    起初,翟让和郝孝德一样,有着同样的担心,在王伯当的引荐下,勉强留下了李密。

    李密为了取得翟让的信任,用计收编了附近多支变民军,使瓦岗军势力大增。翟让甚是喜悦:之前那些土匪头子不服我,却对李密点头哈腰,颇为尊敬,于是认定李密还是有些号召力的,可以为己所用。李密就这样正式入伙瓦岗军。

    取得翟让的信任后,雄心壮志的李密便迫不及待地劝翟让夺取天下,但令李密没想到的是,翟让虽外表看起来颇有英雄气,却是个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的土匪头子,这一点令李密十分失望。

    李密感到,在如今天下形势下如果不思进取、不图强大,必将坐等败亡,自己的命怎么能交到这样的首领手中?

    李密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决择,是离开还是拉笼人心以图大事?就在这个时候,有几个人对李密的示好,使李密有了取代翟让的想法。

    李密作为关陇集团成员子弟,是自带王者光环的,王当仁、王伯当、周文举、李公逸等人原本是小部变民军首领,后来敬重翟让的江湖豪气合兵一处,称翟让为大哥。自从李密来到瓦岗后,他们发现李密无论是学识、气度还是心机和谋略均在大哥翟让之上,加之早就有“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谶言,都说王者不死,李密自参加杨玄感起义兵败后,再三获救,他们则觉得这是天意,是老天有让李密当天子的意思,于是渐渐亲近李密。特别是王伯当,把李密视作主公。

    后来,一个叫李玄英的道士,早在谶言兴起之时,就算定替代杨氏的这个人叫李密,于是四处寻访,当他听说李密投奔了瓦岗后就一路追随而至。当他来瓦岗后,大家就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满世界找李密呢?”

    李玄英:“我算定了,李密将取代杨广成为当今的天子。”然后进一步解释道:“桃李子,指的就是姓李的逃亡之人;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是指天子逃到扬州终将在阴沟里翻船;莫浪语,就是保密的意思,也就是‘密’字。”合起来,就是指李密将取代杨广。

    瓦岗军的老少爷们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我们遇到贵人了,人中之龙!”自此,李密在瓦岗军许多人的眼中充满了敬畏之情。

    后来,又有一个叫房彦藻的人投奔李密而来。房彦藻原本是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尉,自觉怀才不遇,后来与李密相识于杨玄感军中,对李密甚是钦佩。兵败后,房彦藻也一直在寻找李密,听说李密在瓦岗,便投奔而来。他不是一个人来的,而是带领着数百英雄豪杰所来。

    房彦藻见到李密便热泪盈眶,总算找到了!

    瓦岗部将看到李玄英、房彦藻的举动,无不大为感叹--李密果真如谶言所指,众望所归啊!

    就这样,李密在瓦岗军中的人气迅速飙升,拥护他的粉丝越来越多。

    李密觉得身边围绕着这么小弟,已经取得了小小的成功,要想实现取代翟让老大的位置,必须拉拢翟让的亲信,于是他把目光转移到了军师贾雄身上。此人精通阴阳术,如李玄英一样,能掐会算,翟让一向对贾雄言听计从。

    李密相信搞定此人,就能使翟让按自己的意愿行事。随后,李密主动结交贾雄。其实,贾雄也同瓦岗军大多数人一样,对李密越来越钦佩,李密的主动示好,很自然地两人成了好友。

    而翟让当时令李密失望的原因是,他没有夺取天下之志,只想在乱世中混口饭吃,但听李密这么一说,似乎有些心动。他也明白,如今已经接纳了李密必然成为隋军打击的重点,如果不图强大必为隋军所灭,但自己无论是能力、出身还是威望,如按李密所说“取天下而当天子”似乎自己都深感信心不足,于是他向军师贾雄问策,是否依李密之计取天下。这个时候,翟让并不知道贾雄已与李密暗结好友。

    贾雄不假思索地回答:“李密之计,吉不可言!”

    翟让听后,顿时大喜过望,可是贾雄话锋一转又令翟让备感纳闷。贾雄接着说:“如果将军想称王,必须得到李密这个贵人相助。”

    翟让纳闷:“照你这么说,李密有天子之志,他自立就好了,为什么来投奔我?”

    贾雄听老大这么一问有点懵,显然老大有些不爽,如果回答不好,是要被责骂的。不过,历史告诉我们,能成为军师,必然有两把刷子,要么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要么像曹操的主簿杨修一样反应机敏、奇思妙想。贾雄稍作停顿立马组织了一套堪称奇思妙想的说法,让人听后备感有理,又甚是喜悦:“大哥,您姓翟,翟者,泽也!李密,蒲山公也,蒲者,水生植物也,所以李密需要依靠您才能成事!”

    贾雄的这套说辞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告诉翟让,你想取天下,必须有李密的谋略相助,而李密要想一展雄才必须依靠翟让,两人互相依靠,是一对完美的组合。

    正是由于贾雄的说辞,使李密进入瓦岗高层决策圈,也因此使翟老大与李密亲近起来。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十月,李密决定乘势而上,一展雄才,向翟让建议攻取荥阳,因为那儿有号称天下第一的粮仓--兴洛仓。据史书记载:仓有3000窖粮,每窖有8000石。按照这数量计算,每石大概有120斤,那么整个粮仓大约有28.8亿斤粮食。荥阳往东是平原,往西约16公里是虎牢关,再往西则是兴洛仓、洛口仓,再往西约50公里便是东都洛阳。

    如果能够攻取荥阳,占领虎牢关,就意味着拿下了兴洛仓和洛口仓,就能以“就仓吃米”来实现扩张。所以,表面上看,李密看上了那儿的粮仓,这只是其一,实际上李密有着更大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夺取东都洛阳。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密的提议得到翟让和瓦岗高层的赞同,一时间纷纷请战,都想大展伸手,建立功勋,求战欲特别高,所以很快就攻取了位于荥阳东北方向的金堤关,随后又顺利攻取了荥阳周边的县城,荥阳城池迅速被瓦岗军包围。

    镇守荥阳的守将叫杨庆,是隋朝宗室成员,对隋朝还是很忠诚的。杨庆眼见城池危在旦夕,立即向朝廷求援。于是,杨广调任张须陀前住镇压。

    提及张须陀必须简要说一说,因为这实在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兄台。

    张须陀,隋朝大将,妥妥的猛将一枚,为人忠义耿直,在军队中颇有威望,在镇压起义军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那几年他率军先后平叛了汉王杨谅,平叛了变民军、匪盗王薄、裴长才、石子河、郭方预、卢明月等人。

    可以说,张须陀在当时一众起义军面前威震八方,即使是翟让,听说张须陀前来救援后当即吓得想要逃跑。因为,此前翟让与张须陀交手三十余次,皆被张须陀追得四处逃散。所以,此时此刻翟让心里是有阴影的,是十分惧怕张须陀的。

    后来被李密、徐世勣劝说才勉强同意一试。

    对战双方,张须陀部有罗士信、秦琼,瓦岗军有单雄信、徐世勣等,这些重要部将经历了对手――朋友――对手,比如秦琼先后跟着张须陀、裴仁基,可以说是代表隋朝官方巢除起义军、变民军、匪盗集团的主力,单雄信后来投靠王世充,成为好友徐世勣、秦琼等人的对手。战乱年代,出于各种原因各为其主,我们不必苛责。

    按照李密的计策,由大哥翟让充当诱饵,负责引张须陀进入埋伏圈,李密则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翟让按照计划与张须陀奋力厮杀了一阵连忙撤退,张须陀则紧追其后。当张须陀率部追至大海寺时,李密从树林中杀出,翟让则调转马头合力围攻,张须陀兵败被斩。

    当时,张须陀这位老兄本来可以突围求生的,但他看到兄弟们被瓦岗军重重围困,先后四次冲进包围圈营救,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一来一去,他座下的战马都跑不动了,便下马拼杀,真到力竭。临终前,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到了这种地步,哪还有脸面见天子?”可谓有情有义,实乃忠义之将。

    张须陀牺牲后,所部官兵尽夜号哭,数日不止。杨广也为张须陀的忠义而深受感动,追赠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注意,这里用的是“牺牲”二字,而不是“战死”,实因令人敬佩。

    张须陀战败之后,荥阳落入瓦岗军手中。罗士信、秦琼逃了出来,投奔了另一个隋军将领斐仁基,后来又随斐仁基投奔了瓦岗军,再后来徐世勣、罗士信、秦琼、程咬金等人归附了李渊,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那是后话。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海寺战役。

    这一战,使李渊在南下长安过程减轻了许多压力。假设张须陀胜,继而乘胜杀奔长安,假设李密没有与张须陀决战,而是张须陀直奔潼关,与屈突通合兵一处,那么李渊在夺取长安时还能那么顺利吗?

    写到这儿,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李渊起兵时,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是指他把握的时机好,此时天下义军蜂起,杨广远在江都,隋朝精锐鞭长莫及、疲于应付。如果起兵太早,就会像杨玄感一样成为隋军重点打击的对象;如果起兵太晚,长安可能会被别人捷足先登。而李渊不早不晚的抢占了长安,占据了形胜之地,占领了政治制高点,成为李渊从“挟天子”到“当天子”的绝佳时机。

    所谓地利,李渊从太原起兵,太原是古唐国,与他的爵位“唐国公”相契合,这就给李渊以精神上的鼓舞,使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同时,太原又是隋朝的军事重镇、重要门户,兵械粮草充足,为他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而且他在一路南下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重军阻挡,且援军因路长且阻一时难以到达,加之李密在洛阳挡住了张须陀和东都官兵,这就为李渊夺取长安创造了绝佳条件。

    所谓人和,李渊起兵之初,派两个儿子阴结豪杰、潜结英俊,文有斐寂、刘文静,武有长孙顺德、刘弘基、段志弦等,最为关键的是,李渊生了几个精明能干的儿子,如李建成、李世民虽然年轻,但骁勇善战,皆堪大用。就连他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帮助他扫清了长安外围。此外,他还有两个得力的女婿柴绍、段纶以及支持他的堂兄弟李神通等,这就为他提供了绝佳人才。

    当李密与张须陀在大海寺决战的时候,李渊已率军进入关中的大荔、渭南一带,长安城近在咫尺,只要跨过这一步,天子梦想便可实现。那么,李渊能顺利拿下长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