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十一章:强势入主长安城

第十一章:强势入主长安城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冬,李渊进入关中后名声大噪,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萧造首先率兵归附,各郡县纷纷响应。京兆万年、醴泉等县全都望风归附。

    一众归附者中,特别要提的是,李渊的族弟、华阴县令李孝常,他的归附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别看李孝常仅是一小小的县令,他却占据着永丰仓。永丰仓是当时京师附近的重要粮仓,有粮事就好办,有粮就能收获民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李渊进军长安的重要保证。

    当时天下大乱,物价飞涨,其它的涨钱并不重要,老百姓可以不买,但粮食不能不吃。当时河南特别是洛阳,由于李密与王世充混战旷日持久,城内粮价“米斛直钱八九万”。

    可以想象,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所有粮食全部供应了部队,又没地方打工,运气好点的,成为权贵家的奴仆,多少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由此可见,老百姓最需要的自然是粮食。

    当李孝常献出永丰仓时,李渊很兴奋,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迅速稳定了民心。“三秦士庶衣冠子弟,郡县长吏豪族,弟兄老幼,相携来者如市。”(《大唐创业起居注》)

    正是李孝常献出了永丰仓,保证了李渊军粮供应及赈济饥荒稳定民心的需要,使李渊据永丰定关中,从而东向而争天下之战略得以迅速实现。

    永丰仓不但有粮,它的位置也十分重要。它的东边便是有名的潼关。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在开仓赈济的同时,作出了部署安排: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率部进驻永丰仓,防御东都洛阳的隋朝官兵;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等部攻取周边的泾阳、云阳、武功、鄠(今西安周边附近)等县。打开地图可以发现,潼关处于长安东边,泾阳处于长安北边,武功、鄠县处于长安的西边。不难发现,李渊此时的战略意图是,包抄长安。

    李渊作出的上述部署,虽然可能不是刻意而为之,虽然可能是李渊觉得此时长安已垂手可得,自己称帝近在眼前,而太子非建成莫属,考虑到洛阳的威胁更为重要,因此安排建成镇守潼关,算是对将来的太子的一种历练。也可能,李渊觉得自己起兵以来,二子世民一直跟着大哥攻城拔寨,自己能不能独当一面,不得而知。所以,安排他哥俩独自完成任务。

    然而,令李渊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一安排,为今后的“玄武门之变”和“贞观之治”埋下了伏笔。此时的李世民,心里是认同大哥将来当太子的,毕竟立嗣“嫡、长、贤、爱”的封建礼制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直到武德初期,他在心里认同大哥的,是接受这一现实的。只是后来随着他屡立功勋,心态发生了变化。

    说起李渊能够顺利到达长安城下,他要感谢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女儿,也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发挥了大作用。

    事情要从李渊准备起兵说起。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人,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柴家和李家为世交,而柴家也是隋朝重臣,柴绍的父亲是钜鹿(今河北南自平乡任县至晋县藁城一带)郡公柴慎。柴绍任侠仗义,矫捷勇武,锄奸惩恶,扶贫济困,在关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而平阳公主一个女孩子不爱红妆却爱武装,颇有女侠风骨。世交关系,加上两位“大侠”志同道合,李渊也就把女儿嫁给了柴绍。

    李渊起兵时,柴绍职务为东宫千牛备身。自然,平阳公主跟着柴绍居住在长安。当柴绍收到岳父的密信后,跟平阳公主说:“尊公招我去太原共同起兵,如果我们一起走势必引起朝廷怀疑,可是如果把你一个人留在长安可能会有危险,这可如何是好?”

    平阳公主毕竟不同于其她女人。她对丈夫说:“你放心走就行,我自有办法。”

    如果你觉得平阳公主口中所说的办法就是躲藏起来,或者等老公走了她再悄悄出城前往太原,我想,也就没有后来的“娘子军”了。

    平阳公主决定给父亲到达长安后送份大礼。

    柴绍动身前往太原不久,平阳公主便搬回柴绍的老宅。老宅位于长安西边的鄠县,这里有柴绍的别墅。这里的别墅不同于今天的独栋别墅,而是一处有房屋、田地的庄园。

    按照隋唐礼制,各封爵授给世袭的永业田,亲王10000亩,郡王5000亩,国公4000亩,郡公3500亩,县公2500亩,侯1400亩,伯1000亩,子800亩,男500亩。

    那个时候的田地分为永业田和口分田两种。所谓永业田是指永远是你的,这些田地你的子子孙孙可以世代继承。而口分田就不同了,是按家里的男丁来分的。比如,你家有田地共计100亩,按照朝庭规定,百分之二十为永业田,百分之八十为口分田,这80亩的口分田随着家里男丁的消亡而消亡,即男丁去世后,朝庭收归国家,再分给其他人家。

    郡公的封地为3500亩,也就是说,柴绍这处庄园在今天来看不可谓不大,大体位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辖乡贾得乡柴村。

    平阳公主回到别墅后,立即便卖了部分家产,女扮男装暗地里招兵买马、积蓄力量,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等父亲率兵到达长安时,为父亲扫清长安周边一切阻碍。但事与愿违,招兵效果并不理想,仅招来几百人马。平阳公主明白,要想扫清阻碍,凭自己招的这点兵马无异于杯水车薪。

    敏锐的平阳公主发现,招不到兵实非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钱财不够有吸引力,而是周边有李神通、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几股势力,长安附近的兵源几乎都被他们招了去。既然已无兵源,只好选择去游说,把周边的这些势力招到自己麾下。

    李神通作为自己的叔父自然好办,但其他几股势力如何劝说,谁能担此大任?她作为负责人肯定不能前去游说,怎么办?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关键时刻总有人会给你带来惊喜,令你刮目相看。真应了那句俗语:民间有高手。这个潜藏在民间的高手,就是柴绍的家童马三宝。

    实践证明,马三宝是一地地道道的谈判高手。为了大唐基业,为了表明柴家家仆没有孬种,他担负着平阳公主的重托毅决然的出发了,最终不负厚望,成功游说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人。至于马三宝与这些变民军、匪盗首领说了些什么,至今谁也无从知晓,唯一确定的是马三宝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和过人勇气把这看似不可能办成事办成了。

    此马三宝非明朝建文年间的马三保,虽一字之差,但两人差了足足八百岁。明马三保因跟随燕王朱棣谋取帝位立下大功,后被赐姓郑,名和。没错,就是那个七下西洋、广为人知的郑和。

    而家童马三宝,虽不如郑和名气大,但同样立下了大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马三宝的游说下,长安城附近几乎所有知晓的首领全拜在平阳公主的门下,使平阳公主的队伍一下暴增至七万余人。后来,马三宝也从一名身份低下的家童成长为左骁卫大将军。

    两位“三宝”同志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是金子总会发光,也告诉我们,思维是具有创造力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今陕西西安周边)等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娘子军”。

    虽然名为“娘子军”,但你千万不要小瞧了这支军队。实际上,这支军队中除了平阳公主外,没有一个“娘子”。非但如此,这支队伍的成分大多是落草为寇的悍匪,战斗力十分强悍。

    而李渊的另一个女婿、隋朝左亲卫段纶(高密公主的夫君)也相当给力,在长安的蓝田县拉起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李神通、李渊的女儿、女婿这七八万大军就成为扫平长安城外围的重要保证。

    当李渊度过黄河听说女儿已率军扫平长安外围时,大喜过望,自己不但有能征善战的儿子,还有如此贴心的“小棉袄”,眼神中充满了胜利的光芒:纵观历朝历代,哪位君主在创业过程中,既能得到儿子的帮助,又能得到宝贝女儿、女婿的雪中送碳。

    于是,李渊特意安排女婿柴绍先行一步,与其女儿汇合。史书未记载两人久别重逢后的情节,但我想两人在如此的情境下相聚应该是一种血色浪漫吧!

    李渊是打着“匡扶帝室”的旗号举兵的,到达长安城下,自然不能二话不说就武力攻城。所以,李渊来到城下采取的策略是先礼后兵,这是军事上常用的政治手段。

    然而,虽然代王杨侑年纪尚小,却也明白李渊所谓的“匡扶帝室”是匡扶的谁的帝室,城内的守将阴世师、骨仪等人智商也绝对在线,所以,无论李渊怎么表明心迹,始终不能敲开城门。

    此时,杨侑十分恐慌,李渊非常无奈。杨侑恐慌的是,黑压压的兵临城下的大军意味着城池不久将被攻破;李渊无奈的是先礼后兵计划的失败。

    别无选择,唯有攻城!

    率先攻上城墙的人,是个叫作雷永吉的军头。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帝)才至景风门东面,军头雷永吉等已先登而入,守城之人分崩。”据《资治通鉴》记载:“军头雷永吉先登,遂克长安。”两本史书都指证是雷永吉率先攻上了城墙,但两本史书都未作说明的是,这个叫做雷永吉的军头是谁的部属。

    虽然从这儿看不出雷永吉是谁的人,但《大唐创业起居注》的“景风门”给我们留下了线索。我们来看看当时李渊下令攻城的部署,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京城东面、南面,陇西公(李建成)主之。”而“景风门”位于长安皇城的东面,这就说明,雷永吉是李建成的手下。

    按理说,至于谁率先登上城墙,并不那么重要,但为什么还是要给大家介绍、分析一下呢?因为我想说明一件事,李建成不是像有些史书上记载的那样一无是处、无所作为,而把功劳全部归功于李世民。从起兵到建唐,李建成始终发挥了大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至于后来,李世民的功劳大过大哥李建成,因为,那时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作为太子一方面要留在京城处理政务,另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李渊在派将出征时,出于保护接班人的考虑,一般不会安排太子出征作战,这一点不难理解。

    故事讲到这里,事情基本讲完了,结果也明了了。在这里,我还想说一说长安城的建筑格局和当时的兵力部署,这些细节或许是大家了解比较少的,因此,我想通过文字绘制一幅画面生动的呈现在大家眼前。

    隋朝的长安城(大兴城),包括皇城、宫城和108坊。

    皇城位于最北面,是皇帝起居的地方。

    皇城的南面是宫城,是中央机关各部门和大臣办公的地方。

    在皇城和宫城的东、西、南面设有108坊。这些“坊”,是根据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来的。

    坊的周围是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城墙下便是玄武门、芳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开源门、金光门、延平门、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延兴门、春明门、通化门、丹凤门、建福门、至德门、安礼门(按逆时针顺序)。这座宫城的总设计师是隋朝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的专家)。当时还没有大明宫,大明宫是李世民于贞观八年建的,紧靠长安城的东北位置。

    李渊率军到达长安城下时,驻扎在哪儿呢?据《大唐创业起注》记载,大业十三年十月,李渊率军先至灞上,即长安城东边的灞水,然后行至大兴城春明门外,春明门是大兴城三个东门的中门。李渊得知大军攻打宫城和皇城(俗称皇宫)时,便从春明门进入到安兴坊这个位置,就是在这里指挥攻打皇宫的。安兴坊的西边是永兴坊,永兴坊的对过即是景风门。前面我们所说的军头雷永吉就是从景风门破城而入的。

    李渊这支队伍成份比较复杂,有嫡系,有归附的隋朝官兵,还有土匪。仅从遵守军纪、令行禁止这个角度来讲,肯定是土匪表现最差的,但这方面表现差,不代表不勇猛、不勇敢。

    前面说过,二十万大军刚到长安城下时,李渊是不准备立即攻城的。可问题是,此时的二十万大军都明白,胜利就在眼前,只要打开这座坚固的城门荣华富贵就垂手可得。在官位、金钱、美女的利益驱动下,从文臣到武将,从嫡系到土匪,个个跃跃欲试。特别是李渊手下这些长安城周边的土匪,他们觉得自己家近帝城,有地缘优势,对皇宫比较熟悉,自信心爆棚,加之刚刚归附手渊还未立尺寸之功,总想证明给大家看,于是私自率各部分地逼城。关中群帅也都纷纷请求率骁锐破城,可以说每个人都很兴奋,都想立头功,都想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李渊担心出乱子,从而导致功亏一篑,便命李建成、李世民各率大军前往制止。李建成负责京城的东面和南面,李世民负责京城的西面和北面。但兄弟俩却说服不了那些想攻城立功的人。

    这个时候,李渊正在春明门外。得知事情不好掌控后,他立即从春明门进入安兴坊,这才制止了部队的攻城行动。之后,诸军又想造攻城器具,李渊仍未许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前面说过,李渊到达城下是想先礼后兵,但几次遣使申以尊隋匡扶帝室之意,都无功而返,正因此官兵急了眼,所以才出现了争相欲试的局面。

    直到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文武大臣一再请求:“我们长驱四塞,罕有不克之城。今至京师,如果不早点拿下,迁延日久,恐援军到来,机不可失,还需速战速决!”

    此时的李渊明白,如果这么长久的耗下去,自己手下的这二十万大军极易军心不稳、节外生枝,这才下令攻城。就这样,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个个勇猛,生恐落他人之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便攻克了长安。

    不过李渊想得很全面,攻城前,他下了道令:任何人不准侵犯隋朝宗庙,不得伤害代王杨侑和皇室成员,不得烧杀抢掠,违令者,诛三族。

    大概是士兵拿下长安一时兴起,忘了李渊入城前的军令,冲进殿内就要把代王杨侑抓起来。就在代王杨侑手足无措、面部毫无表情之时,一个人上前大喝一声:“唐公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资治通鉴》)!”这时,正逢李渊进入殿内,把代王杨侑接进大兴后殿,之后以礼相待,特别恭敬。

    当时,十多岁的代王杨侑看到一下闯入这么多大头兵,十分惊恐,躲进了东宫,左右都吓的四散逃跑。谁也没想到,在杨侑受到危及性命的时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毅然挺立在了杨侑前面,喝退了士兵。

    请记住这个人,这个人就是杨侑的侍读、为中国二十四史贡献了《梁书》和《陈书》的姚思廉,也是后来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除此之外,他还编修了武德年间的纪传体国史,共计三十卷,我们可以称之为《武德史》。可惜的是,可能由于保管不善,这部国史的本来面目今天已无法窥见。直到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长孙无忌与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八十卷。可以推测,姚思廉所撰的《武德史》为其奠定了基础。

    这年十一月,李渊入京后遥尊远在江都的杨广为太上皇;尊年仅13岁的代王杨侑为皇帝,真正实现了大权在握,具备了号令群臣的权力。

    这年十一月,李渊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下令大赦天下,免除天下租赋一年。

    这年十一月,杨侑拜李渊为丞相,进封为唐国公,把武德殿交给李渊作为丞相府,改“教”为“令”,并下诏群臣,“万机百度,礼乐征伐,兵马粮仗,庶绩群官,并责成于相府。惟郊祀天地,四时禘祫奏闻(《大唐创业起居注》)。”意思是说,今后除了皇家祭祀典礼外,其他一切国家政务都交给李渊处理。

    这年十一月,李渊带来的二十余万大军,使城内人口暴增,问题随之而来,就是做饭用的柴火没有了,出现了木柴比布帛贵的问题。基至在长安宫内,用布帛当柴火烧,实在让人心疼。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李渊下令攻城时,为了做大型攻城武器把长安城外围的树木和竹林全部砍光了,这是令李渊没有想到的。这下傻眼了,没有烧火做饭的木柴,大家都得饿肚子显然不行。

    大家还记得为李渊通风报信的晋阳乡长刘世龙吧,这个时候他已升任右光禄大夫(正二品),可见战乱时跟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刘世龙很有经验,他的办法就是建议李渊批准砍伐皇宫中的树木,向城内百姓换取布帛,解城内燃“柴”之急。鼓励城内百姓到城外更远的地方砍柴,再来换布。李渊满意的点头。

    从大业十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李渊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渐收宿对长安的包围圈,南渡渭水,拆毁杨广的离宫别苑、释放宫女,召李建成从潼关前来长安汇合。延安郡(今陕西延安)、上郡(今陕西富县)、雕阴郡(今陕西绥德)、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灵武郡(今宁夏宁武)、安定郡(今甘肃泾川)等诸郡先后归附,皆派遣使者参拜。

    这些人表面上是尊奉新天子和新朝廷,实质上是认同并归附了李渊,接受李渊的统治。这就意味着,形式上李渊是臣子,实质上是杨侑成了傀儡皇帝。

    当李渊接诏为丞相时,他的政治智慧又一次表现的淋漓尽致――假意不接受:“现在群雄逐鹿,我这样做如同狼一样。”

    他这一比喻实在恰当。太原位于长安的北部,他从太原起兵南下,正如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其部下道:“为了国家,您必须接受。”

    就这样,在部下所谓的“威胁”下,他“迫不得已”接受。

    或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杨侑可有可无,杨广已江河日下,李渊何不自己当皇帝呢?

    第一,合法性。因为此时杨广还在江都,如果他此时称帝,就会成为天下人眼中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那些新朝廷中的隋朝旧臣能不能真心拥护他,是个未知数。因此,他只能暂时“挟天子以令诸候。”

    第二,时机不成熟。李渊能从一众枭雄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善于把握时机。虽然现在他已经入主长安,但天下大部分地盘还处于失控状态。如果他此时称帝,势必成为天下群雄攻击的目标,他还不想成为天下人的靶子。所以,李渊并不是不想称帝,只是他明白,现在不是称帝的时候。

    常言道,人的一生,前半生在于选择,后半生在于取舍。李渊有这样的选择和取舍正是一位成熟政治家应有的表现。

    丞相府设置后,李渊立即任命裴寂为丞相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出任京兆尹;李元吉为齐国公。其他诸将都有了新的职位。至此,李渊有了名正言顺的政治和军事班子。

    此时,李渊十分兴奋,杨侑非常无奈。

    因为,李渊成功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实现天子的夙愿已近在眼前,他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终于证明那个曾经贪财好色的中年男人不是迷失自我,而是暂时伪装起来只为换取今天。

    因为,杨侑发现,他这个所谓的天子,不是用来号令群臣、复兴大隋的,而是李渊利用自己操控天下的工具。自己只不过是个孤独的、无助的、没有父母帮扶的可怜人。从他坐上这个皇帝的宝座那刻起,无时无刻不小心翼翼,无时无刻不防备随时会飞来横祸。他焦虑、郁闷,无奈又无助,他时不时的会抬头看看富丽堂皇的宫殿,看看代表至高无上皇权的这里的一切,这里的大臣、太监、宫女、奴仆包括李渊在内,虽然仍对他恭敬有加,仍称呼他“陛下”,但他心里明白,这个“陛下”的称呼只是虚名而已,很快将不复存在,因为,这所宫殿将于不久之后更换新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