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二十一章:瓦岗覆灭(1)

第二十一章:瓦岗覆灭(1)

    在旁人看来,王世充的人生高度已达颠峰,要权有权,要人有人,要钱有钱,享尽荣华富贵,小日子过得前呼后拥、左拥右抱,似乎可以高枕无忧。

    但对于王世充本人来讲,他有个巨大隐忧。

    这个隐忧就是他的死敌、屯居金墉城的李密。所以,在实现高枕无忧、尽享荣华富贵之前,必须清理掉这个邻居。这个邻居一天不除,他就一天睡不好觉。

    王世充什么人啊?

    发如烫卷,声若豺狼,上则谀佞诡俗以取荣名,下则强辩饰非以制群论。

    一句话,奸人也!

    当初,李密的老师徐文远出城砍柴,被瓦岗军士兵抓获,送至魏公行军元帅府,李密见是自己的老师甚是礼遇,而徐文远完全没把李密当作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盟主,而是仍旧把他作为自己的学生。

    既然是学生,当老师的是不须向学生行跪拜之礼的。而当徐文远返回东都,见到王世充必先跪拜。

    徐文远的家奴不明其意,问徐公:“公见李密不跪,见世充却要跪拜,这是为什么呢?”

    家奴之所以这么问,完全是站在官职大小、地位高低的角度上,因为此时的李密早已成为东都隋朝廷的太尉、尚书令,而王世充无论是官职还是品级远不如李密。

    徐文远答:“魏公君子也,能容贤士。而世充,小人也,能杀故人,吾何敢不拜!”

    王世充是个奸臣,既然是奸臣,那是一定是很聪明、很明白的。

    童山大战给李密带来的巨大损伤,王世充自然是清楚的。他现在实际控制的地方也仅限于洛阳城内这巴掌大的地方,河南大片地区仍旧掌控在李密手中。要想称霸天下,必须首先拿下河南。

    “既然李密元气大伤,就要乘其弊而击之。”

    想到这儿,王世充乐观地笑了,此时不下手除掉李密,更待何时?必须趁李密元气还未完全恢复时给予致命一击。

    但这里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此前李密已归顺洛阳,这是大家都知晓的。换句话说,现在李密是自己人,大家成为一个战壕里的兄弟,都是小皇帝的大臣。

    自己人打自己人,总需要个正当理由,如果出兵对付李密,要以什么样的理由呢?

    奸臣自有奸计。

    据史书记载,王世充手下官兵大多都是荆楚之人,他们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迷信,对牛鬼蛇神这一套相当信服。

    王世充决定利用这一点先造势,借助迷信手段统一人心。

    接下来的日子,他大肆宣扬自己梦见了周公,同时大兴土木建造周公祠于洛水旁,告诉荆楚兵士,周公托梦给我们了,命令我们立即讨伐李密,如果不出兵将得温疫而死,如果出兵必定能立大功。

    这就是王世充别样的战前动员,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文采斐然的檄文,但效果显而易见,众将士纷纷请求出战。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哪怕是牛鬼蛇神!

    王世充立即挑选了二万精锐和二千战马,准备偷袭李密。

    话说李密击退宇文化及后,在前往洛阳入朝辅政的路上听说洛阳宫城发生了政变,王世充正与元文都等人大打出手、自相残杀,不自觉地感到高兴,毕竟洛阳内斗对他来说是有利的。但转念一想又有些悲伤,因为原本计划的入朝辅政继而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愿望泡汤了,无奈,只好暂时返回金墉城再作打算。

    一路上,李密始终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拿下洛阳。

    或许洛阳兵变是他换种方式入驻洛阳的机会,虽然在童山大战中元气大伤,大将折损许多,但也收降了许多骁果军精锐,这使他乐观的感到,东都似乎尽在手中。

    王世充、李密,两个自觉形势一片大好的“乐观人”,注定是一对不死不休的冤家。

    然而,李密终究还是过于乐观了。

    洛阳政变不但未使王世充的实力减弱,反而变得越发强大。不仅如此,王世充此时权倾朝野,可以随时调兵,不像之前那样,调兵需要经过小皇帝的批准。

    就在李密回到金墉城盘算着如何拿下洛阳时,他得到了军情,王世充正率军逼进偃师(今河南偃师),并在偃师附近的洛水开始架设浮桥,目的很明确,攻取洛口仓。

    前文提到过,金墉城位于洛阳宫城的西北边,距离宫城约10公里,为何王世充选择绕过李密大本营而直奔偃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