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风云1起兵建唐 » 第二十一章:瓦岗覆灭(4)

第二十一章:瓦岗覆灭(4)

    单雄信的投降诠释了忠义社会向利益社会的切割,让我们感到,那些荡气回肠、两肋插刀的兄弟情谊并不像剧中的英雄那样,不是每个所谓的好汉都能做到舍身取义,而那些见利忘义的物欲横流却成为永恒之道。同时也告诉我们,那些动不动就投降的人,今天能投降你,明天就能投降他人。

    当初,李密的手下房彦藻曾这样评价单雄信,说他“轻于去旧”,意思是说他善于投降,劝李密尽早除之。但李密爱才,毕竟是“飞将”。

    历史上能被称为“飞将”的,可能除了三国时期的吕布、北宋初期的杨继业,也没谁了。就连历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汉朝名将李广,也只是被称为“飞将军”。

    而这位号称“飞将”、名冠诸军、善用马槊的“单二哥”,从当初的翟让被杀后立即向李密叩头求饶,到李密失势又主动转投于王世充,虽然他很勇猛,但总之是缺乏风骨。

    人无完人,是人都有缺点,但要看这缺点是什么。有些缺点可以接受,但缺乏风骨总会受人鄙视的。比如,前文提到的隋朝大臣苏威,就是个在他人心中公认的风骨欠缺之人,以致晚景凄凉,郁郁而终。

    或许缺乏风骨正是单雄信最大的人性弱点。也正是由于这一人性弱点,后来他随王世充投降李世民后,即便是在徐世勣以官职换取单雄信免除一死的再三求情下,李世民依旧下令处斩了单雄信。当然,李世民坚持杀他,除了从内心里瞧不起缺乏风骨之人外,还有其它原因,我们随后还会提到。

    而邴元真的投降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与李密不一条心的人。他代表的是瓦岗旧部对李密不当得权、厚此薄彼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诉求。虽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翟让比之李密都相差甚远,但翟让终究是瓦岗军的创始人,以邴元真为代表的瓦岗旧部对大哥翟让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对于李密的夺权心生怨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邴元真曾是隋朝县吏,因犯法要坐牢投奔了翟让,成为翟让的心腹干将。后来,李密建立魏公行军元帅府,翟让推荐邴元真为长史,李密觉得不管怎么说翟让曾是瓦岗军的大哥,这面子得给,再者,元帅府班子也要适当照顾一下翟让的原班人马,平衡好关系,于是就答应了。

    当初,翟让执掌瓦岗时,以邴元真为代表的瓦岗旧部是被重用、被尊敬的。但李密夺权后,作为魏公行军元帅府班子重要成员之一的邴元真虽被任命为右长史,有官职却无实权,始终不肯让其参与决策,说到底也就是挂了个名而已。由此,邴元真与李密的积怨就这么一点点累积了起来。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魏公行军元帅府建立之初,瓦岗内部矛盾已经显现,这对矛盾是以翟让为首的旧瓦岗部将与李密为首的新瓦岗部将之间的矛盾。前文提过,李密明面上是瓦岗唯一的领导,却从未确立起他在瓦岗的核心地位。

    邴元真对李密的不满,其实早在邙山大战之前就已显现。

    当时,王世充准备袭击李密时发现手中已无多少粮草,而李密占据着大的粮仓却缺少衣服,于是请求以帛换粮。

    李密起初是不同意的,因为他明白,打仗虽说打的是钱,但最终拼的粮草。没有粮草,敌军则不战即溃。近段时间以来,东都因为缺粮,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有不少士兵陆陆续续前来投奔李密,每天达数百人。

    如果照此下去,东都很快就会打开城门请求李密入朝。但“好求私利”的邴元真站出来了,多次劝说李密与王世充交易,大概是李密觉得适当用点粮食为自己的士兵换点帛影响不了大局就同意了。

    其实不难发现,邴元真的主动“作为”,不但阴了李密,还从中捞了不少好处,可谓“一举两得”。

    邴元真的举城投降,是“阴谋叛密”的主动投降,并且献出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洛口城――据点和粮仓,一定程度上导致李密再无翻盘可能,也导致了瓦岗军的覆灭。

    读到这儿,大家或许就能明白前面我为什么突出写那个“人在城在、城亡人亡、宁死不降”的尧君素了。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隋末战乱之中,很少有人能够像尧君素那样,真正做到坚守到死。只所以用“坚守”,而未用“忠诚”“忠心”,我觉得对这些隋末好汉、唐初名将来说,简单地用“忠诚”“忠心”评价他们不太公平,因为他们到底应该忠心于哪个主子、忠诚于哪个政权,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便是魏征、徐世勣、李靖、屈突通、裴仁基、程咬金、秦叔宝等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将,也是几易其主,岂能简单地用是否忠诚或忠心来评价他们?

    对于单雄信、邴元真等人,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只能说那是他们对时势的判断和把握,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我们不必苛责。

    北邙山之战中,李密被一击即溃,其手下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不计其数,原本动用了四五万兵马,到突出重围时仅剩一万。李密的骁将孙长乐等十余人全部遭受重创。原骁果卫将军陈智略等人见势不妙立即选择了投降。大战当天夜里,驻守偃师的郑飂,被手下反水,他的手下趁着月色偷偷翻出城墙,打开城门引王世充军队入城,郑飂、裴仁基、秦琼、祖君彦等几十个文臣武将全部被俘。

    反观王世充,他与李密斗智斗勇,在这中原腹地流血拼命了一年多,这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百余场,胜少败多,损失严重,有过彷徨,有过悲伤,有过惊恐,有过无奈,甚至还曾一度把自己关进监狱向朝廷谢罪。如果身后没有东都朝廷在兵力和物资方面的支持,或许他早已成为刀下鬼。但他在最为关键的北邙山一战中,通过封建迷信手段最大限度激发了手下将士战斗士气,爆发了惊人战斗力,从而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胜利,不仅收编了李密的许多部队,还得到了瓦岗军一众猛将,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对于李密来说,兵败如山倒,战役打成这样,已无翻盘可能,只好带着这一万将士往东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