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埃律西昂自建成以来 » 第39章 甲板之下

第39章 甲板之下

    韩芷面对着她收到的最后一份委托,详细研读着手中的文章描述,一一对照,确认无误。到了最后,需要她的签名,她却犹豫了。她盯着那个空白的地方,笔悬在空中,无法落下。

    ‘往好处想想,这是一份极有创造力和挑战性的方案。’韩芷心中默默评价,但某种不适仍然让她难以落笔。

    “这设计,”她喃喃自语,试图排解自己的困扰,“它实在太…大胆了。”

    该组调查发现了一批码头驳船,吨位大致在千吨上下,本原本是用于运输各种货物,包括码头疏浚的泥沙,大型不规则设备,如船舶零件和码头工程机械。

    这些船只既没有动力,吃水也浅,船型简单,几乎就是个方盒子。其尺寸大概在10米乘50米,吃水深度大约3米,水上干舷不超过两米。

    这个项目组以这几艘无动力驳船为基础,寄希望于未来能够自造一套蒸汽机装上去,然后用驳船作为船底,上面安装一个装甲甲板,装甲甲板之上则是六角形排列的六个19世纪八十年代画风的双联装炮塔。

    内部的火炮设置,他们则瞄上了炮台报告里提到的M1907式120毫米加农炮,希望至少能够仿制一套炮管安装在炮塔里。

    韩芷放下了文件,眉头紧皱,她发出长长的叹息。“如果这些驳船上再安装上炮塔呢?这简直是…”

    他们的设计最大的问题是,只是简单的像北高丽坦克艇一样往船上摞炮塔,而忽视了炮塔下方的供弹与炮塔伺服机构所需的空间。

    他们预计仿制的塘鹅号的蒸汽机或者简单装个火车头作为蒸汽机和火炮也是短期技术力无法达到的,更没有考虑在如此浅吃水的驳船上安装如此之多的有极其厚重的(超过6英寸)装甲保护的炮塔所带来的重心与稳心高度的问题。

    虽然看似他们经过计算之后认为驳船足以承载这些重量。

    同时作为设计上本来就低干舷浅吃水的近海防御特化的舰船设计,他们也的确几乎没有考虑到船上船员们的居住空间和居住设施的问题。

    甚至连他们所希望的炮塔的装甲板,如此厚度还是复杂弧面的钢板都不一定能做的出来。

    然而,她也必须承认,他们的设计思路独特,这个“利用驳船为船体基础建造若干南北战争时期式的低舷近海防御铁甲舰”的基础思路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看着这份走上多炮塔神教邪路的设计稿,韩芷真心不想署名。

    沉思良久,尽管心有不甘,但韩芷最终还是提起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同时在名字前附上了绘图人的注解,并给原稿设计人名字加粗了一圈。

    在笔尖离开纸面的瞬间,她感到了一丝的释然。

    此次海军舰艇战力恢复计划不仅限于军事上已经是明面上的,但还是绕不开有些人一意孤行,试图兵行险着。

    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是一味贪大求强,面目有点过于狰狞,炮材冶炼怎么办?炮管加工怎么办?发射药生产怎么办?

    未免也忒没将其他需要共同配合协作的工作组放在眼里了。

    一份好设计,应该把业主、工方都考虑在内。如果只是为了炫技出风头,那他确实达到目的了,不过韩芷可不愿陪着他们。

    韩芷是认识到了比舰船上武器装备的性能数量与技术水准这些明面上似乎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下更重要的问题,她称之为“舰艏之下”的问题。

    非军事方面的需求也是她和其他人商讨后,加入竞选要求中的。

    “在荷兰的时候,我曾有一位格格不入的同事,”韩芷手中握着设计图纸,脸朝着佐伊,

    “他的大多数想法我都无法认同,但他说过一句话,让我顿时茅塞顿开,‘在进入战场前,一艘军舰必须首先确保是一艘适航的船。’”

    佐伊点点头,接过图纸,认真地回应道,“确实。这意味着,我们的焦点应该超越武器装备,深入到其根本。”

    虽然那位同事在这句话之后那过分看重战舰适航性与生活性的观点很明显是有些走极端。

    “你说对了。”韩芷赞许道,“我们要着重考虑的,不仅仅是航行性能,更是要确保适应我们船员的生活条件。这才是我们这个海军舰艇战力恢复计划的关键所在。”

    “甚至考虑到无论如何我们的武器装备都会远远先进于这个时代,因此后二者反而更重要。”

    佐伊深有同感,她为创作阅读了大量材料,在她接触到的史料之中,有不少的内容都体现出了这个时代的航海者们那极其恶劣的生活与工作条件。

    船只小,船体结构简单,船舱狭窄,常常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船员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吃喝拉撒,与老鼠、跳蚤、虱子共处一室。

    尽管由于文艺作品的浪漫化和读者的喜好,她常常有意回避描绘那些艰苦的场景。但也使得佐伊对此深感痛苦,对此深怀怨念。

    现在她可不愿亲自体验她在历史资料里阅读过的航海生活。

    韩芷所提出的这一竞标方案要点也得到了那些航海者的见解一拍即合,得到了大力支持。

    虽然穿越之前的现代的技术条件已经早已不能和大航海时代同日而语,但这群仅有两三个人驾驶着不足十米的帆船横渡大洋,他们对航海中遭受到的困难有着直接体会。

    相较于另外的一批出身商船船员的海军人员,驾驶着小艇搏击风浪的这些航海者们的经验要远远比操纵着几十万吨的现代商船跑定期航线的商船船员们的航海经验更贴近穿越者们现今的实际情况与技术条件。

    因此他们能够在实际方案制定中给予韩芷和她的学生们许多经验参考。

    另一方面,尽管这些航海者们的年龄普遍较大,但在穿越后,他们似乎都获得了一些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他们身子骨看起来还是挺硬朗的,可堪大任。

    恐怕未来短期内穿越者们新造舰船的船长和未来海军教育系统的教官都会从这些航海者中诞生。因此,让现在被军事爱好者们忽视的他们加入自己的项目组,一方面可以与他们建立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初始资历——韩芷对自己的方案最终中标有百分之百的信心。

    海军部一开始只给了各个项目组短短一周的时间,但在第五天时,数个项目组集体请愿希望能够将时间宽限一些——出现这种情况很明显是他们项目组内部仍然争吵激烈,

    至少绘图员们都没有收到他们的委托,恐怕连能描述情况的文字稿没有写出来,也是更糟,一个基础设计概念都没有完全敲定。

    海军部面对这种情况,直接变成了一个复读机,重复强调了:

    “竞标时并不要求设计方案彻底完成,只需有可证明可行性的概念设计方案即可参与竞标,如中标则具体设计细节可以再其后完成。”

    如此复读了几番之后,这几个项目组也没了话说。

    有一个项目组当场宣告解散,事后逐渐传出消息,他们这个项目组把恢复战斗力的目标放在了那艘巴尔的摩海事博物馆保存的潜艇上,结果光是阅读博物馆保存的少量技术文件和图纸就把他们搞得头昏脑胀,对于能否保留这艘潜艇的潜航能力也爆发过多次争吵,最终团队自爆,只得宣布放弃参与竞标。

    海军高层盛赞“他们在为社区输送宝贵人才和经验”,同时也真发现了点有用东西。

    设计方案并未限定所针对的现存舰船,原本主要是考虑到除却星座号和塘鹅号两艘正儿八经的风帆战舰之外,还有北平号,帕萨特号,数艘大型游艇和渔船以及一些其他近海港内民用船可堪使用,想看看能不能有些有价值的设计,但是像这个项目组这样头铁的直奔最高技术难关而来也实在是海军起初未曾料想的。

    让海军高层更加欣喜若狂的是,这个项目组并非一无所获。尤其是当这个散伙项目组成员的其中几个人还向其他项目组传播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得到的那些失败的经验和获得的部分成功方案时,其他的几个项目组为此受益良多。

    反正你们这个方案已经放弃了,把经验传播出去让其他人避免步入坑中也算是一个好事,何况说也不知道这些经验在谁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效用。

    在探讨恢复这艘二战潜艇的战斗力的方法中,这个项目组提出了一些基于现有现代民用零件与设备的小型电动直航鱼雷的概念设计,虽然这个项目组已经宣布放弃这条路线,但是这个概念设计被海军高层认为有一定的价值,可以进行后续研究。

    这极大的鼓舞了其他还在坚持的项目组。就算是自己提出的总体方案可能很难中标,但是部分细部设计思路完全有可能被采纳,一时之间各个项目组干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