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董卓的脂肪模拟器 » 第10章 朝议(上)

第10章 朝议(上)

    刘协今年虚岁十岁,放在后世还是个二三年级的小学生。

    但是,生在这个时代,这个家庭,他在如此年纪,便已经当上了皇帝,是天下的主人。

    名义上,满朝诸公的前程、生死,乃至天下人的前程、生死,都可以一言而决。

    他努力维持着自己身为皇帝的仪态,尽量使自己小小的脚步看起来更沉稳些,让自己脸上的表情显得严肃一些。

    然而,他终究才是小学生年纪,是个没有母亲撑腰,没有舅舅帮扶的小孩子,肃穆的表情并不能完全掩盖他内心的不安,特别在看向董忠颖的时候。

    董忠颖看着面前正努力装着大人的小人儿,忍不住一乐,随机又生出一丝心疼来。

    不是心疼刘协,而是想起了前世的自己,同样小小年纪,同样无依无靠。

    刘协显然比年幼的董忠颖更成熟一些,很快掩饰好心中不安,上前两步,朝着董卓迎来,微微一拜,道:“董相!”

    董忠颖也没托大,拱手一礼:“见过陛下!”

    话音落下,群臣跟着道:“拜见陛下!”

    刘协一抬手,用稚嫩的声音,说着老成的话:“众卿平身,且入座!”

    群臣谢过,纷纷跪坐蒲团之上。

    董忠颖肌肉胀痛,不方便跪坐,也不想再爬台阶,便立在原地,开口道:“前日,曹操那贼子入我府上行刺,被我格杀,我已经遣人抓捕其同党,不知各位同僚可有线索?”

    王允一听这话,心中咯噔一跳,面上却无变化。

    其他大臣中,有不少那一夜参加王允夜宴的同僚,此刻也皆沉默不语。

    其他人自然也没什么话说。

    刘协便道:“董相可无恙否?”

    “没什么大碍,谢陛下关心!”

    刘协便道:“那便好,我宫中有好药,等散朝后,董相可带谢回去,眼下还是处理朝政吧!”

    群臣闻言,暗暗感激小皇帝解围之恩,又看向董忠颖,暗道:就是不知他会不会就此揭过。

    司空荀爽怕董忠颖揪着不放,不等他说话,便连忙上奏道:“北平太守公孙瓒言高唐尉刘备刘玄德,功勋卓著,特上书表其为平原令,请陛下与丞相定夺。”

    董忠颖听刘协说话,不但得体,且恰到好处,既讨好了自己,又为群臣解围,心中暗暗赞叹,本想卖他个面子,没料被荀爽抢了个先。

    但听道刘备的名字,他微微一愣,心道:“我昨日还令李儒查探平原县令是谁,准备先一步找到刘备,把他们三兄弟招到洛阳来,却发现,平原县令还在出缺,正不知哪里打听消息呢。”

    于是便问道:“刘备现下是高唐尉么?这个人我知道,乃是汉室宗亲,颇有勇武,也曾与我并肩讨伐黄巾,做一个县令有些屈才了,不如招入洛阳,做个骁骑校尉。”

    骁骑校尉就是原先曹操的官职。

    当初曹操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董卓为了拉拢曹操,加封他为骁骑校尉。

    如今还不是三国后期,各种将军满地走,校尉不如狗的时候,骁骑校尉已经是比两千石的高官。

    从一个二百石的县尉直接晋升到比两千石的高官,而且是京官,这得是多大得殊荣,区区刘备,也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家伙,他配么?

    这是朝中绝大多数官员的心声。

    其实这种破格提拔不是没有,譬如蔡邕、譬如荀爽。

    但他们早先就有出仕的经历,且出身名门,早已经名满天下,而刘备,眼下真得没什么名声。

    荀爽听到董忠颖得话,也吃了一惊。

    一个四百石官员的升迁,寻常时候,连放到朝堂上议论的资格都没有。

    他提及刘备,本就是为了打岔,把话题从刺杀引向正常朝议。

    董忠颖突然来这一句,实在让他措手不及。

    荀爽道:“这会不会有些不妥?”

    董忠颖从后世来,向来是把刘备曹操当作一个级别的人物看待的,既然曹操能当骁骑校尉,那刘备来当这个官又有什么问题?

    况且,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刘关张三人调入洛阳,掌控在手中,当什么官职并不重要,便是给他个三公当当,又能如何?

    这时,太尉黄琬道:“刘备何人,敢以汉室宗亲自居,实乃不敬,一县令足以表其功,骁骑校尉就过了!”

    黄琬不清楚刘备这个人,但听董忠颖说两人曾并肩作战,想来也是其党羽,至于做过什么事情,有什么功劳,那就都不重要了。

    一句话,只要董卓想要的,他酌情扯一下后腿就好了。

    抱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杨彪也开口复议。

    董忠颖哪能同意,下意识迈步,不想扯到肌肉,胀痛之下,面目忽然狰狞起来。

    其余官员见状,顿时不敢再附和。

    董忠颖缓了缓,转头看向王允,问道:“王司徒以为如何?”

    王允心里着实不爽,心想:“刘备何人,竟要董卓问遍三公,我该如何应对?”但董卓相问,他不敢不答,更不敢反对,便试探道:“按制,县尉迁升县令,理所应当,若加封骁骑校尉的确有些不妥,但既是丞相保举,也当酌情考量,不如先招入朝中,封一六百石郎官,观其才干,再做升迁,如此便不算违制了。”

    董忠颖听他说不妥,脸色更加阴沉,待听他话题一转,提出了一个过渡方案,便又多云转情。

    只要名正言顺把刘备三人召回洛阳便好,至于官职,无所谓了。

    于是董忠颖便笑道:“如此也好!便让他入朝当个议郎吧!”

    这既然是司徒的提议,百官自然不好再反驳,好在经此一轮一轮,董忠颖已经不再提刺杀之事。

    朝议继续进行,百官所提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董忠颖只静静听着,渐渐有些不耐烦起来。

    他前世就不喜欢开会,罗里吧嗦,效率太低。

    于是便把目光看向蔡邕。

    蔡邕也读懂了了董忠颖的眼神中的意思:蔡公,该上正菜了。

    蔡邕深吸了一口气,起身走入殿下,从袖中抽出一卷竹简,躬身拜道:“臣蔡邕有本上奏!”

    便又小黄门上前接过竹简,递给董忠颖。

    这年头虽然已经有了佐伯纸那样比较好的书写纸张,但并未普及,特别是一些奏章公文,还是会用竹简书写。

    董忠颖打开竹简,便见题头写着“选官六疏”,大致浏览一遍,果然是之前与蔡邕所定的科举条成,并无篡改,便又递给小黄门,上陈天子。

    殿下,蔡邕道:“自桓灵二帝起,先有党锢之祸,又逢黄巾之乱,此皆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卖官鬻爵之故也,如今陛下欲重定宇内,当从整肃吏治为始。整肃吏治又以选官为始。察举制已行数百年,其中多有疏漏,当做革新,臣有科举之法,望陛下及诸同僚共议之!”

    刘协接过竹简,扫过一遍。

    他虽然聪慧,有天子气度,但终究太小,奏疏中的内容还看不太懂,他也知道,这东西,他看不看都是一样的,便又递给小黄门,令其宣读。

    小黄门接过竹简,从头朗读:

    “选官六疏:”

    “整肃吏治,首在选官,选官之法,首推察举,先论德行,再议才干。然德行判别,多有偏颇,常有沽名钓誉者窃据高位,使社稷日益衰颓。臣思良久,以为改革之道,当先论才干,再论德行,今有科举六疏,以献陛下:”

    “其一……”

    百官静听小黄门朗读奏章,心中却泛起了波澜。

    “岂有此理,察举之法以行数百年,为我大汉选拔出无数才德兼备之士,蔡中郎此科举之法,乃坏我大汉之根基也!”

    等小黄门朗读完毕,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便是光禄大夫杨彪。

    随即黄琬道:“杨司徒所言甚是,蔡中郎也是曾是孝廉出身,你之才学天下皆知,莫非也是沽名钓誉不成?”

    司徒王允并没有因黄琬称呼杨彪为司徒而生气,只是深深看了一眼蔡邕,又看了一眼董忠颖,心中冷笑,嘴上却不发一言。

    司空荀爽与蔡邕颇有交情,不好直言反驳,也道:“滋事体大,当慎重行事!”

    三公中,黄琬直言反对,荀爽虽没提出发对之言,但“慎重”二字,已经代表了他的观点,司徒王允虽一言不发,但前任司徒已经明确说出了反对的话。

    百官见状纷纷发表观点,有那哗众取宠者,更是当堂咒骂,丑态毕现。

    满朝诸公竟无一人支持。

    董忠颖早已从模拟中得知这个结果,此刻亲眼所见,也觉气堵,便大声喝道:“朝堂之上,如此喧闹,莫不是进了菜市场!”

    此时虽没有“菜市场”的称呼,但这个词言简意赅,衮衮诸公,如何不明其意,皆静默下来。

    王允此时终于开口,道:“不知丞相以为蔡中郎所奏如何?”

    董忠颖道:“察举法自然是好的,不也出了我这样残忍好杀的权臣么?咱们当官的互相勾结,你推荐我的侄子,我推荐你的女婿,无非是利益交换,更有甚者,来一句举贤不避亲,嘴长在你们身上,还不是任你们说。我倒是不在乎察举还是科举,只要你们把自家子侄送到我丞相府来,帮我把这天下治理好,我也没什么意见。”

    蔡邕一听董忠颖这话,顿时懵了。

    说好了我上疏,你附议的呢?

    合着你把我坑进来,就是让我当个把子,好让你逼迫他们把子侄送到你面前听用?

    董忠颖看向蔡邕,微微一笑,又扫视众人,道:“怎么都不说话了,是羞于与我这个国贼为伍么?”

    百官心道:“你倒是有自知之明!”但面上却不敢言。

    正沉默间,忽听一人道:“朝堂乃议事之地,丞相何必行恐吓之事,察举制历经数朝,不断完善,纵有疏漏,再做调整便是,岂能轻易抛弃之,若重才轻德,到时候这朝堂上岂不是乌烟瘴气?”

    董忠颖望去,认出乃是卫尉张温。

    张温是董仲颖的老上司,中平三年平西凉之乱时,于长安受封太尉,后因兵败免官,董卓入洛阳后封其为卫尉。

    董卓向来瞧不起这个老上司,但是能够征辟他为卫尉,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但无论先前的董卓,还是现在的董忠颖都不知道的是,原本的历史上,一年之后,张温会变成董卓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董忠颖笑道:“你我皆曾是花钱买官之徒,所谓乌烟瘴气,说的不正是我们自己么?看来还不止你我,满朝诸公,当初未曾花钱的,怕是只有蔡中郎和荀司空了吧!”

    这话说得满朝文武皆是脸红。

    便是蔡邕和荀爽,暗道侥幸的同时,也不免苦笑。

    因为不花钱买官是因为这二人当初都因党锢得罪宦官,一个躲到了江南避祸,一个被囚禁在牢狱,根本没有买官的机会。

    见满朝之人再度沉默,董忠颖心知不好再挖苦他们,便道:“既然大家都不赞同蔡中郎之议,那便暂时搁置,进行下一项吧,最近某听到一首童谣,言: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不知何解,可有人为我解惑。”

    这个童谣其实是昨日李儒现编的,自然无人听过。

    但满朝大臣,皆六百石以上,没一个真笨的,哪里看不出其中有深意,只因谨慎,无人主动说话。

    董忠颖直接望向袁隗,道:“太傅为百官之首,袁氏一门家学渊源,博览群书,不知可为我解惑否?”

    袁隗道:“我年事已高,头脑昏聩,一时难明,还请相国勿怪!”

    董忠颖哈哈大笑:“您不是头脑昏聩,而是清醒得很,就是谦虚而已!”又转向蔡邕道:“蔡中郎刻熹平石经,为天下文宗,可替我解惑否?”

    这事董忠颖并未跟他通过气,蔡邕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他是个实诚人,虽觉不妥,但还是老实答道:“‘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都长安;‘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至于后一句,当时说眼下会有大难,需要到长安,才能幸免,只是不知大难是什么,但童谣谶语,向来乃别有用心之人刻意为之,不可轻信。”

    董忠颖道:“蔡中郎是说需要迁都?”

    蔡邕心脏猛抽。

    我什么时候说要迁都了,我明明说得是不要轻信啊!

    董忠颖看到蔡邕一脸震惊得模样,暗暗抱歉,但却不会改口,而是冲群臣道:“蔡中郎说这童谣暗示我大汉要迁都,大伙觉得如何,再议一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