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董卓的脂肪模拟器 » 第12章 招贤

第12章 招贤

    回到相府,董忠颖吃了些点心,顺便接见属官。

    丞相开府建衙,自有属官,加上无权参与朝议的京中官员,也有一些投效丞相的,人数也有二十多人。

    相府的属官之首自是丞相长史,董卓为相后曾征召何颙为长史,但何颙托病不受,这个位置便空着,长史的工作便由李儒兼任。

    李儒正经的职务为弘农王郎中令,在相府又领着西曹掾的职务,暂代长史,是董卓麾下文官中第一心腹。

    其次便是东曹掾周毖,自仲远。

    作为第一批主动投靠董卓的士族,周毖不但担任了朝廷尚书台吏部曹的尚书,还兼任相府东曹掾,实际掌握了朝廷二千石官员的建议和任免。

    后来讨董的那些人,其中的袁绍、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都是在他的举荐之下任职的。

    可见此时的周毖有多么受董卓的信任。

    接着便是主簿吕布。

    没错,吕布不但在丁原手下是主簿,此刻在董卓麾下也是主簿,但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刺史的俸禄只有六百石,当任刺史主簿的吕布只有三百石,而董卓现在是丞相,相府的主簿俸禄则直接是比千石。

    其次,吕布不但在相府担任主簿,更有骑都尉的军职,和都亭侯的爵位,比当初的丁原可一点都不低了。

    最后,吕布在相府名为主簿,不过是与他从前职司相承,其实却是留在董卓身边,行护卫之事,真正文书的事务自有掾属操持。

    名义上,主簿的地位仅在长史之下,还要高于东西曹掾,不过因为是虚领,所以排在李儒和周毖之下。

    之后又有城门校尉伍琼,虚领相府从事,其余二十余人皆为从事、掾属。

    众人行礼之后,周毖出列道:“听闻蔡中郎今日在朝上提议更改选官之法,此为东曹掾之事务也,不知丞相有什么嘱咐?”

    别看周毖是吏部曹尚书,掌握朝廷官吏考核任免的指责,但实际俸禄并不高,并没有参与常朝的权力,此时只能以相府东曹掾的身份来向董忠颖请示。

    董忠颖稍一想便将他的目的猜了个七七八八。

    这个疑似世家安排在他身边的卧底,此时主动请示,绝对不是真想干事,多半是想从中作梗,不说搅黄了,至少也是要从中做些手脚,方便士族日后渗透。

    董忠颖自然不会让他如愿,但也没想直接就处置他,以免打草惊蛇,于是道:“科举并非直接任免官员,暂时不涉及吏部曹的事情,等科举的结果出来,再由尚书台厘定具体官职,仲远不必心急,正好今日司空提起了刘备,你帮我拟一封聘书,征其为议郎,尽快来洛阳赴任。对了,还有他的两个结拜兄弟,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都是勇武之人,一并征之,暂授羽林郎吧!”

    羽林郎,掌宿卫、侍从,是三百石的武官,不大不小,相当于县尉,也就是刘备目前的官职。

    这对关张二人而言,可以说是破格提拔。

    要知道二人现在还是白身,再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他们两个还是无名小卒。

    如今能直接入羽林,对二人今后有莫大的好处。

    要知道,如今权倾朝野的董卓,当初也是从这个职位开始发迹的。

    周毖闻言,暗道:“科举之事,我之前完全没有得到消息,如今又不让我参与,看来是对我有所防备,这却不太好办了。还有这刘备、关羽、张飞,不知又是什么人,能得他如此看重?”

    心中惊疑,口中却道:“遵命!”

    随后伍琼出列问道:“听闻丞相欲迁都,不知此事真假,属下掌城门军,是否需要提前准备起来?”

    董忠颖面露诡笑,暗道:“好家伙,你们两个一人问一个,当真好分工!要不要我告诉你,你们两个是怎么死的啊?”

    原来周毖伍琼二人在演义里,就是因为要跟董卓说迁都的事情,被董卓一怒之下杀了。

    董忠颖当然不打算马上杀他,更不可能将真实意图告诉他们,便道:“迁都之事,乃是我为了推行科举,特地拿出来和三公讨价还价的,你们不必当真。”

    其实,散朝之后,百官议论,的确有人提过这个可能。

    伍琼也是因此过来试探。

    此刻听闻董忠颖解释,他自然越发确认,赞道:“丞相睿智,此计甚妙!”

    二人探问过后,其余众人逐一汇报相府诸事。

    等听完汇报,董忠颖打发众人离开,一问时间,已经到了申时。

    他又命人去请蔡邕。

    蔡邕下朝之后回到家中,心绪不宁,仆人端来点心,一口没吃,茶水倒是连喝了数杯,面上尽是愁苦之色。

    女儿文姬见状,便问缘由。

    蔡邕知女儿聪慧,便将朝堂之事悉数告知。

    蔡文姬闻言笑道:“科举会让爹爹与士族结仇,爹爹不是早就预料到了么?既然已经做了决定,便是做好了准备,为何还要坐立不安?”

    蔡邕道:“我心里虽早已有所预料,但到了这一刻,见了百官看我的眼神,恨不得食我肉、饮我血,我还是觉得有些胆寒!”

    蔡文姬知道自己的父亲虽然是个谦谦君子,但却不是那种刚强果敢之人,很容易被情绪影响,最需要有人给他精神上的支持,于是安慰道:“爹爹又何必忧心,这科举是丞相提议的,他必然会全力支持您。”

    “怕只怕他另有所图,只将我当枪使而已,况且,他此人……哎……”蔡邕叹了口气,董忠颖这个人他实在看不透。

    原本以为他只是个真性情的豪杰、野心家,但这两日接触下来,又发觉有所偏差,具体如何,又难以言表。

    蔡文姬道:“想必爹爹是对丞相在朝堂上所言生出了失望吧!”

    “我以为他改察举为科举,当真是为了社稷,为了给寒门一个未来,但他在朝堂上却说让士族们将子侄送入他府上效力,便不在乎察举还是科举,实在让为父不知他变革之心如何,别又如先帝那般。”

    当初刘宏即位也有过提拔寒门打击士族的意思,便令蔡邕等一干博学之士校订六经,以石刻之,立于太学,又兴鸿都门学,于其中选拔人才,入各州为刺史,监察天下。

    但刘宏到底心意不坚定,被小人蛊惑,挑拨之下,蔡邕险些丧命,不得不远遁江南。

    有此经历,蔡邕已经心生阴影,最怕如今这位董丞相也只是利用他揽权,并无改革之心。

    事实上,蔡邕的感觉并不算错。

    董忠颖或许有一丝改革的念头,但更多的还是为了揽权,招揽人才,解决自身的危机。

    至于改革,那不过是借口。

    当然,如果一切顺利,他倒是不介意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一些,就怕到时候天下百姓对他心生感激,反而遭罪。

    蔡文姬明白父亲的顾虑,来到他身后,一边替他揉着肩膀,一边道:“丞相如今大权在握,凡事皆可一言而决,又岂会轻易说出这样的话来。女儿以为,丞相此言无非是要撇开自己与科举的关系,好让士族反对的声音小一些,将这大事都落在爹爹身上,天下士子也更容易接受一些,这也是为了科举能够顺利执行,您不是也说了么,为了让大臣们不再发对,他还用迁都做威胁。这声东击西的计策虽然用得不甚高明,倒也卓有成效,他为了科举,颜面也不顾了,可见改革的心意还是颇为坚定的。”

    蔡邕又深深一叹:“哎,只怕不是声东击西,而是投石问路,也罢,但愿如你所言吧!”

    “投石问路,莫非丞相真打算迁都,这怎么可能?”蔡文姬心中思量,却没多说,只道:“爹爹宽心,今日赶早上朝辛苦,还是吃些点心,好好歇歇,养足了精神,才好做事!”

    蔡邕点了点头,拿起一块糕饼,放到口边,还是觉得没有胃口,又放了下去。

    这时,一个小丫头端着一只套碗进来,喜滋滋道:“爹爹,你不爱吃糕饼,贞姬用粟米羹与你换吧!”

    蔡邕见是自己的小女儿蔡贞姬。

    相比于文姬的恬静文雅,贞姬性子更活泼些,小不点儿一个,总乐呵呵的,让人看了便觉松快。

    “好,爹爹和你换!”蔡邕脸上泛起笑容,接过蔡贞姬手中的碗。

    蔡贞姬端起蔡邕面前的点心盘子,仰头望着蔡邕,瞪着大眼睛道:“爹爹怎么不喝,你喝一口,贞姬便吃一块,可好?”

    “好好!”蔡邕总受不了女儿如此略带呆萌的眼神,便喝了一大口。

    蔡贞姬见状偷偷朝着姐姐眨了眨眼睛,后者也偷偷给她竖了个大拇指。

    蔡邕喝了粥,心情倒也好了不少,稍作休息,便听下人禀报,丞相相招。

    他不敢耽搁,很快乘车来到相府。

    董忠颖也不罗嗦,直接道:“科举之事已定,接下来的事情便交给蔡公了,我让文优全力配合!”

    事已至此,蔡邕自然不再推辞,躬身领命。

    董忠颖又道:“先帝卖官鬻爵、亲信宦党,导致天下动荡,黄巾四起,这些都是大汉的百姓,若非没有活路,必然不会从逆,当酌情赦免。”

    蔡邕点头道:“丞相仁德,百姓之福!”

    董忠颖又道:“除此之外,因为中枢不法,上行下效,各地官员贪赃枉法者甚多,不好一并治罪,也有敢于除暴安良的侠士,为民除害,这些游侠虽然违背了律法,但也情有可原,也该酌情赦免。”

    蔡邕皱了皱眉,道:“怕是不好处置,丞相欲整肃朝纲,当严明律法,贪官污吏可罚,游侠不可轻赦。”

    董忠颖笑道:“不是轻赦,如今陛下改元初平,当大赦天下,以彰仁厚,我想的是,黄巾贼愿重新入籍为良民的,便赦免他们的罪责,要安排好他们安心劳作,便少不得官员配合,若是那些官员能够用心做好这件事,以前的罪责便不追究了,那些游侠乃是仗义行事,只要不是大逆不道,留着他们也能监督官员不法,你觉得怎么样?”

    蔡邕闻言沉吟良久,也觉得董忠颖这话很有道理,安民需要官吏,官吏需要游侠来监督,倒是环环相扣,颇有章法,但是总觉得其中还有其他目的,却一时想不明白,只好道:“这倒也符合无为之道,不过其中细节还需斟酌一翻!”

    董忠颖大喜道:“自是要斟酌,所以才请蔡公来商议。”

    蔡邕实在不想再揽其他的事情,便推辞道:“邕不善法家之学,怕提不出什么好的意见,况且还要操持科举,也无精力!”

    “这也是与科举有关的事情,黄巾中也有不得志的干才,贪官中也不乏有真本事的,游侠中人大多勇武。先赦了他们的罪,他们才好来朝廷参与科举,不是么?”

    董忠颖终于说出了他的最终目的。

    他可是知道,这三国时代,因罪避祸流亡的人才到底有多厉害,逐虎过涧的典韦,是个杀人犯;一言不发的徐庶,也是杀人犯;还有威震天下的关羽,还是个杀人犯。

    这些人你不先赦免了他们的罪,他们哪敢来洛阳自投罗网?

    但蔡邕却直接被惊到了:“这……”

    虽说先才后德,但也只是考核的顺序而已,最后要取的还是德才兼备之士,那些明明德行有亏的,如何还能立于朝堂之上?

    蔡邕虽然说不上刚直,但到底不愿阳奉阴违,便道:“若要取无德之人入士,邕实在无能为力!”

    董忠颖很有耐心,道:“不是说了么,百姓加入黄巾,多半是迫不得已,怎么能算无德,官员贪腐,大势使然,也该给个机会,至于游侠,因看不惯别人作恶而杀人,乃是义举,更因表彰才对,怎么说是无德呢?”

    “这……”蔡邕博学不假,但论辩才实在不是董忠颖的对手。

    董忠颖又道:“再说,若是这些人当真十恶不赦,有蔡公这样正值端方的人,守着这最后一道关,才能让人放心,不是么?所以这事,蔡公还是不要推辞了!”

    “好吧!”蔡邕终于还是点头同意。

    于是第二天,经董忠颖授意,蔡邕执笔的两份诏书便开始送往四方。

    第一份乃是以刘协名义颁布的,大赦天下的诏书;第二份自然便是招天下有志之士,来洛阳参加科举的求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