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董卓的脂肪模拟器 » 第14章 荀氏叔侄

第14章 荀氏叔侄

    荀攸沉吟不语。

    荀彧道:“彧乃下吏,见识浅薄,朝堂所议,诸公自有定论,彧岂敢置喙!”

    “文若何必自谦,人言你有王佐之才,岂会没有想法,你不肯说,是不是与外面那些人一样,认为我是国贼,不屑与我为伍?”董忠颖故作恼怒。

    荀彧叹道:“岂敢,丞相既然相问,彧不敢相欺,只是彧才疏学浅,若有不妥,还请丞相勿怪!”

    董忠颖闻言露出惊喜之色,忙道:“文若肯开口,我高兴还来不及,岂会怪罪,大胆直言,便是你当堂说我是国贼,我也绝不会怪罪!”

    荀彧便道:“昨日所议,争议最大者,莫过于蔡中郎上书改察举为科举之策,下臣以为,蔡中郎之策大善!”

    董忠颖闻言大笑,道:“好,太好了,王佐之才果然不同凡响,哈哈哈,贤侄请继续!”

    荀彧眉头微微一皱,似是对“贤侄”这个称呼很是不喜,不过很快便被他掩饰过去,继续道:“自桓灵二帝以来,朝纲动乱,先帝重用宦官,以党人为罪,迫害贤良,察举之法沦为宦官世家提携亲近的手段,的确需要大力整饬。蔡中郎提议先考后察,先才后德,正是对症下药!”

    董忠颖点头赞许,心中却暗暗揣摩。

    以他前世所知,荀彧才干自是毋庸置疑,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魏公,最后病死在讨伐孙权的路上。

    这其中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说是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便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你想要食汉禄,但汉禄早就空了,你要么饿死,要么就支持我。

    于是荀彧就选择了赴死,以证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历史典故,虽不能全信,但也不可不信,董忠颖看待问题向来带着三分阴谋论的心思,事不关己,倒还罢了,如今身在局中,由不得他不多想一些。

    世人生于世间,无非为名为利。

    这个时代,最直得称道的名声,无非是忠孝仁义那一套,而最大的利益便是家族利益。

    按历史所言,荀彧选择了赴死,对他的家族完全没什么好处,仅仅是他本人得了个忠贞之名,这么看来,荀彧该是个看重忠贞的名声,多于家族利益的人。

    如此看来,荀彧赞同科举,并非只是跟自己虚与委蛇,而是真的认可了蔡邕上书的科举制度。

    想通此节,董忠颖便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说了。

    “好,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满朝诸公,却对此善举视而不见,当真是让人气恼,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文若你说呢?”

    荀彧自不会背后议论他人,便道:“诸位公卿维护祖制,也是无可厚非!”

    董忠颖笑道:“文若你还真是个谦谦君子,不肯背后论人长短!”又转向荀攸,道,“公达,你以为呢?”

    荀攸嘴角微微抽搐。

    什么意思?荀文若是谦谦君子,难道我就不是么?

    想归想,但董忠颖点名询问,他自不好不开口。

    之见荀攸缓缓从坐席上起身,朝着董卓轻轻一拜,肃容道:“敢问丞相之志?”

    董忠颖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

    秦汉时期,士人自有气度,主君挑选臣子,臣子也会挑选主君。

    而士子一旦开口询问主君的志向,那就离效忠八九不离十了。

    只是,这荀攸自登门来,一直沉默不语,没料到一开口就是这么一句,倒是让董忠颖惊喜之余,又多添了三分警惕。

    当了三十多年的天煞孤星,董忠颖从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王霸之气,能让人纳头便拜。

    董卓倒是有那么一点魅力,否则也不会走到如今的高位。

    不过董卓的王霸之气对士族无效,董忠颖可是记得,正史上,这个荀攸可是暗中谋划过刺董的,只不过中途出了意外,不了了之而已。

    所以,荀攸是想学曹操,先接近自己,再想办法行刺?

    董忠颖瞬间把这个想法从脑子里驱逐出去。

    他知道士族与董卓之间有解不开的矛盾,但也明白,士族并非是铁板一块,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更何况是个别士子。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套,在他这里并不适用。

    董忠颖根本不需要别人的真心投效,只要能够按照他的要求,把事情办好,那便足够了,甚至,不是真心最好,能活得更久一些。

    事实上,荀彧荀攸二人在旬家并不算嫡系,一个被家族安排与宦官联姻的人,会多受重视?最受家族重视的那一些,都投袁绍去了。

    荀攸荀彧却是要自谋出路。

    你当原本荀彧投奔袁绍之后又改投曹操,当真是袁绍不堪辅佐么?

    还不是论资排辈,排不到他。

    与他有同样境遇的郭嘉,不也是因为袁绍手下已经有了一个郭图,无奈之下才投了曹操。

    谋士之余主公,你当真的只是出谋划策么?

    并不完全是。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士族派遣子弟加入某一方阵营之后,还会给予其他资源上的支持,这些子弟不过是士族的代表而已。

    而主公要做的就是提拔士族指定代言人,从而获得人口,钱粮方面的支持。

    小的家族,资源有限,只能投资一方阵营,大的家族却可以投资多家。

    最看重的子弟自然投向最有前途的阵营,其他人只有自谋出路。

    曹操的名声真的有那么好么?未必,只不过是因为曹操手底下恰好有位置而已。

    荀攸荀彧都需要自谋出路。

    本来以董卓的名声和行为,无论如何也是入不了二人之眼的,因为一旦入了董卓门下,就等于和整个士林为敌,必备士族唾弃。

    比如荀彧,本来已经准备辞官离开洛阳了。

    但董忠颖在朝堂上提出了科举,虽然是借了蔡邕之口,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一旦此法推行开来,那些依附士族,又处处被士族压制寒门甚至士族庶出,必然趋之若鹜,这些人一旦形成合力,声势上未必会输给士大夫。

    若能提前加入,他们在未来必定是董卓阵营的领袖,就如他们二人原本第一个加入曹操阵营一般。

    只不过,虽然是下注,但士族的体面还是需要的,所以荀攸才会有此一问。

    虽然纳头便拜的戏码让董忠颖有些意外,但该如何应对,他还是不慌了,便答道:“卓所愿,一则整肃朝纲,肃清寰宇,重现大汉盛事,二则威震四夷,扬我大汉雄威!”

    假、大、空?

    不,这两点对庶民而言,或许有些假大空,但对当朝丞相而言,那是最符合他身份的话了。

    句句不离“大汉”,代表着他无心取代汉室,这自然是针对荀彧说的。

    而威震四夷,那又给了善长军略的荀攸机会。

    这是真心话么?

    三分真心,七分假意。

    董忠颖的却没有篡夺汉家天下的意思,他最大的志向是活得长久,只是没必要跟二人说而已。

    至于兴复大汉,威震四夷,如果不影响他活命的话,倒也可一并实现了。

    荀彧和荀攸闻言对视一眼,双双起身拱手道:“如此,我等愿为丞相效全马之劳!”

    李儒见状暗暗摇头。

    二人效劳的对象是丞相,而不是主公,看来并不是真心。

    董忠颖全不在意,高兴的上前,分别握住二人的手,道:“能得二位相助,距离我完成心愿那就不远了!”

    两人被董卓握着手,心中略有嫌恶,却不露声色,深深一躬,乘机摆脱。

    荀攸道:“有关科举,攸的确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董忠颖不以为意,回到坐席,笑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也不用见外,公达,有何想法,尽管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