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董卓的脂肪模拟器 » 第15章 问对

第15章 问对

    “敢问丞相,蔡公上书改察举为科举,可是丞相授意?”

    董忠颖大笑道:“咱都是自家人,也就不瞒你们了,的确是我授意,有何不妥么?”

    这事但凡有点脑子,都能猜到,心照不宣而已,根本不用掩饰。

    荀攸道:“丞相有鼎革吏治之心,天下大幸,自无不妥,只是科举之法,虽能抑制大族私相授受之风,但招天下士子来往洛阳,路途遥远不说,道上又多盗匪,实在艰险。这且不论,倘若万千士子齐聚洛阳,若安置不妥,必生祸乱,且如此多的士人,选中者百不存一,其余人等,必心生怨怼,如之奈何?”

    董忠颖本就打的一锤子买卖,这些问题自不放在心上,不过还是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问题!”

    李儒闻言,便道:“公达多虑了,科举乃新法,有所疏漏再所难免,道路艰辛,可着令沿路州郡加大剿匪力度,稍作护持;至于心生怨怼,若有真才实学,就算一科不中,亦可等待下一科,如今天下百废待兴,丞相可酌情授予小吏之职,安抚其心,以待来年!”

    董忠颖笑笑:“文优所言有理,不过既是士子,倒不必为吏,可以扩大太学,科举士子,可分三等,上品者为官,中品者入太学深造,下品者回乡自谋生计,也就是了!”

    李儒赞道:“还是丞相思虑周全。”

    荀攸见二人一唱一和,心中明了,笑道:“原来丞相早有计较,是攸献丑了,听闻丞相在朝堂上提及迁都之事,不知是否属实?”

    董忠颖道:“不过是逼迫诸公妥协的小手段而已,公达不必当真。”

    荀攸故作惊讶道:“竟是如此,不过,臣今日来相府的路上,却听到街上小儿皆唱丞相所言谶歌,此事前些日子还没有,只从那日朝会之后便传遍大街小巷,却是不知何故?”

    董忠颖大笑:“哈哈哈,果然瞒不住公达,没错,我的确有意迁都,只是其中干系重大,故而在朝堂相试,那儿歌也是我安排人传出去的,可惜诸公皆不赞同,实在让我不解。”

    荀攸道:“不知丞相为何要迁都?”

    董忠颖没有立马回答,而是若有深意的看了一眼荀彧,接着笑道:“听闻文若近日打算辞官归乡?”

    他邀请旬家三人赴宴,自然对三人最近的动向有所了解。

    荀彧闻言已经明白了董忠颖的意思,点头道:“却有此意,不过昨日听闻科举之法,亘古未有,心生景仰,故想留下观摩一翻!”

    “哦?那文若又为何要辞官呢?”董忠颖依旧带笑。

    荀彧也不隐瞒,道:“前些日子受到消息,颍川或有兵祸,故想归家将家小族人迁至安全的地方。”

    董忠颖脸上笑容更甚:“祸从何来?”

    荀彧道:“有累世豪族,不满丞相之政,勾连诸侯,恐兴兵洛阳!”

    董忠颖哈哈大笑:“文若又何必遮遮掩掩,这累世豪族,天下间,除了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还有何人?”

    荀彧拜道:“丞相慧眼!”

    董忠颖忽然收敛笑容,叹道:“哎,我身为丞相,肩负重任,此事不能不察,一个月之前,我就收到了消息,袁绍贼子,狼子野心,我让他做渤海太守,他却厉兵秣马,意图造反,说是咱废立天子,大逆不道。他们要起兵迎回弘农王,重登帝位,某不忍见兵祸,故而遣人杀了弘农王,本意是想断了他们的念想,岂料反而落了他们的口实!也是我思虑不周,身边虽有猛将无数,但能参谋国家大事谋士的却寥寥无几。”

    一旁陪席的李儒闻言,面色涨红。

    倒是贾诩老神在在。

    你的谋士不行,跟我有什么关系,咱贾某人是武将。

    荀彧拱手:“丞相用心良苦!”

    董忠颖这才看向荀攸,道:“我在西凉,统领将士,为朝廷戍边,威服羌胡,杀敌无数,但来到洛阳,这个新的战场,实在有心无力,又不忍真个与关东诸侯同室操戈,唯有迁都一途,公达,你说,除了迁都,我还能怎么办?”

    荀攸其实早就知道关东诸侯的谋划,也猜到董忠颖提议迁都,多半与此有关,此刻更是确认,便道:“丞相未免兵祸,欲要迁都,的确是用心良苦,攸以为此计甚妙,尤其是童谶儿歌,此时已经传便大街小巷,待来日诸侯起兵,丞相迁都,正好名正言顺,可见丞相之智不下陈、张!”

    董忠颖反应了一会儿,才想到到陈张可能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两个姓。

    文人说话就是这样,不清不楚,不就是刘邦麾下的陈平和张良么?

    他也怕自己猜错,所以只点了点头,道:“这都是文优之计!”

    “丞相谬赞了!”李儒的脸色更红了,这明明是你自己编出来的东西,我不敢贪功。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那童谣的的确确是董忠颖照搬的《演义》中李儒的原话。

    董忠颖也不会跟他解释,又对荀攸道:“公达素有谋略,不知有何良策教我?”

    荀攸道:“诸侯兴兵,并非是真的要反对丞相,只不过是想要以此为借口,拥兵自重而已,到时丞相只要略作退让,再行坚壁清野之策,他们自会退散。”

    董忠颖道:“这一点我也知道,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但如果没有一点战果,他们也是不会退的,所以我才想要迁都,不但要迁都,还要迁民,将洛阳钱粮人口全都迁到关内,等诸侯退去,再打出来。”

    荀攸笑道:“当年强秦以此计而退六国联军,终一统天下,与丞相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董忠颖也笑了起来:“公达你也不必恭维,我有几斤几两自己知道,咱小时候书读的少,却喜欢习武,大道理不懂,但我却明白一个道理:拳头要先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道。”

    “大道至简,丞相不必自谦!”

    董忠颖又道:“说起读书,我也是在颍川出生,十五岁前,都在那里读书长大,说起来,咱们也算是老乡,颍川文脉昌盛,但我的本事却没学到多少,真是惭愧。公达你也不必为我掩饰,我只知迁都,其中分寸等等,却不甚了了,还望公达与文若不吝赐教!”

    荀攸道:“大略已定,攸也只有一些浅见,请丞相参详。”

    董忠颖伸手:“且说来我听!”

    “其一是迁都的时机,诸侯起兵之日,便是丞相重提迁都之时,如今虽不知他们何时发兵,响应者几何,但少则一月,多则三月,必然有所行动,这段时间足够丞相部署大事,至于朝堂诸公,丞相已经有童谶铺垫,到时候他们必不敢再反对;

    其二是长安的布置,迁都事大,洛阳这边虽不可再有大动静,但长安却可以先行安排,免得圣驾到时,一派繁杂,落人口实;

    其三是洛阳周边百姓,圣驾迁移,不过是数月之事,但百姓故土难离,须晓以利害,若要不起民怨,至少需要半年光景,所以迁都之前,丞相麾下虎狼之士,务必要坚守关隘,为百姓迁徙争取时间,另外还需要定下安民之策,否则关中之地,实在难以养活京畿百万百姓。”

    董忠颖等他说完,苦笑道:“公达思虑周全,却忘了我麾下除了武将,少有做事之文臣,抵御关东之乱兵或许能勉强办到,但迁民要不使生怨,可就难了!二位皆颍川高才,交游广阔,可有良才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