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从大槐树下开始 » 第十七章、抵达

第十七章、抵达

    来到外边韩钰雯默默的帮着陈母收拾着碗筷,低头不语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钰雯不用太担心你弟弟,喝过药不是已经好多了嘛!有两天就好了,倒是你太瘦了,要好好补补身子才行!”别看才半天多的相处,陈母还是很喜欢这个姑娘的,不仅是因为可怜,也是梳洗之后秀丽的容颜和内在的气质,书香之家出来的女子就是不一样。

    “多谢夫人,我没事的,要不是夫人和公子搭救,恐怕我和弟弟都活不了几天了,钰雯感激不尽!……”

    “好啦好啦,你这丫头又说这个,我第一眼看到你就喜欢,以后也不要什么夫人夫人的叫,叫干娘!就这么定了,好好的在家带着,也和雪儿做个伴!”陈母紧着打断了韩钰雯,拉着她的收说道。

    “不不不,钰雯身为钦犯,实是高攀不起,能够为奴为婢有个栖身之地已经满足了”韩钰雯赶紧拒绝。

    “净瞎说,你是官宦人家出身,真说起来也是我们高攀了,就这么定了,叫干娘~!”

    “干娘!”韩钰雯犹豫半晌轻轻叫了一声。

    “哎!这就对了嘛!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不要再那么客套了啊”陈母很是开心。

    “太好了,我也终于有人陪我了,以后有人欺负你就跟姐姐说,姐姐替你出头啊!”陈雪也跑过来开心的挽着韩钰雯的胳膊。

    “多谢姐姐!”

    “行了行了,都赶紧收拾吧,你爷爷和你爹他们很快就回来了!”陈母笑着催促到。

    没过多久所有人就都回来了,在吃饭的时候陈母将韩钰雯介绍给家庭中所有人,还宣布认了她们姐弟俩干儿干女儿,这事没人反对都很欣然的接受了,这个时代太正常了,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基本上都有些干亲,就是陈初九带回来的人里边也有十来个是他干儿子。

    ……

    时间转眼又过去了两三天,出去探路的差役回报,路上已经可以通行,虽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是已经不影响走路了,移民大军再次启程。

    这次很是顺利,最后这三百多里的路程,所有人都努着一股劲,虽然道路难行也就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就赶到了涿州。

    当队伍到达涿州的时候,早有当地官员在等候,这些事情自然会有黄璞去处理,校验完移民文书之后,自有差役带领移民前往各自的定居点。

    陈良他们这支队伍被分配到了涿州北部卢沟河附近,除了本队的千余人,陈良还发现他们这支队伍最少要多出了两三百的妇孺,陈良赶紧应该是那些流犯中的人,赶忙跑去找爷爷了解情况,这时候爷爷陈初九才跟他解释;

    原来路上陈初九就找黄璞商议过了,流犯中的男丁肯定是不能动的,这是在朝廷挂名的,会按人数专门划地开荒屯垦,而女人和孩子则不然,女人们最后多数都会是配给单身男子为妻,如果将这些人集中分到陈良她们队伍,也不是不行,就是其他队伍的男人就要再打上一段时间的光棍了。

    陈初九本来想容黄璞做些手脚将这些人报损处理,没想到简单了,当即要求把这些妇孺都给自己,黄璞还提醒道,这些人的口粮官府可不负责,需要自己解决。见陈初九还是坚持,也就应了下来,于是队伍中就多了这些人。

    陈良有些愤愤不平的说道:“爷爷,朝廷明令不是说了嘛,到地方以后口粮、农具、耕牛、种子都是官府提供嘛!怎么这些人的要咱们自己负责啊?”

    “哈哈哈,你还是太嫩了小子!”陈初九拍了拍陈良的肩膀,笑着说了一句。

    “自己负责就自己负责!一群蛀虫!呸!”再傻现在也知道这些是被人给吞了。

    官府指定的定居点,其实原来也是一个村镇,只是因为战乱人口流失严重,原本百十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已经空无一人村子里到处都是破败的房屋,据带队的官差讲,原本附近的几个村子原本还有几十户人家,不过这里被定为移民定居点后,官府将本地人少的村庄进行了合并,重新划分了土地迁走了,往往是十余个村子的人口才能合并成一个两三百户的大村,比如之前路过距离这里二十里外的那个大村,就是周边村子合并在一起形成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方便了官府管理,也避免了本地人和移民过来的百姓产生冲突。

    陈良站在定居点的村子里,努力对比着自己的记忆,这里应该是后世的义和庄附近,那么说明距离北平就非常进了,直线距离应该超不过一百里地,快马半个多时辰可到,在后世这可妥妥的是京郊啊,可是现在看起来怎么这么惨啊,满目都是荒凉。

    不过想想也对,这个时候大明全国人口也不过亿,整个河北地区人口不到两百万,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洒下两百万人,一平方公里才能分到十个人,而北平城的人口估计也不过是十五六万,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才逐渐改善过来。

    陈良对这个地方还很是满意的,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距离北平又近,正好可以大展拳脚,广积钱粮静待朱棣靖难。

    天色已经渐晚,大队人马今晚也就只能凑合一下,村子里破败的房屋已经基本上都不能住人了,只能找背风的地方搭上帐篷,大家先挤一挤,待到明天再新建和修缮房屋,之后还要丈量土地,再到官府领取口粮,耕牛和农具,等等一系列的事情,未来一些天肯定会很忙。

    之前曾经约定,黄璞留任北平府同知之后会在官府给陈家父子安排差职,可是现在陈良想要种田弄工坊,路上一家人商议过多次,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跟着黄璞去北平上任的机会,全都留下来。

    为此黄璞还觉得很是可惜,尤其是陈良不能跟着他一起去,便给了陈良不少书和功课,让他每月上旬必须去北平一趟检查课业。

    不过黄璞还是挺够意思,在自己职权内给陈庆山谋了一个北平府劝农吏目的从九品职衔,负责他们这块的移民安置和耕种督导事宜,允许暂时保留乡勇队以备贼盗,这可以说是眼下最好的安排了。

    按官府的安排,他们这两百多户一千余人是要合并为一个村子,在这里开荒耕种定居下来,趁着百姓们收拾营帐,准备晚饭的时候,陈庆山也召集各村村子和族老开会安排之后的事宜。

    陈庆山之前就是移民管队,各村又有村长、族老等管事之人,现在再加上陈庆山的官家身份,新村落的主事之人自然他的身上,陈庆山也不客套,直接开始安排,负责伐木的、负责建造修建房屋的、负责修整道路的、负责领取口粮农具的、负责后勤的。每人负责一摊事儿,很快各项工作就顺利的安排了下去。

    四个村子整合在一起,姓氏家族就比较复杂了,陈、刘、张、赵、李;再加上一些小姓,这个千余人的村子居然整出十来个姓氏,有人就会有矛盾,如果一个处理不好就容易出问题,陈庆山接受陈良的建议,由原先的各村村长、族老十二人,再从各姓家族中各推举出一人,组成一个二十四人的议事会,用来处理村中各姓之间的事务处理和协调,这个提议也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迅速推举出了各姓氏中人品端正且有威望的十二人。

    作为一个村级组织,无所谓什么权利不权利,只要能带着大家过好日子,大家就不会闹意见,何况现在陈庆山手上还有官身和乡勇队,最起码到现在为止陈庆山在这些移民之中威望还是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