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从大槐树下开始 » 第二十五章、春耕

第二十五章、春耕

    燕王家宴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直到马和悄悄在旁边提醒:“殿下,再有半个时辰,就到道衍大师进府筵讲的时辰了,您看是不是要推迟一下?”。

    “哦对,一高兴把这事给忘记了!不必推迟了,你派人去迎一下大师吧!”

    陈初九等人也是很有眼力劲的,一个王爷能和大家一起坐这么长时间已经非常给面子了,便起身拜道:“殿下,今天是给您和王妃、公子们拜年,我们就不耽搁您的功夫了,等到庄子建好了请您和王妃一定到庄子里坐坐,我们这便告辞了!”

    “好,我空闲了一定去看看,你们也要时常来王府串门,魏国公府远在南京,你们就是王妃的家人。没事了来陪她解解闷。”朱棣点头,之后又对黄璞说道:“先之(黄璞的字),明日巳时你再进府来一次,本王有些事情要向你请教,今日还事就都不留你们了!”

    “是,下官明白!”

    再次拜谢之后,众人才在内侍的带领下离开了王府。

    出了府门,陈雪抱着韩钰雯的胳膊兴奋的说道:“钰雯,钰雯这是不是真的!你快掐我一下,我见到王爷王妃了,还和公主玩了一晌午?我怕我是做梦!”

    韩钰雯笑着看着陈雪又蹦又跳的。

    陈良毫不客气的在姐姐的手臂上来了一下:“我的姐姐啊当然是真的了!不过那不是公主,是郡主,你可别搞错了哦!”

    “哎呀,疼!真的不是梦!别管什么公主郡主,反正都是皇帝家的,高贵着呢!以前打死我都不敢想这种事儿的”陈雪揉着手臂说道。

    “可不是嘛!你们奶奶我活了五十多年,也没想过这事啊!以前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知县老爷,那王妃不仅长得好看,脾气还好,老头子你以前真是看着王妃娘娘长大的?”

    “那还用说,要不王爷王妃怎么能对咱这么亲近啊,要不我这芝麻豆大的官,人家认识你是谁啊!”陈初九非常的自豪。

    “我不就是问问嘛!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啊!以后可要好好孝敬王爷和王妃娘娘!”

    ……

    不知不觉回到住处门口,黄璞这时候也拱手说道:“老爷子,衙门中还有不少公务,我也就告辞了,陈良交给你的课业要认真学习知道嘛?”

    “是老师!”

    “好,那告辞告辞!”

    黄璞没有做过多的停留也便离开了,他要急着回去整理明日觐见燕王的事情,今天跟着陈家一起,已经算是得到了燕王的认可,至于能不能得到重视那就要看明天他自己的本事了,毕竟谁也不想一辈子平庸着过去。燕王就是他的福气、贵人、机会,能不能把握住还是要看他自己。

    又在这休息了一晚,第二天辞别邱玉林一家人踏上了返回河西村的路。

    这次“串亲戚”让陈家在河西村的地位变的超然,女人们八卦的技能那都是点到满值的,之前就传说陈家这次去北平是去拜见大官了,人们还在猜测是什么样的官能让陈老头这个比县太爷官还大的副千户大人这么低三下四地带着全家去见呢。

    等回来以后,陈家老太太、陈良娘这一宣传,我了个老天爷啊,原来这一家子是去见王爷去了,那是谁北直隶地界上最大的,还是龙子龙孙。

    村里人看陈家的眼神中以前可能是羡慕还有嫉妒,现在完全变成了敬畏。

    陈庆山在安排村里事物的时候,他说的话完全就和圣旨一个样了,没有人有丝毫的反对,现在在河西村这里,陈庆山的话绝对比县太爷好使多了。

    春节过后,很快天就一点点暖和起来了。

    这个时候河西村的百姓们变的更加忙碌,真是恨不得一个人分成两个人来用,要盖房、要烧砖、要伐木、要开荒种地。

    春耕一般是在立春之后惊蛰之前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所有人所有的事情都要为春耕让路,就连盖房烧窑都差不多停滞下来了,只留下了一些老幼在做砖坯,其他壮劳力全部都下到田里。所有的大牲口养了几个月现在正是出力的时候,朝廷给提供的种子也都早早的到位,就是耕牛少了些河西村才分到了十头,不过多一点是一点。

    为了增加效率,从落户到这里陈庆山就听从陈良的建议,没有把人分散开来自家忙自己的事情,现在这种优势彻底体现出来了,三十来头牛,五六十匹骡子围着村子分成四组,全部都挂上犁进行深耕,一天少说就能耕出两百亩地,

    按现在全村一千一百二十口人两百多户,朝廷定额纳税土地可耕五千亩左右,按现在的进度二十多天就可以完成耕种,男人们在前边赶着牲口架着犁,女人孩子平整耕出的土地,起垄分灌水沟,播下种子,村中管事和老人们怎是拿着皮尺木桩每五亩地起一个地界碑,以便于之后土地分配,这里的土地多年没有人深耕细作,翻出来的土已经泛黑相当的肥沃。

    在全村老少通力合作下,到惊蛰时分,全村五千多亩定额田都已经精耕出来,还粗耕出来两千多亩的荒地。这里守着永定河在河岸上合适的地方架上水车,就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了,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每个人脸上都有抑制不住的笑容。

    河西村这边现在土地比较肥沃可以一年两熟后期如果土地肥力下降,需要轮耕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保证在两年三熟的状态,现在朝廷三年不征税,经过商讨决定今年主要种植解决温饱问题的作物,精耕田全部种上小麦,夏收之后再种植大豆;粗耕地块种上高粱、小米、棉、麻这些一年收庄稼。等到秋季再深耕种上冬小麦。再到河滩处开垦出来一些菜地。

    反正宗旨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土地。今年计划的粮食收成应该能在三万石左右,够七千人吃上一年了。何况现在开垦出来的土地还没有到河西村范围的一半,接下来几年要再多买牲口多开垦争取能生产更多的粮食。

    在村民忙着耕种土地的时候,工匠们也都没有闲着,在陈良的带领下河西村所有的木匠、铁匠、石匠还有从王府借来的工匠,一起建成了四架水车和磨房,就静静矗立在永定河畔,随着播种完毕,河水带动着水车慢慢转动,河水顺着事先挖好的灌溉渠流向了田间。磨房里的石磨也缓缓的转动了起来。

    看着转动不息的石磨,几座磨房满足自己村需求肯定绰绰有余,陈良又在想是不是要弄一个面粉厂,反正又不需要多少人力,村里的小毛驴也都省了,问题是冬天河水结冰磨房就得停工了,算了不管那个先看看能每天能产出多少吧。

    趁着村里的女人有些空闲,陈良找了几个手脚麻利的,让她们盯着磨房,不断的往石磨的磨眼里填麦子,刨去吃饭的功夫,从早起一直干到天黑,一个磨房差不多能用四石左右的麦子,出八成面三石二,两成麸皮八斗;如果让人日夜不停地干,四个磨房一天一夜就可以出二十五石面粉,七石左右的麸皮。

    现在北平城市面上的现在白面一斤八厘银子合八文钱,一石一百五十斤就是一千两百文,市面上一石麦子六百文左右,还是大有赚头的!

    当下陈良就决定要做这个生意,便从村里找了四家没有成年壮劳力的家庭,让他们各看一个磨房,每年十两银子管吃,她们家的地有人帮着耕种。四户人家欣然接受,当日就搬进了磨房,开始熟悉磨房的工作。

    陈良托古老头几个带着试做出来的面粉又跑了一趟北平城,联系一下之前粮行的商家,看看能不能谈妥供货的事情。

    农忙告一段落,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盖房了,老百姓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