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从大槐树下开始 » 第二十六章、新居和好消息

第二十六章、新居和好消息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房子有着极强的执念。

    连着住了半年多的帐篷,百姓们都有点快疯了,不是所有人家的营帐都像陈家这么的豪华,有钱可以弄好一点,没钱的营帐就和草窝棚没啥区别,也就能起到个遮风挡雨的作用。

    挑选好黄道吉日,几声冲天炮响,新村建设正式开工。

    六个特意挑选出来的棒小伙子,光着上身露出精壮的肌肉,腰间系着板带,滚裆裤匝住裤脚,围住一个百十斤的石夯,扎稳马步身体较力,石夯高高举起重重落下。

    石夯举起来啊—嗨呀!

    大吉大利呀—嗨呀!

    大老爷们儿呀—嘿呀!

    加把劲儿呀嘛—嘿呀!

    再来一下呀—嘿呀!

    晌午大块肉呀嘛—嘿呀!

    口水往下流呀—嘿呀!

    吃了真叫爽呀—嘿呀!

    浑身都是劲呀嘛—嘿呀!

    举起大石夯呀—嘿呀!

    地上平坦坦呀—嘿呀!

    盖间大瓦房呀—嘿呀!

    娶个美婆姨呀—嘿呀!

    ……

    劳动号子喊起来总是让人充满了力量,看着大人干活喊号子小孩子也有模有样的学着。

    上千人的劳动大会战展开确实非常的壮观,在村子设计之初的时候,陈良就想陈庆山提出新的村子要按照镇店的样子规划,横纵大街上做排水渠、要留出商铺的地方,村民居住的房屋和房前屋后的过道都要按统一样式兴建立好门牌,所有外部道路要掺上渣土碎石夯实。村子外边四周要有围墙和村子外围的房屋连成一个闭合。村子出入只能走东南西北四个大门。

    虽然工程量大了些,但是却能保证村子的安全,其实陈良最主要的考虑是几年以后燕王靖难时候,自己这边有时间做出应对,陈良想用大笔的钱粮来搭上朱棣那条大船,成为里边的重要人物;现下村里的土地十来年产出的粮食囤积起来足够支撑朱棣数万人一两年的消耗,如果再多兴建些粮仓未雨绸缪,那么很可能自己就是未来靖难的后勤支柱。不用城保护起来怎么行,别到时候涿州的官军一到粮食反成了讨伐朱棣的口粮,那就亏惨了。

    修房先修路,打夯队的小伙子们,用了三五天的时间将村中一横一纵两条主路夯了出来,这两条掺和了大量米浆、白灰、黏土和碎砖的道路,路面上一锄头抛下去只能抛出一个小坑,反而震得虎口发麻。

    接下来就是住房的地基和夯土墙了,年轻力壮的负责打夯,工匠们负责砌墙,身体差些的负责和泥、运送砂石木料。

    整个村子现在就是一个大工地,道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的运送材料,砖窑场烧砖的烟囱一直冒着烟,每窑可以出七八万块砖加上夯土内墙够盖两处宅院,三座窑洞轮流不断的出砖装车运走,负责拓坯村民的脚都已经被水和泥沤的惨白惨白的了,也没有人愿意停下来。

    木材场那边还有人在不断的伐树,干完农活的大牲口此刻变成了拉木材,那些修整好的大梁檩条都整齐的码放在一起,有人架起柴火在给木材做烤干处理,会木匠活的都在紧张的制作者门窗、桌椅。

    村里最先开始建设的就是村公所和祠堂,村公所跟所有的官家建筑一样坐落在村子正中位置,这是一个宽大的两进院设计,第一进设计样式和县衙门差不多,大门直接敞开就可以看到跟前的大广场,广场是方便议事时候人员聚集,大厅里面积也有百十平米能容纳三五十人议事。

    之后是二进、在第二进这边除了有一个面积稍小一些的大厅,又分割出了好几间小房子,大厅用作村中管事议事所用,各个小房间就是账房、库管、值夜等人的办公和休息所用了。

    在广场的东侧是修建的祠堂,河西村姓氏众多,祠堂建筑面积也就更大一些,各姓都有单独的房间安置祖先牌位和处理本姓内部事物,之后还会在祠堂门口设立大香炉和多个小香炉用于全村祭拜和各姓分别祭拜祖宗。

    广场西侧陈良特意让人留出了一块地方准备做织坊和绣坊,这些需要女人干活的地方要放在最安全的地方,不然有个把不安分的主溜进去,会对村里来干活的女人产生不好的影响,守着村公所和祠堂,众目睽睽之下,想必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往里闯。

    这些建筑是河西村的门面,由从燕王府派过来的工匠负责设计和监督建造,不愧是大师级别的建筑师,两所建筑虽然还没有完工只是起了主体,光从整体的牌面上来看就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是在不违制的基础上能做的所有了。所有看过的人没有不赞叹的,陈庆山等人决定这人请的真是太值了。

    主体建筑盖好,需要晾上几天再上大梁檩条这些,趁着这个空,人群又开始转战普通民宅,这个建筑就简单了,十来个人一小组三天就能把主体盖起来,全村会瓦匠的人没有一百也有八十,配上小工力工,能分出十来个小组呢。全村两百多处房子也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主体就都起来了。

    之后就是上大梁、搭檩条、铺房顶挂瓦、按门窗了,在夏收之前基本上都能完工,等到忙完夏收大家就都能住上新房了。

    ……话分两头讲

    在村民们忙着建房的时候,其他人也都没有闲着。

    磨房依旧是每天二十五石面的产出,除去每天村民门吃的,还能存下十五石,麸皮自然是用来喂牲口了,河西村上百头的大牲口每天的消耗也是不少。

    陈良请古老头去趟北平城联系粮商,之前她们购买的粮食就是从这些粮商买的,现在拿着磨好的面粉去找商议合作事宜,自然没有人会拒绝,市面上的面粉可是要比麦子贵多了,一般人家都是买完麦子回家自己磨。粮店只是倒买倒卖一般不会自己雇佣大批的人磨面,城里的人工实在是有些贵。

    正好古老头带着样品找上门来,水磨坊出的面粉要比人力或者畜力磨的更细更白,一眼就能看出是上等的面粉,这些在普通百姓那么不见得好卖,但是达官富户肯定会喜欢。双方商定陈良他们生产的面粉以每石一两的价格收购,每月为期送一次货,现银或者等价粮食结算。

    这个月的交货日期马上就到,在老兵和乡勇队的押送下,装有五百石面粉的车队缓缓出发了,只要交易顺利,那么那个月就会有二百两银子的利润进账,这是长久的生意。等到稳定之后还可以扩大生产,反正永定河上的河水湍流不息。除去结冰期的两三个月,其他时间都可以稳定的生产。

    在送货车队离开之后,织坊那边又传来好消息,最新的布匹研制有了进展,在放归嫁人的动力驱使下,所有的织女就铆足了劲想要做出不一样的布料,在多种材料结合下织出了棉丝混纺的布料和丝、棉加羊绒的毛绒布料,两种布料虽然费时不少成本也很高,但是摸在手里倍感丝滑,说是棉布但是又有丝绸的质感和光泽,正好是在朝廷规矩的灰暗地带,只要不严究这就不违反朝廷商人不得穿绸缎的规矩。

    这两种布料需要及其熟练的织工和严格的配比才能成,配方比例现在就正我在陈良的手中,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有其他地方的人也研制出类似的布料,但就眼下绝对是河西村最拿的出手的产品。

    按唐司制的说法,这两种布料现在就只有她带来的着二十来个织女可以完成,而且每天只能织出二十尺,二十人才不过十匹布,其他村中的妇人想要学会得花费一段时间才行。而且棉丝混纺的布料制作成本要达到每尺八十文,一匹布四十尺需要三两二的银子,而毛绒布料就更贵了每尺达到两百文,一匹布就是八两银子。

    看着手里的配方,陈良也觉得自己得到了一只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