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秦汉芳华 » 第11章 儒家作死

第11章 儒家作死

    扶苏显然猜到了荣毅的疑惑,不由笑言道。

    “择日提审你父亲之时,本公子会亲自参与,算是半个廷尉吧!

    你放心,既然你已经幡然醒悟,加之你似乎已经搞定赵凰娍。

    本公子敢打这个包票,也不算空口无凭之举。”

    荣毅眉头一挑,心中更是一喜,他不禁执礼由衷感谢扶苏。

    “君子坦荡荡,当如公子扶苏是也!

    荣毅先行谢过公子仗义援手!”

    扶苏连连摆手,嘴上更是不吝夸赞道。

    “荣家乃蜀郡军功家族,你父亲更是军中精锐,大秦不会亏待每一位曾为帝国洒过热血的好男儿!

    如今的大秦虽然表面上承平,但是实则暗藏杀机,秦军还远远没有到解甲归田、马放南山的时候。

    本公子欲推荐你父亲北上戍边,到蒙恬大将军帐下听差,你意下如何?”

    荣毅不禁心头一震,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

    “保家卫国乃是军人的天职和荣耀,想必父亲不会不知。

    此事无须荣毅过问,父亲北上戍边定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荣毅没想到扶苏更加直接,他竟然直言不讳道。

    “没想到你对军人二字,竟有如此深刻的理解,真是难能可贵!

    父皇早已有意暗示,让本公子前往北方军中历练。

    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本公子心中存在多时的心结已解,今夜当浮一大白,哈哈!”

    扶苏这一高兴,竟然执起一脸懵逼的荣毅右手,一同登上第三层阁楼。

    与此同时,荣毅再次成为全场的焦点!

    这一幕,既是沾了扶苏的光,也是拜扶苏所赐。

    第三层阁楼之上的人物,毫无疑问乃是真正的咸阳城权贵和才子佳人。

    此刻众人纷纷忙着向扶苏见礼,可是扶苏倒好,他这个大男人一直抓着荣毅的右手就是不放。

    荣毅无奈之下,不得不硬着头皮笑脸相迎着,每一位上前来“顺便”和他见礼之人。

    直到众人寒暄完毕,荣毅的脸都快笑成一朵花儿那么灿烂了!

    公子扶苏一把拉过荣毅,然后向众多皇城权贵和才子佳人介绍道。

    “这位公子想必诸位方才已经见过,蜀郡荣毅!

    荣毅出自蜀郡卿大夫家族,既是一位士子,也是一位才子。

    本公子已经领教过他的才华,诸位当不必质疑。”

    荣毅再次满脸堆笑,并向众多皇城权贵和才子佳人执手作揖道。

    “在下蜀郡荣毅,初来乍到还请诸位多多指教,多多关照!”

    此刻众多咸阳城权贵和才子佳人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看在扶苏的面子上,自然是没人愿意拂了荣毅的面子。

    荣毅当然也不会违背伸手不打笑脸人的交际常识,语言幽默风趣的他很快便与众人打成一片,仿佛已经混到了如鱼得水的样子。

    兰亭阁楼外的小插曲已过,诸人皆进阁入席落座。

    直到这个时候,荣毅方才发现古代人搞个集会,也真是绝了!

    三楼阁楼之外开始添桌、置酒水,俨然是将二楼给搬空,全都打包到了三楼。

    这一幕就跟现代人排队吃火锅一样,添桌、加凳不是事儿,没人在乎是否照顾不周。

    反而越是热闹非凡,越是生意火爆!

    二层阁楼之人纷纷涌上第三层阁楼外,众人一边忙着寻找位置,一边想要瞻仰公子扶苏。

    至于一楼,荣毅猜测估计是留给一帮贵宾随行护卫、丫鬟,以及商贾、平民之类消费的地方。

    今夜,荣毅无疑是最先拔得头筹之人。无他,只因他跟公子扶苏拼桌,并且是右首上座!

    连带萧玉也跟着沾光,竟然与扶苏的精壮护卫拼到一桌,并且就在两个主子的身后。

    荣毅早已注意到阁楼上方有一处高台,台上同样设有一席,正自虚席以待。

    难道这是讲台?或者说是主席台?

    久违的事物出现在荣毅的脑海中,不禁令他有些惆怅难消。

    扶苏心有所感,当下侧目关心道。

    “有压力?不自在?”

    荣毅摇头苦笑,然后坦诚相告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只是触景生情,心中有些感慨罢了。”

    扶苏不禁侧目而视,再度刮目相看道。

    “本公子说你是才子,你还真是名副其实。

    扶苏在此恭喜你,你这官估计是当定了!

    哈哈,之前本公子只是有意招揽,现在已是决意招贤。”

    荣毅不禁无语,这叫什么事儿?

    真应验了那句: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都怪自己嘴贱啊,搬诗竟然搬出祸事来了!

    “啥?就凭一句诗,公子真换一个官给我当?”

    扶苏伸出一根手指轻摇,然后再出一指,并笑言道。

    “不是一句,而是两句。

    若是让扶苏来选,那我更钟情于这第二句诗。

    好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若子不知父,父不知子,人生当是何其悲哀之事!”

    荣毅不禁皱眉,这扶苏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明明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且给人一种浑身朝气蓬勃的感觉,怎么内心之中却有一股如此浓郁的暮气和颓然透发而出?

    扶苏不愧是人中龙凤,他迅速收摄心神,为荣毅介绍道。

    “百家争鸣台已经虚席以待,那意味着集会的重头戏马上要开始了!

    至于呼朋唤友、觥筹交错之事,偏偏对咱们俩来说,估计没有啊,比有更好。”

    聪明如荣毅当然知道,公子扶苏在外若是表现得太过殷勤和热络,定会被有心人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

    至于他嘛,那是因为彼此的圈子不同,大家根本玩不到一块儿去。

    荣毅不禁在心中翻找,有关于秦朝一统天下之后,这些百家之人的琐碎信息。

    想到这里,荣毅不禁又想骂娘!

    这该死的西楚霸王,不但在咸阳城内纵兵烧杀抢掠,而且还干出断人香火、毁华夏传承的事情!

    就凭这一点,荣毅就将项羽的十八代祖宗统统问候了一遍!

    当今大秦帝国以法家思想治国,儒家、道家退让,纵横家、阴阳家搅动风云的时代更是已经过去。

    至于墨家、名家、农家、医家、杂家等诸子百家,此刻已彻底融入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之中,他们正在疲于奔命于“开疆拓土”之中。

    总的来说,诸子百家之中除了想在执政上有所建树的两三家,依旧活跃在治国、议政的氛围当中,其他的几乎都活跃在民间的开发之上。

    这样一来,荣毅心中又有所判断,今日上得争鸣台的,必定是以儒、道、法三家子弟为主,其他诸子百家则可有可无。

    其中道家讲究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这显然与大秦始皇帝的执政思想背道而驰。

    荣毅由此可以断定,这将是一场由执政党法家之人守擂,儒家子弟上台打擂,而道家和诸子百家观战的大场面。

    荣毅甚至还做出大胆猜测,如今大秦帝国正处于思想统一的风口浪尖之上,想必今夜的集会除了有公子扶苏出面镇住场子,朝廷之中也大有人在在暗中虎视眈眈。

    想到这些,荣毅心中不由得一突,他在心中嘀嘀咕咕道。

    “看来今夜得少说话为妙啊!

    俗话说得好,少说少错,多说多错。

    最好能不说话,是为上上之策啊!”

    荣毅暗中扫过满阁文人士子,心中不禁暗自叹息。

    “尔等即将祸从口出,是为取死之道也。

    我真想问你们一句,人想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哪有不付出代价的道理。

    要怪只怪人心不古,怨不得别人啊!

    我呢,只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旁观者,就算告知你们实情,估计也没人听得进去。

    只能劝自己一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咯!”

    少顷,一位高冠博带,身着儒衣的中年儒士起身,径直走向争鸣台上。

    儒士整衣扶冠,然后面向全场之人拱手作揖,显然是遵循的儒家礼仪。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儒衣男子礼毕,待正襟危坐于争鸣台席位之上,方才自我介绍道。

    “在下儒家孔鮒甲,今日自告奋勇,在此向诸位献丑了。

    今日议题,大秦治国以秦法利否?”

    “百余年前,秦国商君卫鞅变法,提出强国弱民之策,行那霸道之术。

    他为秦国创建的治国体制确实管用,可以说把秦国打造成了一架强大的战争机器。

    依老夫之见,法家卫鞅既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人物,也间接充当了未来大秦帝国的掘墓之人。”

    接着,第二名儒家子弟起身行礼,继续慷慨陈词道。

    “想那卫鞅身为卫国人,在魏国不得志,但入秦却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他拿着法家李悝那套法经,在秦国进行强势变法。”

    第三名儒家子弟再度起身,又续接道。

    “卫鞅为了秦国的变法真是敢拼,他用尽了全力,秦国变法最终是很成功。”

    第四名儒家子弟……

    “秦国为了能够变法图强,一是着重发展农业,压制贵族势力。

    二是实施最严酷的连坐法,让秦王牢牢掌握了国家大权。

    三是在耕战制全面施行下,秦军从此成为了攻不无克,战无不胜,令人生畏的强军。”

    “虽然后来秦惠王不赏识卫鞅,致使卫鞅惨死在秦国,但秦国却没有废除卫鞅变法的成果,而是延续至今。”

    “秦国变法虽然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这种陈旧体制在大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已显现出很多的弊端。”

    “秦国的体制并不适用于六国,秦国表面上灭了六国,还想把他们的体制复制到其他国家,但是根本就不成功。”

    “这是自然,这种残酷的强国弱民之法和霸道之术,根本不适合亟需休养生息的天下人,从而致使很多人心生怨恨!”

    “以吾之见,卫鞅变法并不是万能的,其只适合当时的秦国,却不适合统一后的大秦帝国。”

    “秦国为强国,其统一的是领土,但人心并没有归一。”

    “秦国统一之路很血腥,当然这只是从战争的角度说起。

    当年春秋战国一些国家存在多年,因为战争失败而亡国,任何一个国家的国人心里都不服气。”

    “大秦帝国展开铁腕治理,仅是表面上看似血腥杀戮,以此震慑了各国之人。

    其实六国贵族之人与秦国人不一样,他们都是些有身份、有思想的人。”

    “俗话说人是杀不完的,思想也是毁之不尽的。

    大秦帝国统一的领土越大,人心分离的可能也就越大。”

    “如今大秦帝国只有一套陈旧的治国方法,也就是卫鞅变法取得的那些成果。

    大秦帝国没有适应各国的特点来治理,所以人心也不会很快顺从和归附。”

    “这表面上看是天下大一统的局面,暗里却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发芽。”

    “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国偏离周朝中心,当春秋各国发展之时,秦国一直很封闭,所以秦国并不是战国时期思想的发源地。”

    “秦国能人很多,也有很多著书立说之人,可是并没有出过真正的思想大家。”

    “虽说法家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发展,但是法家思想的源头是管仲。”

    “法家后来在李悝、卫鞅等人发展下,只是成为了一个重要学派。

    况且这些人也不是秦国人,到了韩非入秦,才把法家思想总结出来。”

    “如此看来,本来就呈现文化空心的秦国,还不愿意积极吸取诸子百家先进文化。

    大秦帝国也许成功只是一时,早晚是要失败的!”

    此言一出,犹如平地起惊雷,瞬间传遍整个兰亭阁!

    此刻三楼之上的文人士子,国色天香们纷纷色变。

    众人皆是有些不敢置信,这话居然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出自一位儒家子弟之口!

    观战的道家以及诸子百家子弟纷纷摇头,显然大家对这位儒家子弟的表现,那是相当的失望。

    儒家子弟一度轮番起身,炮轰当今大秦帝国存在的执政弊端根由和现状,直至将打擂之事推至高潮!

    一直端坐于争鸣台席位之上的孔鮒甲,不曾予以制止,任由着众位儒家子弟畅所欲言。

    当最后一位儒家子弟,最后一句话出口之时,他想阻止也来不及了!

    此刻孔鮒甲豁然起身,他首次有些失态的喝道。

    “竖子狂妄,当谨言慎行!”

    与此同时,一道低沉中略显霸道的喝声,自席位中瞬间传遍全场!

    “大胆儒生,竟敢口出狂言!

    尔等在此议论国事也就罢了,竟然诅咒吾大秦帝国之国运,真是可恶至极!”

    显然,这是法家执政之人抓住机会强势登场,准备收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