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月亮的耳朵 » 第二章 远方来客

第二章 远方来客

    泸沽湖来到冬天,景色看起来稍显寂寞,除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就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偶尔能看到几只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海鸥、野鸭和鸳鸯等,这些飞舞的精灵为这冷清的国度增添了些许生气。

    冬天的泸沽湖昼夜温差很大,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十度,最高温度却有二十多度。

    早晨还穿着羽绒服裹着大棉被,中午就换成了长袖衫,常常坐在湖边一天,就过完了一年的春夏秋冬。

    这里的一切像往常一样,唯一有点不同的,就是最近湖边多了一个陌生人。

    这个人连续几天晚上都出现在了湖边,而一般的游客玩一两天就走了。而且很少有人会在冬天的晚上选择待在泸沽湖边,除了那些拿着长筒相机想要拍银河的疯狂摄影家。

    晚上,湖面吹来的冷风一点也不比北方的寒风逊色,吹得人瑟瑟发抖,只想快速躲进开着电暖气的客房。

    这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就是“朵啦咔儿”客栈新招的义工。

    “听说你是个诗人,就叫你诗人吧。”

    说话的人是老板伍哥,一个广东人,但他长得不太像南方人。一米八的躯干,留着络腮胡须,差不多有190斤,不显胖,身上的肉很结实,应该是常年生活在野外锻炼出来的。如果不是那带有粤语口音的普通话,你也许会误认为他是东北老铁,或者是一个蒙古大汉。

    “哪……哪里哪里,只是平时……瞎写,瞎写,你叫我艾……多就行,艾……艾青的艾,多……多少的多。”

    有点社交恐惧症的艾多,有时候紧张起来,说话也会结巴。

    这是一个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男生,带着一个黑框眼镜,眼睛四处闪躲着,生怕和旁人的目光撞到一起。熟悉艾多的人,都管艾多叫“诗人”,伍哥应该也是听介绍人刘晴说的。

    刘晴是艾多的大学同班同学,毕业以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鲜有联系。唯一了解彼此的,只有那零零散散的朋友圈动态。艾多正是通过刘晴的一条朋友圈,知道了泸沽湖“朵啦咔儿”客栈正在招聘义工的事情。

    艾多看到朋友圈后,一夜没睡,第二天微信找到刘晴报了名。

    刘晴问他要不要考虑一下,因为这个义工至少要做一个月,很少有人有这么久的假期。艾多说不用,他都想好了,他已经和老板辞过职了。

    艾多,一个普通的公司员工,在BJ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文案策划,毕业两年了,每个月的工资有一万五千块。

    这个工资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在BJ这个大城市里想靠这个工资买房可能还需要五十年。可是回到老家苏北六线小城,又不知道做些什么。

    曾经是村子里引以为傲的大学生,毕业后成了城市里的漂泊一族。

    大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诗人,他的才华像天上的星星,闪耀在文学社里。毕业后,那些高不可攀的文字都低下了头颅,为了碎银几两,给乱七八糟的产品写着溢美的文章。

    他想逃离现在的生活,却不知该去往哪里,也许泸沽湖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他的天使。

    可是现在的他还是一个诗人吗?至少他的文字已经不再纯洁,遍布在互联网的虚假广告里。

    艾多之前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他一开口就说,“我是一个90后诗人……”

    现场的观众们听后,都一阵愕然,像在参观一个怪物,只有阅历丰富的主持人说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一个90后的诗人,我刚才突然在他说到自己是诗人的时候,我的心灵被触动了一下。因为我感受到了十几年,甚至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年轻人对‘诗人’这两个字态度的变化。我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可能更早一点,在大学校园里,诗人那是一个白衣飘飘的形象。那是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女生只要听说一个男生会写诗,那是会当场流下激动的眼泪。但是刚才你一说,你说我是个90后的诗人,我会听到旁边,在我们的观众群里,会窃窃私语,甚至是低低的笑声……”

    经过一周的工作交接,艾多就彻底和BJ这个城市分手了。

    从BJ到泸沽湖,艾多没有选择几个小时的飞机,而是选择了从BJ到西昌的绿皮火车。这就像是去见一个心心念念的暗恋对象,却又有点忐忑,站在对方家的门前来回踱步,迟迟不敢敲门。

    透过100公里左右每小时的车窗,看着高楼大厦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间,宛如一幅巨大的田园山水画在轻轻铺展开来,艾多却无心欣赏。

    他在颠簸的夜里又一次失眠了,他又想到了那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风

    散了又起

    起了又散

    云

    时卷时舒

    花

    开了又谢

    谢了又开

    草

    春风吹又生

    人啊

    一生一死

    一死一生

    愿我能在临死之前

    打开身上的枷锁

    做一只自由的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