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三百四十八 合围

三百四十八 合围

    吴军将领早就猜到射击会落入下风,但也没想到差距会如此悬殊,己方的箭根本射不透对方的盔甲,那绝不是普通的皮甲,应该是某种批量法器。

    他从护卫的盾牌上拔出一支箭,发现箭头竟然是某种类似铁的金属铸造,他仔细去看所有弩箭,惊讶的发现敌军所有弩箭全是金属制造。

    他再仔细观察,敌军使用的武器竟也都闪着银光,不似凡兵。

    于是他推翻了这些都是法器的假设,连战车都没有的部队不可能如此阔绰,只有一种可能:这支部队的将领有某种可以强化己方装备的异能。

    不管是因为什么,此时己方的弩兵损伤惨重,即便受到他异能的影响,也已经有退却之意,剩余的弩兵又伤又累,能起到的牵制作用也不多。

    与其让这些弩兵溃退影响军心,不如让他们从方阵空隙撤退,剩余的这段路,他们就直接冲好了。

    只要再前冲三十米,两翼就能越过祝军的锋线,到时候只要能拖住祝军不让其后撤,两翼便能完成包抄!

    面对吴军的冲锋,祝平炎左右看了一眼,不到一秒就做出决定,剑指吴军右翼:“前进射击,一轮后冲锋!”

    轮换射击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之前的边撤边射,第二种就是如今要采用的前进射击,第一排弩兵射完之后不会撤退,而是原地上上弦,第二排弩兵前进,从空隙中穿过去后射击。

    这种战术也有一定的问题,那就是祝军必须用散阵射击,否则人穿来穿去的不方便。不过这种问题对于三百人的小队伍影响不大。

    两翼的防御相比中军要差一点,弩箭也能造成不错的杀伤,三波之后,右翼方阵已经被打的支离破碎。

    而由于祝平炎下达的命令是一轮后就冲锋,所以士兵们在射出弩箭之后就已经收拢阵型,此时第三波弩箭射完,祝军全军都已经切换阵型,向侧翼冲锋。

    与吴军那慢吞吞的冲锋相比,祝军这才叫真正的冲锋,由于二级士兵的体力已经超过普通人很多,所以即便为了兼顾阵型放慢速度,他们冲锋的速度也堪比普通人的奔跑速度。

    祝军的意图很明显,吴军将领也立刻做出了反应,右翼防守,中军驰援,距离最远的左翼直接放弃阵型冲锋。

    吴军将领的反应很快,也不需要旗鼓,可以直接用异能下达命令,所以吴军几乎是立刻响应。

    但吴军就像是一个思维敏捷的老头,看清了敌人的招数,也想到了对策,但面对年轻人的快拳,完全来不及抵挡。

    祝军已经快要接敌,中军的大方阵才刚刚转向,支援还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到,祝平炎便是要在这段时间击溃吴军右翼。

    吴军右翼明知不敌,四个方阵连成整体举盾防守,戟兵虽勇猛,却也没法立即突破。

    祝平炎便下马帮熊大穿上定制的铁手套。

    之前的剿匪中,他发现熊大的攻击非常单调,基本上就是用熊掌去拍,连撕咬都很少使用,所以直接给熊大铸造了两个铁手套,挥舞起来如同两个大锤,以后它就是熊形态李元霸了。

    这两个铁疙瘩虽然笨拙,但反正熊大也不需要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活动,抡起来拍就得了。

    此时这对巨锤就砸在吴军的盾牌上,毫无悬念,哐的一声木盾碎裂,持盾的人连同他周围的几名士兵一起倒飞出去,熊大撕开锋线冲入敌阵。

    由于吴军的方阵纵深五人,熊大没能直接穿透阵线,而且冲进去之后还遭到了围攻,但铜戈叮叮当当凿击它身上的铁甲,却无一能击穿。

    给士兵设计盔甲非常复杂,要考虑成本,要想着日后维护,最难也最核心的问题是,结合当前技术,在重量、防御、灵活三者之间平衡。

    这活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参与,所以祝平炎直接用技能树上的图纸,没有花心思改进,与其把工匠抽出来改进图纸,还不如技能树往上升一级。

    熊大的甲就不一样了,它不能用制式盔甲,只能定制。

    最初熊大的甲很简单,就是在身上穿个马褂,后来逐渐修改,加上了头盔、护臂、甲裙,几乎将它完全包裹在了铁甲中。

    这副盔甲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其实设计与制造都很简单,就是完全不考虑重量将甲片覆盖全身,而熊大也禁得住这重量。

    这么一只武装铁熊,还有破阵加成,这些士兵拿着铜戈去打加成过的铁甲,能破防就怪了。

    既然这些士兵不能破熊大的防,就该自己破防了,熊大手臂挥舞,这些士兵就纷纷倒下,有他这么在人群中搅动,自然也就没有任何阵型可言,右翼军顷刻便被切开。

    古代战争的主要交锋就在于阵型,一方阵型破裂,就代表结束,所以正常情况下,右翼阵型被击穿,应该立刻投降或者溃散。

    但在吴军将领的影响下,这些人坚信下一秒己方援军就到,依然奋力抵抗。

    再怎么抵抗,阵型破裂被分割包围的事实不会变,所以此处的局部战斗,优势在祝军,吴军不断减员。

    但优势只在于局部,一旦吴军主力赶到,想走也走不掉了,所以祝平炎在观察后方之后,没有留恋战果,立刻越过吴军右翼,向包围圈外逃离。

    此时右翼的阵型已经被打散,等他们重新整队,以祝军的速度早就跑远了,吴军将领便下达了一个残酷的命令,让右翼以散兵冲上去,拖住祝军撤退的脚步。

    以散兵面对祝军的戟兵阵,完全就是在送死,冲上来一个死一个,只是祝军要防备他们,就只能结阵缓步撤退。

    而在这时候,一支部队从吴军右翼的斜后方出来,拦住了祝军的撤退路线,祝军哗然,祝平炎也悚然一惊,这个位置怎么可能有人?

    他策马来回奔驰,观察敌军的动态,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陷入包围。

    吴军中军一共有两个方阵,暂称之为左方阵,右方阵,在他突袭吴军右翼的时候,距离他最近的是右方阵。

    他自然而然觉得,从背面冲杀过来的是右方阵,而更远的左方阵应该在右方阵后面。

    所以他得出结论,吴军行动迟缓,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支援,不必急着走,可以多杀一些吴军扩大战果。

    但其实从后方扑杀过来的是左方阵,右方阵向右躲在了右翼军的后面,去阻截祝军的前路。

    之后右翼军以散兵进攻,不仅仅是为了拖延,也在为右方阵掩护,散兵相比于方阵的面积更大,掩护效果更好。

    此时左方阵从后方追来,右方阵拦在前方,右翼军堵在左边,散兵冲锋的左翼军也跑位到了祝军的右边,开始重新结阵。

    吴军整体是呈现包围态势,但方阵与方阵之间依然有很大空隙,特别是左翼军这个方向,

    左翼军为了大范围机动,是放弃阵型散兵跑过来的,阵型比被打烂的右翼军还要乱,所以不可能直接堵到祝军脸上,那是找打。

    左翼军会在更远处集结,然后以方阵压过来,而现在左翼军还没集结完毕,与中军的两个方阵都有很大空隙。

    祝军是在被堵截后从后方追赶包围,所以左方阵和左翼军都距离他比较远,距离最近且最大的空隙就在左前方。

    一个念头不由闪了出来,从左前方突破?

    左前方的空缺,也就是左翼军与右方阵的空隙,这看起来是最容易突破的一条路,由于左翼军还没集结完毕,行动能力很差,此时只要向左跑甩掉右方阵,然后在左翼军压过来之前逃出缺口就行。

    但是右方阵与祝军的距离太近了,祝军向左机动,右方阵不必和祝军赛跑,可以直接前压,攻击祝军右翼。

    祝军要么抛弃右翼逃出包围,要么就会被拖住,最终被合围。

    被合围大概率会兵败,放弃右翼也再无获胜可能。

    己方军心动摇,敌方正在逼近,祝平炎知道不管是好是坏,必须做出决定,但有时候越是急脑袋就越乱,根本无法进行复杂的思考。

    于是他四面看了一眼,不再去管什么缺口,直接选择最薄弱的一面突围,变阵右行军,攻击右翼军。

    他本来想摆锥型阵突围,但双方距离这么近,时间这么紧,直接摆了个十二人纵深的方阵。

    右翼军最先遭受打击,后来又用散兵去送命,现在已经不到四十人了。

    虽然祝军变阵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重新结阵,但一共就这么点人,哪怕祝军没时间排开阵型,用的是大纵深方阵,他们也没办法排开同样的宽度去阻拦。

    要维持二十五人宽度的阵线,哪怕只有两人纵深,起码也得五十人,不说他们根本没有五十人,就算有,两人纵深的阵线还不是脆弱的像一张纸。

    于是他们也排了个方阵,既然怎么都拦不住,那就不拦了,在路中间当一颗钉子。

    这反倒正合祝平炎心意,他的目标是冲出包围,才懒得去和这个小方阵打,直接选择绕过去。

    直接绕是肯定绕不过去的,因为敌方方阵又不是死的,你绕,他也可以过来拦,而小方阵要比大方阵灵活得多,必定无法摆脱。

    所以正常的策略是分出一个小队,拦住敌方方阵,掩护大部队撤退,而在如今这种情况下,分出的这只断后小队肯定没法撤出来。

    这便是两军交锋时不得不面临的壮士断腕,既然这支小队必定无法幸免,一般情况下人数越少越好。

    不过祝平炎分出来的这支小队人数就太少了一些,少到只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