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都市言情 » 敢问阁下,吾妻何在 » 四百一十八章 瓦解封建制度

四百一十八章 瓦解封建制度

    店主大方的递过去一个铁铲:“试试就知道。”

    那人小心的接过铁铲,好似是什么摔在地上就会碎的宝物,迟迟不敢使用。

    店主也懒得跟他墨迹,到外面吆喝一声,把周围人都叫过来后,自己一样样的演示铁制农具。在他的演示下,不少人都上来试用铁制农具,然后满脸不舍的递还给店主。

    当天倒是卖出去两三件,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没能力购买这么贵重的东西。

    如果所有人都一样,只要能满足基本的温饱,人们就会觉得自己过得不错,不会轻易冒险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只要出现差异,哪怕所有人都能吃饱穿暖,人们也向往那些过得更好的,间接认为自己的生活很不如意,此时让他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容易多了。

    木质和石质工具的利润本来就很薄,这个时代的运输成本又非常高,哪怕祝平炎的工厂可以大批量生产而且有加成,其实也赚不到多少钱,主要就是为了衬托铁制农具。

    在勾起这些平民的渴望之后,招募工匠的人开始进村,给这些人讲解不同等级工匠的工钱,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去向城免费学习工匠知识,学习期间包吃包住。

    这是相当优厚的条件了。

    古代人口不流通,很多人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地方,这地方只有一个木匠,并且这家世代都是木匠,你突然不想种田了,想要去学木匠,人家愿意教你?

    吃饭的手艺就是一个家族世世代代的饭碗,如果有十里八乡其他匠人都比不上的独门绝活,不仅要家族内传承,还要传男不传女,防止女儿嫁人将技术带去姑爷家。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在古代可是大实话。

    古代收徒有很多讲究,进门什么手艺都学不到,先干个几年活是常态,出师以后要去别处,不能抢师父生意也是最基本要求。

    赚了钱以后要每年给师父孝敬,就像孝敬父母,否则会被人戳脊梁骨,师父给了你安身立命的手艺,恩同父母。

    这样的背景下,才会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对比一下就能知道,包吃包住让你免费学手艺,学成之后分配工作,这是什么神仙待遇。

    不过就算是这样,这一轮招来的也都是些弱劳动力,比如老头小孩,打仗残疾的,死了男人的寡妇,几乎没有壮年男性。

    再好的条件,也得是真实有效才行,祝平炎不是向男,他在这些向国旧民心中只是一个暴力征服者,有恐惧,却没有信任。

    说是学手艺,谁知道真实目的是什么,说不定直接让你变成奴隶去干苦活,这种事在这个时代很正常。

    更何况现在是春耕的要紧时候,壮年男性进城去学手艺,地还要不要种了,如果当工匠没有说的那么好,地里又没收成,一家子能不能活到来年都很难说。

    一级工匠没有任何天赋要求,所以在一个月以后,这些人大部分都作为一级工匠返回,他们倒不是不能继续学,二级工匠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只不过他们都迫切想要确定打工是不是真能赚钱。

    工匠的工资是由工种和等级综合决定的,这些老弱病残干不了重活,所以工资水平其实不高,和一个普通农民的务农收入差不多。

    农民的空闲时间很多,实际收入会根据个人勤劳程度有波动,但肯定要超过只务农,而工匠作为打工人,全年除了少数休假都需要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做副业。

    总体来说,一个弱体力工匠的收入是要低于农民的,唯一的好处只是不会受天灾影响。

    但对于这些老弱病残来说,这已经很让他们高兴了,起码能养活自己,如果一家有两人打工,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这些人想知道的是,祝平炎的承诺是不是真的。

    如果一级工匠真的有承诺中的工钱,那二级、三级工匠难道也是真的?这些人怀着憧憬与忐忑,在干了一两个月后就再次进城,继续学习成为二级工匠。

    不等他们学成就已经知道结果了,因为当初没回来的那些人更早的成为了二级工匠。

    二级工匠对属性有要求,不过要求不高,将近一半人都能满足要求,不过三级工匠的要求是在太高,可以说是万中无一,所以这些人就算想继续学也不行,只能回来工作。

    村里人很快就知道,二级工匠的工资也是真实的,这可比一级工匠的吸引力大得多。

    二级工匠的工资与祝平炎治下一个农业家庭的总收入差不多,但是祝平炎治下的农民都拥有二级农业知识,并且使用铁制农具,就算农业税高点,也比这个世界的其他农民收入高很多。

    所以在这个村庄里,一个弱劳动力的二级工匠,一个人就能超过其他人一家子的收入,生活瞬间好了起来。

    这些肯继续学下去的,多半都是孤家寡人,因为残疾或者病弱娶不到老婆,既然管吃管住,那也不急着走,继续学到二级。

    现在他们赚得多花销少,又想和村里人炫耀,就开始购买超市里那些精致的生活用品,原本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只有贵族能买得起,没想到才不到半年,自己就用上了,心里美滋滋。

    可惜他们还是娶不到老婆。

    因为村里人争先恐后的去城里学手艺,人们并不觉得这些人就真发达了,只会觉得他们能做到,我也肯定能。

    地反正也都种上了,让家里的其他人照看着些就行,青壮们也没了顾虑,祝平炎终于招到了真正有用的壮劳动力。

    由于运输能力的限制,祝平炎的工业一直处于产能抑制状态,他已经不需要工业人口了,只需要三级工匠和帮助三级工匠的强劳动力二级工匠。

    这次他招人主要是为了瓦解封建制度,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失,让那些归顺他的天骄一下子傻眼,他们的封地瞬间空了,没人种田,他们自然也就没了收入。

    他们心里当然对祝平炎很不满,也想过要不要跑路去新男那边,却被家族中人一致反对。

    除非是天才,否则只有从小受教育的人才能成为三级工匠,所以祝平炎以前招募三级工匠只能等学生长大。

    现在他有了不同的选择。

    贵族也是受教育人群。

    虽然平民出身的祝平炎不想承认,但事实就是事实,贵族比平民优秀得多,即便是再纨绔的贵族,属性也要超过大部分平民。

    这不是人人都能受教育的现代,这个时代的平民大字不识一个,一辈子待在自己的村里,哪怕是有天纵之才,也不可能成为仲永,因为他们连碰到笔的机会都没有。

    与之相比,再差的贵族,总还会写字吧?总还听过几句诗吧?管理平民亦或者军事调度,他们自己不行,总也见过吧。

    这些贵族能满足三级工匠的标准,却只有少部分当了工匠,大部分还是更愿意从政或者从军。

    从军的甚至比从政的更多一些。

    与现代人的印象不同,华夏一直是个尚武的民族,侯这个字就是代表武力,虽然后世成了爵位,汉唐也还是非军功不得封侯。

    很多读书人都唱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梦想“夺取关山五十州”,翻阅历史,当时有很多读书人会上战场打仗,以军功实现自己的志向。

    辛弃疾如果生活在汉唐,无论最终成就如何,起码不用醉里梦回的寻觅了,可惜他生在宋。

    春秋战国的文化比汉唐更尚武,这个时代的贵族如果只会吟诗作对,大概会被嘲笑到不敢出门,很多时候军权凌驾于政权之上。

    而长时间招募平民的祝平炎,见到这群贵族子弟还真是吃了一惊,属性非常高也就算了,很多还是自带经验,转化成士兵之后就自动成了军官。

    祝平炎很高兴,这些贵族子弟更高兴。

    虽然他们是贵族子弟,但不是所有贵族子弟都能继承身份,如今的国人曾经不都是贵族子弟吗。

    如果爷爷有贵族身份,那爸爸还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到自己这一辈就只能由爸爸言传身教了。

    自己这一辈虽然还掌握知识,也只是有知识的平民而已,根本没有机会用到这些知识,也许就懒得把这些没用的知识传给下一辈了,就算愿意,又能传多少呢?哪怕世代坚持传授知识,知识也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少,最终与平民无异。

    在血脉贵族的体系中,这是旁支必然的命运,挣扎也没有任何意义。

    官僚体系是这些人唯一的救命稻草。

    而祝平炎的政权,是这个时代最纯粹的官僚体系政权,除此之外别说刚出现官僚制度的战国七雄了,就是大一统的秦汉时期,血缘贵族也掌握大量资源。

    能保持温饱的情况下,一对夫妻通常能有七八个孩子,贵族的孩子更多,如果算上庶子,有十几个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天骄想要走,他的十几个兄弟姐妹一起来劝他,他的十几个儿女也一起来劝他,因为这边的生活更好,也因为儿子的劝说,他的妻妾也来劝他。

    这些是对他有影响力的,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人其实也不想走,继续扩散下去,他的整个家族都不想走,他如果一意孤行,就只能孤家寡人的离开。

    甚至于在这些天骄见面的时候,其他天骄也不是全都想走,一些天骄在封地没有人之后,干脆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把封地交给祝平炎,也加入了官僚体系。

    “我有六个儿子,最大的已经二十岁了,一个都没有觉醒,如果去了新地,他们该怎么办?”

    一番纠结下来,最终只有一个战斗力比较强的天骄,一意孤行带着自己的妻儿离开了,其余人都留了下来,毕竟都是弱鸡,去了新地也不受重用,没必要闹得众叛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