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大晋雄主李存孝 » 第三十七章 挖坟鞭尸

第三十七章 挖坟鞭尸

    中平元年,十月。

    如今的冀州在汉军扫荡之下,清河等地皆被收复,仅剩张角和张梁的义军还在苦苦支撑。皇甫嵩每攻破一城,必将以叛军首级筑起京观,手段极其残忍!数日后,广宗传来张角病逝的消息,董卓与皇甫嵩合兵一处,对广宗、巨鹿二县发起了猛攻,张梁率众拼死抵抗,死守城池,二人一时束手无策,双方陷入了僵持...

    “义真兄!如今广宗城内屯兵十数万,这张梁死守不出,我等如何破城啊?”

    皇甫嵩经过这一年的征伐,彻底打响了边疆武人的名声,被誉为大汉名将!

    听到董卓的询问,皇甫嵩陷入了沉思。

    “如今张角已死,广宗叛军皆为哀兵,所谓哀兵必胜!

    仲颖!依我之意,这几日我等便退军五十里,静观其变。

    待城中叛军松懈后,我等便趁夜攻城,你看如何?”

    皇甫嵩胸有成竹的望向董卓,这半年和黄巾军的交战,他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黄巾军并非职业军人,即便有不惧生死的黄巾力士,却都有着军纪散漫的弱点!

    “好!便依义真兄之计。如今义真兄可谓名声大噪!你我同为凉州武人,今后还需多多亲近啊,哈哈哈哈!”

    董卓见李儒点头,当即同意了皇甫嵩的建议。皇甫嵩闻言,沉默不语,对于袁家的爪牙,他不屑结交。

    三日后,据斥候来报,今日的黄巾军守备极为松懈。自皇甫嵩和董卓退军后,广宗的黄巾军每日紧绷神经,等了足足三日也不见汉军攻城。今日的守备力量便换成了平日无战事的编制,张梁下令将士们早早歇息,养精蓄锐!

    “好!破敌就在今日!”

    听到消息的皇甫嵩精神大振,赶忙派亲卫去通知隔壁营里的董卓。半个时辰后,两军整备完成,开始进军广宗城!

    休整了三日的汉军,此时士气大盛,个个眼中闪烁着熊熊战意。兵临城下之时,城楼上的叛军才刚刚反应过来...

    “敌袭!敌袭!啊!”

    发现情况的叛军歇斯底里的怒吼着,早已有所准备的汉军纷纷立起攻城器械,无数的箭雨扫向城楼,成片的叛军应声倒地...汉军将广宗四门纷纷架起了云梯,这是摆明了要将城中叛军斩杀殆尽!

    随着汉军的猛攻,仅仅不到一个时辰,四方城楼已去其三,城门失守!

    城内的张梁刚组织起反抗,便看到汉军破城而入。

    “兄弟们,随我杀敌!天公将军会庇佑你们无惧刀枪,杀啊!”

    张梁带头冲锋,身后的亲卫个个悍不畏死!

    “哼!妖言惑众,看我宰了你!”

    最先攻入城中的飞虎军,在李存孝的带领下直直杀向张梁所部,叛军好不容易勾起的战意,在飞虎军恐怖的杀伐下一泻千里...骑在马上的张梁,看着狂奔而来的巨大身影,又惊又怒,怪叫一声向李存孝杀去!

    双方一个照面,张梁的长枪直接被禹王神槊砸成两段,带着呼啸的劲风一击正中眉心,顿时脑浆四溅。人公将军,殒命当场!

    李存孝率领飞虎军开始了屠杀,他知道以皇甫嵩和董卓的为人,必不可能收降俘虏!

    让这些叛军们倒在冲锋的路上,也好过悉数被坑杀的结局!所过之处,血光四起!

    在张梁战死后不久,城中已被彻底肃清。仅剩的六万余叛军,被皇甫嵩和董卓的联军逼至城外,叛军拼死逃到了河堤边上,皇甫嵩一声令下,汉军如猛虎出笼,再次杀向叛军!

    早已胆寒的叛军,看着前方的汉军和身后的河水,却没有韩信当年背水一战的勇气。在死亡的恐惧下纷纷跳进了河中,皇甫嵩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冷笑,一声令下,万箭齐发!

    两个时辰后,河面漂起无数浮尸,清澈的河水被血染得鲜红...

    皇甫嵩开始命令手下对叛军尸体进行枭首,他要摆一座最震撼的京观!

    随后的暴行更是让李存孝等人瞠目结舌,皇甫嵩找到了张角的埋骨地,命人将张角的遗体挖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鞭尸!一阵发泄结束后,一刀枭首!

    “畜生!”

    一旁的李存孝咬紧后槽牙,口中蹦出国粹...其余众将纷纷不忍直视,转过身去。

    此战结束,广宗十余万叛军无一生还,被尽数屠杀!

    广宗之战的结束,也宣告了黄巾起义的失败。整个冀州的黄巾余孽悉数逃亡各处,皇甫嵩与董卓将张角首级带回了雒阳。天子刘宏大喜,升任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封槐里侯;升任董卓为卫将军,封首阳侯。

    可惜刘宏的喜悦还没持续几日,便听闻黄巾军分散在各州自立,仍有数百万之众!势力最大的便是黑山、白波、黄龙、左校、五鹿等部,本欲收回士大夫手中的兵权,此消息一出,刘宏如遭雷击,对张让绝望说道“此番祸乱,士族之害恐再难抑制也!”

    而董卓等人早已返回西凉。卫将军董卓开始大封麾下文武,手下的偏将军皆被提到了杂号将军之职,李存孝也成了名正言顺的飞虎将军!

    因此前坑杀叛军时李存孝的阻拦,董卓逐渐将其疏远,将李傕破格提拔为骁骑将军用以制衡...

    ...

    ...

    中平三年,大汉各州仍受黄巾之乱影响,两年的时间过去,各部叛军非但未被剿灭,反而隐约有死灰复燃之势。

    手握兵权的士大夫群体,借此机会大力发展自家势力,拥兵自重!

    天子刘宏愈发不安,在张让的建议下征董卓为少府,以制衡士大夫。

    狄道将军府内,收到圣旨的董卓坐立不安,这几年的发展,董卓手下的西凉兵已接近二十万之众!让他此时去朝廷入职,怎能甘心?当即召来李儒商议。

    “贤婿!如今天子亲召本将军去做那狗屁少府,我若不去岂不成了抗旨?”

    董卓眉头紧锁,让他如今放权那是万万不能的!

    “主公!若想不去,找个理由推脱便是。

    主公可上书天子,就说如今手下的湟中义从和匈奴士兵有十万之众。

    若是主公去朝中任职,便无人能镇住这帮胡人。

    若是陛下强逼主公上任,咱可以密令他们起事!”

    李儒思索一番后,道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

    董卓当即放下心来,有如此借口,天子定然不会翻脸!

    ...

    朝廷收到消息后,只得作罢。而董卓从此也被刘宏打上了拥兵自重的标签...

    在天子的授意下,同在凉州的皇甫嵩开始对董卓实行各种打压和试探,董卓对皇甫嵩的恨意逐渐加深,双方的几波试探性冲突,皆被李存孝带兵镇压!

    李存孝对皇甫嵩的恨意远胜他人,即便心中对董卓颇有微词,但只要事关皇甫嵩,他便会全力出击!董卓和李存孝的关系,因皇甫嵩之事得到了修复...

    ...

    ...

    中平五年,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随着士大夫的愈加做大,汉室宗亲刘焉向天子上奏,提议废史立牧!也就是解除各州刺史之位,改由皇帝亲派的官员为州牧,总领一州军政,自成体系!

    ...

    为挽救皇权,刘宏同意了这个提议。命大宗正刘虞出任幽州牧,作为试点。

    政治能力极强的刘虞上任后,将幽州治理的井井有条,修复了和乌桓的关系。还平定了作乱的张纯等人。刘宏随即又同意了刘焉自领益州牧,打算用这等方式将各州的政权,握在他最信任的汉室宗亲手中...

    ...

    中平六年,刘宏病重,在他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之时,他想到了那拥兵自重的董卓,必须解决!他随即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收到消息的董卓大惊,连夜召见李儒议事,

    “想必贤婿应该听说了天子诏吧,此事若想不从,为今之计只得自立!”

    随着西凉军的壮大,如今的董卓对天子毫无敬畏,谁若想收缴他的兵权,哪怕造反他也不惧!

    “此事万万不可!”

    听闻此言,李儒一惊,赶忙打断。

    “主公!如今天子病重,就如那重伤垂死的猛虎,视主公如眼中钉!

    若是我等自立,天子必将号召士大夫与皇甫嵩合作,瓜分西凉!

    如此之际,谁又敢与主公去背上那谋反之罪?

    即便袁太傅也必将站在天子一方!”

    董卓听完李儒的分析,心中惊怒,脸上戾气更甚,

    “如今本将军坐拥西凉三十万大军,若是将其交予皇甫嵩,我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既如此,不如殊死一搏!”

    “主公勿虑!可先修书一封告知皇甫嵩,接受任命。

    并要求带上麾下将士,同去并州上任!

    天子病危,恐怕撑不过一年便会魂归九天。

    我等只需设法拖延,若是被逼无奈,再反也不迟!”

    这番话总算是劝住了董卓,次日便依李儒之计行事。

    ...

    收到消息的皇甫嵩,在府中暴跳如雷,痛骂董卓不忠!

    长子皇甫郦当即向父亲建议,找机会秘密除掉董卓!

    “不可!我皇甫义真一生光明磊落,怎可行那小人之举!

    身为大汉名将,自当报国锄奸,董卓此时并未反叛,我怎能痛下杀手?

    此事休要再提!我当上奏天子,直言董卓拥兵自重,不肯放权!”

    皇甫嵩义正言辞地拒绝了长子的提议,将情况如实上奏天子。

    却不知这一举动,也注定了他至此一蹶不振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