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风雨即来 » 第一百六十五章 名扬乡里

第一百六十五章 名扬乡里

    江宁城南门外,向南方向官道十五里处,一辆厢式马车在这凹凸不平的官道中行驶着。车上坐了二十多人身穿崭新青蓝色的胖袄,头戴黑色皮帽,腰间挂着闪亮的刀鞘,刀鞘里有一把崭新的制式军刀。在摇晃的人群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脸,回家的喜悦无以言表。

    厢式马车缓缓停靠在一片连绵不绝的山脉脚下。负责送人的是一个甲等兵的什长叫候亮,黝黑的皮肤加上魁梧身材显得整个人的线条十分饱满,侯亮从怀中掏出一张宣纸,随即看了乔原一眼,大喝一声:“乔原!拿上你的东西,下车!正月初三辰时务必到军营报道!”

    车厢内的空间有限,不能站立行军礼,乔原只能坐在车上回道:“是!保证准时归队!”乔原然后起身缓缓地把装有三十斤白面的布袋和一个十多斤的肘子提在手里。乔原环顾了坐在车上的战友们一眼,战友们的眼中满是羡慕和不舍,乔原和战友们挥了挥手,然后头也不回地下了车。

    下车了,乔原放下手里的米面等物件。站立军姿行了一个军礼目送这一辆厢式马车向南远去,逐渐消失在视野中。

    从官道进入山里,还有四里多的山路才能到乔原的家。乔原一身戎装肩上扛着米面,手里提着一个猪肘子走在山间,这些对他来说没有一点负担。只是乔原的一身亮眼的打扮倒是引来了山间路上人们的注意,有的村里的人在田里看到乔原,远远地就打着招呼,倍感亲切。

    这些村里种田的山民都是在山里土生土长的,平时没有怎么去过外面世界的。见到乔原一身戎装、腰刀和米面,山村里的人们顿时蹙足观望,好奇的长辈和孩子们地放下手里的活,纷纷地跟着乔原一路上问三问四的。

    “这不是原哥儿吗?你不是去城里给人做长工去了么?今天怎么回来了?”

    “你肩上扛得这是米面吗?怎么还有猪肘子?”

    “啧啧,这一身水亮的衣服被米面弄脏可惜了。原哥儿!来来来,婶子帮你来扛米面!”

    “乔大哥!你进城发了财了吗?这是要回来过年吗?”

    “哟!原哥儿!才几日没见,这一身板长得结实多了!”

    乔原被一群人围着有些应接不暇,乔原只能微笑着打招呼解释:“东家给我们放假了,这些都是东家给俺家过年的!”

    此话一出,众人们顿时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于是七嘴八舌地追着乔原又是一阵问三问四。

    “你们东家真是大善人,明年招长工吗?原哥儿一定要带带我家小子出去混!”

    “对对对!原哥儿。你琴儿妹子在家做了酒菜,等会晚上去我家喝两盅?”

    “原哥儿!今天晚上好好歇一歇,明天婶子给你做好吃了,去我们家坐坐!”

    “小原哥哥!我今天可以去你家吃肉肉吗?”一个七岁左右的小男孩话还没说完,就被身后的大婶给捂住了嘴。穿着粗布蓝色褂子的婶子对着乔原一脸尴笑。

    乔原觉得这样一群人缠着自己确实自己有些难看,他打断了各位长辈们的嘘寒问暖。说道:“谢谢叔叔婶子们的关心,等俺这两天忙完再去拜会各位叔叔婶子!”

    乔原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一路跟随的叔伯、三姑六婆才止住了嘴。一群人默默地跟在乔原的身后,乔原回头看着也是一脸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回到自己的家门。

    时至午时,乔家土墙草屋上的烟囱开始有着炊烟袅袅升起。乔陈氏在昏暗不透光亮的厨房里忙活着,小儿子在给土灶里添置柴火,小女儿则是帮着母亲摘竹篮里的青菜。

    突闻院子内一声呼唤:“乔家屋里的那口子,你家原哥儿回来了!”

    随后乔家门口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嘈杂声。乔陈氏见院里来了人,放下手中的锅铲,解下身上油渍不堪的围裙,一脸好奇地走了出去。

    刚走出厨房门的乔陈氏就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张面孔是她日夜思念的原儿。乔陈氏顿时鼻子一酸,眼眶里的泪水直打转。呆呆地看着这几个月没见了原儿,儿子在背光的黑暗的屋子里显得那样魁梧高大,这几个月自己的原儿竟然有如此大的变化,他黑了,结实了,长高了!

    身后的两个弟弟妹妹们看到自己的哥哥回来,顿时三步就两步地扑到了乔原的怀里。乔原放下手里的米面,看着自己母亲一副激动的表情,轻柔地叫了一声道:“娘!我回来了!这些日子苦了您了!”

    乔陈氏收敛了刚才眼里激动的情绪,擦拭着眼角的泪珠。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你休息一下,我去做饭,马上就可以吃饭了!”

    “陈大妹子!原哥儿难得回来,今儿去我家吃饭,你们一家人今天去都去我家!顺带我有些事要请教请教原哥儿!”一个离乔家差不多有半里路的邻居张婶豪气地对陈乔氏说道。

    山里住得比较稀广,一般两户住在一起,然后离好几里地才有人家,张婶是离乔原家最近的一户邻居之一。

    张婶说完,一个穿着粗布褂子的中年男子就开嗓说道:“原哥儿回来真是赶了巧,原哥儿和琴儿一起长大的,今天你琴儿妹子在家做酒菜。免得你娘再动手了!一起去我们家得了!”

    顿时,院子里叽叽喳喳一阵吵闹起来,乔原和乔陈氏一脸尴尬。乔陈氏在家里那么久,之前从没有这样热闹过的。乔原出去了几个月之后,家里一直冷冷清清,有时候一个人在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如今这些人都如此热络争吵要邀请乔原去自己吃饭,这明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就是看着乔原现在发迹了,都想来找乔原拉拉关系。要么给自己在城里谋个差事,要么就是把自己适合的女儿和乔家攀上关系等等。

    就从这乔原身上的一身穿着光鲜,这都是山里人没有见到过的。看到乔原腰间配的军刀,一看就是官府里的人。在他们的印象里,只有官人才有这样的装扮,山里的人见过最大的官可能就是衙役或者捕快。

    乔原这一身装备至少要值好几两银子,肯定不是便宜货。山里的人淳朴,但是内心都是精明的。谁愿意在山里让自己的孩子待一辈子?这不,乔家又有门路。之前乔原在他们眼里是各种看不上的,如今乔原一身风光,荣归故里!他们心里就有落差了!这原哥儿行,我家儿子就不行?

    众人都是带着这样的心理才热络地和乔家攀附关系。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和乔家搞好关系,原哥儿肯定会对自己的晚辈有一些照顾的!

    现在乔原就是乔家的顶梁柱了。乔陈氏一个人孤儿寡母的带着两个孩子,偶尔半夜有人来在她卧室窗前晃荡,时不时发出怪叫吓唬自己。乔陈氏当然知道这是村里的闲汉想婆娘地紧,自己还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被人觊觎是很正常的。

    乔陈氏是一个很刚烈的女人,身上随时都有剪刀防身,以免有心怀鬼胎的男人靠近自己,曾经有人在田间欲对她不轨,想要她身子不能得逞。经过几次以死相逼之后才相安无事,这种苦只有自己清楚。

    乔原看着自己的母亲脸上轻含泪水,于是看着院里的众人说道:“各位叔婶,今日乔原多有不便,改日再登门拜访。这些时日感谢叔婶对我家的关照!将来乔原一定会投桃报李!不辜负各位叔婶对乔原的关心!”

    乔原一句话说得滴水不漏,大家都在心里好奇:这才几个月不见,去了城里说话都好听了,果然是当了官的人就是不同,长了不少见识!

    听到这样说,众人也不好意思打扰,于是纷纷点头告辞。这些三姑六婆们走的时候好不忘吩咐着:我们在家等你之类的话语。

    送走了这一些好奇的村民。乔原转身“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对着乔陈氏连磕了三个头。

    乔陈氏忙扶起乔原,她抚摸乔原的脸,仔细端详了一番,噙着泪水道:“原儿,你可回来了!娘真的高兴坏了!”

    “娘,您受苦了。家里也没有个帮手,我知道您这是多么不容易!来,这是原儿这两个月挣得一些银两,娘您拿着!”乔原说完,就从怀里摸出一小锭五两银子递给了乔陈氏。然后在腰间的布包里拿出一贯铜钱,用铁线穿好的约有一千个铜钱。

    乔陈氏看自己的儿子一下子拿出了那么多钱,顿时吓坏了,紧张地说道:“原儿,你老实跟娘说,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哪里来的那么多钱?”

    乔原一五一十地把自己这两个月所有的经历的人和事和母亲乔陈氏说了一遍。乔陈氏听完乔原的叙述之后,顿时哽咽起来,喃喃道:“我儿这几个月真是辛苦!我儿最有出息了!现在能拿到二两银子了,娘真的很高兴!娘给你去做好吃的,中午喝一点儿!”

    “娘!不急,这是东家给的三十斤白面和一个猪肘子,让我们过年吃的!”乔原顺势把脚下的米面和猪肘子递给了乔陈氏。

    乔陈氏一脸不可置信,感叹地说道:“儿啊,这样好的东家!你要好好侍奉!这样好的东家在哪里去找?我儿真是有福气!”

    乔陈氏拉着乔原到他父亲灵位前,语气重重地说道:“跪下!磕头!”

    乔原听了母亲的话,重重地跪在父亲的灵位前磕了几个响头。

    乔陈氏喃喃地说道:“当家的,你看到了吗?我们家原儿有出息了,你在天之灵一定要保佑他平平安安,保佑他的东家平平安安,大富大贵......”

    乔原回到山村里的消息顿时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什么?乔家那小子带了几百两银子回来?还一身富贵?”

    “乔家的那个大小子我记得毛都没长齐!现在居然还在城里当了大官?”

    “这乔家的儿子有没有成家?你们知不知道生成八字?”

    众说纷纭,一时间整个江宁城外乡下回来的安宁军,给当地的村民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和轰动。每个江宁军的军士们家里都是围满了人,吃瓜群众刨根问底地问安宁军是什么样的官军,问东家王明是什么样的人物,问这安宁军的军饷如何?你生辰八字如何?等等。

    安宁军的回乡顿时成了乡村里、山上百姓的茶余饭后的话题,安宁军这三个字被人们牢牢地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