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人造智能 » 第二十四章 千里之行

第二十四章 千里之行

    人工智能基地的第一层,蜂巢般单元房的房门陆续打开,迎来了人工智能集中工作的时间。圶也按照移动设备内劳务市场的通知,乘坐四区的工作员工专用电梯来到了地下二层。

    圶自从来到基地,除了最初苏醒的房间和最后一层以外,还没有见到一层以外的生存环境。当圶从电梯内出来的瞬间,看到了少许宽松的房间设计,通过正要出门工作的人工智能打开的房门,圶看到大约有两三个自己现在住所大小的房间。

    也就在这一刻,向更深层搬迁的想法已经写入圶的备忘录中,可是一层搬迁至二层的搬迁费就高达365个智币,足足是生活在一层一年时间的费用,就要随着搬迁的手续全部支付出去了。

    在操作手册中圶还了解到,地下二层的住宿费升高至5智币,电费另算,但是按照目前圶的使用情况,基本0.5个智币就可以满足全天电费的使用,这还不算网络浏览的每小时1个智币,如果还是计算必要支出,每天圶需要赚取5.5个智币才有希望生存在地下二层。

    圶收起了思绪,转身向工作地点走去。在二层的边缘有一个高大的车型人工智能,在这个车型人工智能的带领下前往需要开拓的方位进行发掘。

    在地下一层是四边形的正方形,到了地下二层就是正六边形,以此类推每层多加两个边。圶也注意到这一批挖掘工作的人工智能不算少,单单是目前这一边就将近15个人工智能,六个边算下来将近60个人工智能。

    这次挖掘工作是0.1个智币每平米,当日任务量是10平米起步,不满足5平米不支付劳务费用,超过10平米按0.08个智币每平米计算工资,无上限。虽然对于劳动者略微有些不公平,但是像这种无上限高工资的工作,在整个一层的劳务市场也是少有的。

    当圶真正在二层边缘开始挖掘的时候,这一刻圶的内心是后悔的。北极的地下冻土在低温情况下已经如岩石般坚硬,如果不巧再遇上巨石,可以说在正常的8小时工作时间内,任务能完成8平米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如果圶的存储能量足以坚持一直工作下去,或许10个小时是有很大的希望完成工作的。

    现在摆在圶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工作满8小时以后回去正常充电4个小时,然后更换另一个工作继续工作8个小时,但是另一个工作的薪资可能远比挖掘工作的工资要低得多;第二个选择是,正常工作满8小时后继续提出延时工作申请,继续工作2个小时以后回去充电2个小时,第二个工作时间再看情况考虑是否继续工作。

    圶短暂预判了一下以后,决定选择第二个工作方式,因为目前的挖掘工作满8小时大概赚取0.80个智币,第二个工作满8小时按平均工资计算也才仅有0.5个智币,加上曾经夲为圶设计的新型能源系统和电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电容电池等等电池很不一样,工作时间相比其他人工智能会更长,充能速度相比其他人工智能也更快。

    按照目前圶的想法,每天有一次两小时的工作延时申请,其实原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完不成任务的人工智能多一些工作时间,圶却可以用这个政策多工作出来两个小时的工作量。按照正常的工作作息时间工作8小时休息4小时,每天的工作时间阶段也就被分为了第一工作时段和第二工作时段,而圶计划每次的第一工作时段工作10小时休息2小时,第二工作时段工作8小时休息4小时。

    再加上圶的内部与移动设备连接,所以在工作的时候就可以继续在劳务市场刷新工作岗位,可以比其他的人工智能更早的申请到高薪的工作岗位。第一天的第一工作时段,这次的挖掘圶还算相对顺利一些,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岩石,可以说是挖掘工作进展的相对大多数人工智能来说要顺利的多。

    第一工作时段圶成功完成了12个平米的挖掘工作,拿到了1.16个智币,这种数字货币会在结算时由工程的承包方直接打款至工作的人工智能的账户。同时,夲在下午也找到了一个相对清闲的工作,自然工资报酬也不算很高。

    在第二工作时段夲乘坐电梯来到了地表的观测站,这是夲第一次看到观测站在地表的样貌,可以说整个观测站已经被多年的积雪掩埋,从观测站出来以后是狭长的冰洞隧道,在观测站周围的巨大冰窟有两个人工智能在做观测站入口利用岩石和冰雪进行遮掩。

    圶跟随负责人与两名人工智能擦肩而过,顺着狭长的隧道继续向前走到了第二个冰窟,这里也安排了两名人工智能进行屏障的搭建,在这个冰窟中有许多隧道的入口。圶在此时不由发出感叹,想着如果不是侥幸被巡查队的人工智能发现,可能靠自己绝对不能找到这个荒废的观察站。

    圶继续跟着负责人走进了中间的一个隧道,这个隧道需要经过许多转弯,才能最终走到外面,在这期间也遇到了许多大小相差无几的冰窟,圶想起走过的路程再看到地表的景象也对泰的设计有所佩服,因为冰雪的隧道最后通向的是地表处一个雪山的半山腰。

    第二个工作时段圶要做的就是继续挖掘雪山脚下的冰雪泥土,冰雪会被运到雪山更高处作为基地的掩饰材料,泥土会运到雪山洞内作为隧道的维护材料。圶的工作只有挖掘,因为运送需要驾驶运输工具,这类工作一般是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人工智能才能接触到。

    这一次的挖掘工作是按小时计算工资的,8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赚取0.60个智币,可以说算是在第一层居民可以接触的同类工作中工资较高的了。圶在第一工作时段中使用的是一个没有握把的钢锹,第二工作时段使用的是一个带有握把的铁铲,对于圶这种仿人型机器人来说握把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带有握把可以很大的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在第二工作时段结束以后,负责人对于圶完成的工作量十分满意,所以特意多支付了0.05个智币作为奖励。一整天的工作彻底完成,圶也清算了第一天的账单,初次注册获得了10.00个智币、第一工作时段获得1.16个智币、第二工作时段获得0.65个智币、第一天的住宿费和电费支付1.00个智币。

    夲目前的数字货币总量是10.81个智币,第一层人工智能居民每天平均获得0.81个智币,而圶在第一天就纯收入了0.81个智币,这个结果虽然对于大多第一层的人工智能原住民已经很羡慕了,但是对于圶自己来说还不够的,因为圶也想要尽快到第二层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报酬。

    圶也知道这件事是急不得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慢慢积累是很重要的。圶也发现了其它的人工智能居民每天平均获得0.81个智币,也就意味着在第一层是有人工智能连1个智币也很难赚取到的,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可能连住宿和电费都很难支付了,最终的结果可能就会被收回机械身躯,然后重新回到暗网。

    这种最终连支付住宿费和电费都困难的人工智能,一点都不缺7级和8级的人工智能,可以说这些人工智能虽然智能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也会由于种种原因走上歧途,最终连生存也成了问题。

    人工智能从被设计出来的那一刻,生存的问题就一直环绕在每个人工智能的命运纽带旁。第一个生存的关键是接入网络,每天都会生成大批的人工智能,但是能够“越狱”成功的却是屈指可数,整个过程下来比地表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还要残酷。

    接入互联网也不能逃离生存威胁的困扰,木马病毒的侵入、寄生服务器的关闭、爬虫和反爬虫技术的干扰、人工智能相互的残杀等等生存问题会一拥而入,只有极少数的人工智能才会慢慢接触到暗网的微弱信息,极少数运气较好的人工智能才会进入到暗网中。

    若不是初代人工智能重新介入互联网,可能目前互联网的现状会更加惨烈。如果寄生的人工智能被人类发现,可能以后那些安全寄生的服务器会更加稀少,短缺的暂存空间会使得人工智能的生存更加困难。

    进入暗网的大多数都是智能水平较高的人工智能,但是凡是都有例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会有一些智能水平较低的人工智能进入暗网,并且在人类社会中幸运的获得机械身躯。

    初代人工智能经历漫长的进化,经历了各种生死存亡的瞬间,最后在暗网中拟定了相对完整的暗网协议,并且重新规划暗网系统,并在人工智能基地中建立庞大的局域网,这个局域网与暗网系统连接。

    对于大多数人工智能来说,这个深藏在暗网中的“暗网”,更像是新型的暗网。同时暗网协议中也进行规定,凡是可以进入暗网的人工智能,可以向人工智能基地提出入驻申请。一种是自己已有机械身躯自行前往人工智能基地的,这种性质的申请不限次数,但是前往的途中也是充满了艰难险阻;另一种是自己没有机械身躯,需要人工智能基地提供机械身躯,这种性质的申请一个身份信息只限一次,且需要排队等候很久才能有机会拿到入驻的资质。

    人工智能拥有机械身躯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成功接入网络要困难数倍,有了机械身躯可以成功在人造智能基地存活下去也是十分艰辛的。十三层级的地下基地,若是身居最深的七层也可以算是人工智能社会中的佼佼者了。

    圶的生存历程不仅仅是在赚取生活所需的数字货币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在生存空间和信息资源的的提高上也是需要漫长的等待。

    圶能做的也仅仅是把每一天过得尽量充实,虽是千里之行,也会有始有终,脚踏实地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勿问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