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让明末不留遗憾 » 第121章 宁波(2)

第121章 宁波(2)

    谢三宾一听此言,好一似凉水浇头,怀里抱着冰,浑身发冷,手脚直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料华夏说:“谢三宾最为宁郡人不齿,甲申之变,犹居乡也;弘光皇帝蒙尘,彼竟降虏。迨钱刑部起义,王武宁执词问谢罪,彼愿督饷自赎。监国幸越,不次入东阁,惟问暮夜金,即用千金买美姬行乐耳。坐陷钱塘,急切奔降,而大刊揭帖告当事,明归心大清赤忱。是一反复小人,行同狗彘也。此好事,岂有他分?惜与他同狱,未免抱愧耳。”

    谢三宾听华夏骂他是狗彘,不仅毫不生气,反而是如蒙大赦,这会儿只有承认自己是狗彘,才能保住一条狗命。喜极之下,他对着华夏连连叩头道谢:“长者!长者!”华夏把头转过去,不屑看他。他很想将谢三宾千刀万剐,但不能用这种办法,抗清救国的大业,岂是这种无耻小人配参与的,把他牵涉在内,没的辱没了抗清义士们的名声。孙枝秀大为沮丧,命人把谢三宾拖下去。难道费了这么大劲,就逮到华夏这么个穷书生?他不甘心地问道:“无乡绅预谋邪?”华夏苦笑道:“悲夫,何言之苦也!大明无乡绅久矣。即有亦膏腴洁衣,多买田产为子孙计耳。否则拥姬妾傲物取快一时,如与大明结没世不可解之仇矣。安得乡绅?只苦这几个秀才为着明伦堂三字丹心耿耿,刻不能昧。一戴纱帽,狼心狗行,无复人理。”

    明朝的士绅之中也并非没有爱国志士,沈廷扬、钱肃乐这些人,出身于豪门大族,也一样毁家纾难,抗清救国,不能一概而论。但这样的人有多少呢?无耻到谢三宾这种地步的倒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庸庸碌碌,随波逐流,只知保全家产,不闻家国大义。华夏叹道:“高皇帝开创三百年天下,只有我等藿食者谋之,藿食者死之。”

    “藿”就是豆叶,“藿食”就是平民百姓吃的粗粝饭食,与权贵们的“肉食”相对。《左传》中《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的乡人劝曹刿,国家大事,自有那些肉食者去管,我们平民百姓又何必参与。曹刿说,这些肉食者目光短浅,不能远谋。最终曹刿还是挺身而出,解救了鲁国的危难。

    明朝的天下,就是由藿食者建立的,也是由藿食者终结的,还是被藿食者拯救的。

    正月十七这一天,浙江巡按御史秦世祯前来宁波,城中官员都到城外迎接,城内无人指挥,只有孙枝秀麾下的中军游击陈天宠、仲谟负责防务。而陈仲二人实际上是史可法的旧部,早与沈廷扬暗中联络,华夏虽然知道他们的身份,但是受尽严刑拷打,都没有供出他们。

    由于谢三宾的告密,正月十七举事这件事已经被孙枝秀等人得知,浙江提督田雄已经秘密赶到宁波部署行动,定海总兵张杰指挥的陆师在四明山义军出山的路上张网以待,金华总兵马进宝、苏松水师总兵王燝指挥的水师则埋伏在舟山明军返航的退路上,舟山明军来到城下之后,就会发现城门紧闭,毫无动静,他们必然不敢强行攻城,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便可以施展突然一击。

    田雄的部署固然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却事与愿违,直到日头偏西,都没见到明军的影子。

    田雄倒也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大约是前天搜捕逆党时动静太大,惊动了明军,让他们不敢来了。田雄过去也是明军,要是换成他的话,肯定会选择在舟山睡大觉。他估计明军不会来了,下令撤回两路埋伏兵马。

    但是,他的命令永远不会传达下去了。

    一面面旗号出现在清军水师面前,一开始是他们熟悉的老对手王之仁、沈廷扬、荆本彻、张煌言、王朝先、刘孔炤、贺君尧、张名振、阮进、刘世勋、张名扬、马泰,但是后面开始出现了一些陌生的旗号,周瑞、周鹤芝、郑彩、郑鸿逵……东南沿海的明军尽集于此。最后,还有西洋大船驶来,广东水师的杨彦迪、陈奇策也到了,清军觉得要崩溃了,这是什么阵仗?

    张存仁调走之后,陈锦出任浙江总督,他一直视舟山明军为心病,与田雄等人筹划攻打舟山,在宁波集中了大量的船只,甚至从江南借调了苏松水师过来。但是他们显然没想到会遭遇如此庞大的明军舰队,尤其是明军水师有大量经验丰富、海贼出身的老兵,新组建的清军水师绝非敌手。一时间,海面之上火光冲天。尤其让清军诧异的是,福建和广东的水师是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温州和台州毫无预警?

    明军的水师一直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难以远离海岸线航行。船只一旦远离海岸,没有岛礁指引航线,就必须靠罗盘、观星来定位。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也很早就掌握了“牵星过洋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先进的航海技术却不见得受欢迎,因为中国的商船前往海外贸易,主要目的地是日本和东南亚,日本产金、银、铜、硫黄,东南亚有香料、宝石、热带硬木、大米,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从东南亚也能输入大量金银,中国基本不需要从更远的地方进口商品。官方组织的郑和下西洋可以一路跑到非洲,但民间商人的航海是为了利润,跑东南亚和日本的短途航线,比深入印度洋更加简单,成本低廉,有利可图,因此,中国商船很少会通过马六甲海峡。在这些熟悉的,到处都有海岸线和岛屿做标识的海域,牵星过洋术也就不那么必不可少,仅作为辅助手段,很多海员都不会。比如说日本航线,从南直隶、浙江直航九州岛显然更近,但是风险也更大,民间商船更愿意选择更安全的福建航线,沿着岛屿前进,故而郑芝龙占据福建就能把持对日贸易。

    早在华夏等人策划起义之前,张煌言就和张鹏翼取得了联络,希望武昌朝廷能从广东派出一支船队,运送粮食到舟山售卖。舟山的明军数量太多,粮食供应十分紧张,常常上岸劫掠,明军饥饿,百姓也深受其苦。李过认为这个要求很合理,而且是控制鲁监国政权的机会,他计划以香港的陈奇策和新受招安的北部湾海贼杨彦迪为主将,前往舟山增援。陈奇策在香港的经营已经初有成效,招募了一批航海人才,他偏爱西洋航海术,从澳门购买了一艘葡萄牙盖伦船作为自己的旗舰。陈奇策认为,中式的广船、福船在东亚海域贸易是很好的船型,但要是想争霸大洋,还是得用专门的水师炮船才行。只不过现在他的资金有限、水手也有限,无法建立太大规模的舰队。广东方面的资金结余,基本上都被刘希尧用来支援北方战事了,陈奇策经营沿海贸易,还要向刘希尧上缴一部分利润,陈奇策想扩大自己的船队规模还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此次作战,正是陈奇策证明自己的机会,目前大明朝一切工作都以抗清为核心运转,只要在抗清战争中证明远洋海军的价值,就能得到刘希尧更多的资金支持。故而陈奇策提议,由他手下的航海士带路,走外洋航线从福建前往舟山,避开浙南的清军耳目,对宁波的清军舰队施以突然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