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混迹在琉璃厂的日子 » 第二十三章洛阳

第二十三章洛阳

    韩子奇,佟奉全,周子贵。

    落汤鸡似的呆立在洛阳城门楼下,下火车时刚买的油纸伞像个被遗弃的孩子一样被丢在一边,随即被匆匆路过的行人捡了去……

    斑驳的城门,破旧的城墙,泥泞不堪的道路,来去匆匆面有菜色的行人……

    这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洛阳啊!

    我的洛阳呢?

    我心目当中的洛阳呢?

    我那个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有着4000年建城史,1500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时最长、跨度最大的洛阳城呢?

    我那个与西安、北京、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甚至当之无愧是四大古都之首的神京洛阳呢?

    我那个《三都赋》一出,惹得全城纸价疯狂飙升的洛阳呢?

    我那个“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洛阳呢?

    我那个“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的洛阳呢?

    我那个“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的洛阳呢?

    ……

    “古来名与利,俱在洛阳城,没想到这千年帝都竟已沦落至此。”佟奉全望着眼前斑驳的城门楼子,眼角的泪合着雨水悄然流下。

    韩子奇依旧怔怔的抬头望着眼前的这座数千年的古城,从那断壁残垣之中,隐隐看到了一个正在走向落末的帝国的身影。

    这座城,又何尝不是这个拥有着数千年文明积淀的古老帝国的真实写照呢?

    自北宋起,洛阳就渐渐丧失了自己作为国都的功能,或是因为大运河管理废弛,亦或是因为西北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总之当时的洛阳已经成为了一个省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非是一个国家的。

    现在到了民国,洛阳甚至一度沦落为县,成为了一个县级单位,哪怕是后世也有不少洛阳市民戏称自己的城市为洛阳县……

    此时洛阳的交通条件十分有限,只有陇海线一条铁路通过。公路有两条:一条从开封经洛阳到潼关和长安;另一条从洛阳到孟津,渡黄河,经沁阳,最后到山西太原……

    加上近年来不断的战乱,洛阳城的大帅换的比北京都勤快,民国除了给洛阳带来战乱之外,好像并没有带来其他任何的东西。

    从郑州到洛阳不过四五个小时的车程,韩子奇三人在火车上甚至都没来得及买东西吃。

    一路上韩子奇和周子贵就只顾着听佟奉全讲洛阳城的历史和故事了,这座千年古都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讲,帝王将相、迁客骚人、文人墨客……

    细细数来,恐怕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只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下火车的时候天上已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

    与其他车站相比,在这一站下车的旅客并不算多,非要说明人数究竟有多少的话——

    虽说现在下雨了,但洛阳车站留着的商贩,依旧要比在这一站下车的乘车多出不少……

    三人一人买了把伞,顺手又买了张手绘版的简易洛阳城地图,便提了行李直奔城门而来,却不曾想过看到的竟是眼前这样的洛阳城!

    从地图上看洛阳城内的街道,以方位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以十字街为中心,八十几条大小街,二十几条胡同。

    以十字街为中心店铺鳞次栉比,小巷里弄,深宅大院,幽静秀美。古寺道观,祠堂、石坊近百处,点缀街巷,古朴典雅。

    出于职业习惯,三人不约而同的选择在十字街找地方住宿。毕竟此处为洛阳城的正中心,周边亦有不少专卖古玩字画的店面,顺道儿可以随意看看,万一捡漏儿了呢!

    “嗬,我算是服了这洛阳城了,怎么说也算得上是个数千年的皇城吧,怎么就连条像样儿的石板路都没有呢?!”佟奉全一脚水一脚泥的沿着街边小心翼翼的走着。

    “是啊,要是武则天知道自己的神京都城变成了这个样子,估计能气的把棺材板儿都掀起来!”韩子奇也跟着调侃道。

    与佟奉全穿着老北京布鞋不同,因为他和周子贵是青年学生的打扮,两人脚上穿着的是正儿八经的皮鞋,这一脚一脚的泥水踩下去,泥水一旦漏进鞋里,根本就不会再流出来,当真是酸爽无比……

    “这几位大哥,下这么大雨就别在外边儿溜达了,进来避避雨呗!”

    几人正抱怨着,不远处一位旅店的伙计朝他们伸手招呼道。

    “小店儿有吃食,有茶水,还有住的房间,进来歇歇脚换身衣服洗个澡儿,再美美的睡上一觉儿那多得劲儿嘞!”

    “得,我说咱也别挑了就这家店吧!”韩子奇闻言对二人说道。

    “也罢,下雨天儿就这么淋着也实在不是个事儿。”佟奉全跟着点了点头。

    三人紧走几步,匆匆闪入店中,抖了抖身上的雨水,接过店小二递来的毛巾,擦了脸和头发后,这才有功夫抬头看这客栈陈设。

    店面儿虽说在十字街上,铺面却算不得太大,在北京城里最多也就是个二荤铺的样子,不过面积却要大的多。

    空旷的大堂里零星的支了几张桌子,有效空间完全没有利用起来,要让北京城二荤铺的老板们看到,估计把店小二掐死的心都有。

    或许是因为下雨的缘故,店里倒是有不少客人,好在角落里还有那么一桌是空闲的,三人就势坐了过去。

    “几位客官吃点儿什么?”跑堂的殷勤的走上前来问道。

    “你们这儿都有什么特色菜啊?”佟奉全问道。

    “几位客官都不是本地人吧?”跑堂的回道,“别看我们这店儿小,但菜做的是真地道,您先来份儿牡丹燕菜,再来条长寿鱼,洛阳白菜,焦炸丸子,最后一人再来上一碗牛肉汤……”

    那小二推荐的菜品虽多,但一来三人一路没吃什么东西,加上淋雨走了许久,早就又累又饿了,二来韩子奇和周子贵正是能吃的年纪,这点儿东西对他们而言自然不在话下!

    很快,一桌子菜上齐了,佟奉全又要了一壶当地产的名酒杜康拿来下菜,周子贵和韩子奇二人年纪小,且还要顾着行李,就没有一起喝酒。

    饭吃到一半儿,掌柜的从后边走了出来,来到桌前朝三人打着招呼:“三位客官吃得可好?”

    “不错,不错!”佟奉全连连点头,“你这店面虽小,后厨的手艺可实在有一手儿!”

    “哪里哪里,您满意就成!”掌柜的谦虚道。

    “老掌柜,烦请问您个事儿?”韩子奇趁机插话道。

    “这位小哥儿您说。”掌柜的道。

    “咱们这洛阳城,再怎么说曾是十三朝古都,现而今城里怎么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啊?”韩子奇问道。

    掌柜的低头看了一眼三人的鞋子,摇了摇头:“一看你们就是第一次来洛阳,这都多少年了,洛阳城早不是当年万国来朝的帝都洛阳喽,现在的洛阳城是无风满街土,有雨一街泥啊……”

    按老掌柜的话来讲,当初铺路的那些大理石早就不知是元、明、清什么时候就被人偷去盖自家房子了。

    自北宋之后,洛阳的地位虽一落千丈,但依旧是兵家必争之地,几场大战下来,城池早被毁的七七八八,不复当年的雍容华贵。

    清末铁路开建以后,洛阳的地位更是一降再降,现在郑州作为整个华中的交通枢纽,无疑已经替代洛阳成为了河南乃至整个华中的经济文化中心。

    “现在的洛阳,除了有个别冲着千年古都名头来的游客以外,很少再有外人原意至此了!”老掌柜的最后叹了口气总结道。

    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大都城,“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东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东汉时期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圣贤云集,人文荟萃。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拥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无二置,四海之内无并雄“。

    先后100多个帝王在这里指点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定都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定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与核心,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

    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被世人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洛阳,何时才能重现往日之辉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