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奸臣当道,国泰民安 » 第2章 一地鸡毛

第2章 一地鸡毛

    胡锋别别扭扭的进了屋,拿出书来,却也看不进去。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会儿他只怕就要挨批了,哪里还有心情看书。

    当然,就算不挨批,其实他也学不进去。

    想了想,他又走了出来。

    “你怎么又出来了?

    快回去看书!”

    “也不差这会子功夫!

    我还是帮您干点活吧!”

    胡锋在屋子里,那是如坐针毡,出来帮他老娘干点活,至少心里还能减轻点负罪感。

    在大明朝,像他们家这样的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家庭,读书无疑是件奢侈的事。

    同村的人没少议论,认为蒋芳太溺爱胡锋了。

    蒋芳自己一天几乎没有空闲时候,拼了命的忙碌着,但却很少让胡锋干活。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什么家庭啊?

    居然这么溺爱?

    同村人都清楚,蒋芳望子成龙。

    但是大家对蒋芳的做法,却不以为然。

    用一句小果浑家的话来说:

    “真是失了她家的时了,居然痴心想做起老爷来。

    那些老爷是谁?

    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

    似她家这样的腌臜泼皮户,也想天鹅屁吃,笑死人!”

    不得不说,这很有道理。

    虽然说读书其实花不了太多钱,无非就是给先生送点孝敬,且一旦读出名堂了,那就立马可以实现阶级跳跃。

    但问题是,这天下读书人那么多,想读出来名堂,谈何容易。

    这世间,有多少人读了一辈子,却依旧连个秀才都没中,至死依旧是童生。

    像胡锋表哥这样的天才,多少年才出一个?

    而且,老百姓的负担又重,每年的赋税、给官员的常例钱、官吏想法设法敲诈勒索的钱等等。

    再加上明朝还收人头税,有多少人,要交多少银子。

    这些钱,老百姓是必须要掏的。

    但要想掏出这笔钱,却是很困难的。

    如果一个家庭,能够多一个干活的人,那么这个家庭的生活就会好过一些。

    可要是去读书,那家庭负担会很重!

    如果还什么都没读出来……

    同村看胡家不顺眼的那些人家,都在等着看笑话哩!

    胡锋虽然年纪小,但其实他什么都明白,心里负担也很重。

    但读书这种事,说实话,还是很讲究天分的。

    有些人,就算再用功,也是白费功夫。

    胡锋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正当娘儿俩忙碌着的时候,胡锋的祖父和老爹也回来了。

    胡锋的祖父,在村子里算是个能人。

    怹曾经在县衙里当过膳夫,早几年老主簿在的时候,他也算是很有能量的人。

    举个例子,胡锋的老爹当年一分银子都没花,却能进入吴钩县最好的私塾上学,正是胡锋祖父的能量。

    当时,和胡锋老爹一起进入那家私塾的,还有胡锋的大伯。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俩儿子在读书上都没啥天分,都没考上秀才。

    胡锋大伯还好一些,此人要能言善道,且较胡锋老爹能钻营,他依靠胡锋祖父的关系,曾经谋了里长的职位。

    虽说后来老主簿去世后,人走茶凉,被新主簿撤了。

    但是在其担当里长的时候,便积攒下了不少人脉和银子。

    后来哪怕是被撤了里长,也成功谋取到了甲首的位置。

    现在依旧是混得风生水起。

    反观胡锋的老爹,性格内向,老实巴交,这么多年来,只会侍弄他那点子庄稼,混得很是穷困潦倒。

    同样起点的两兄弟,现在差距这么大,所以蒋芳对胡锋老爹很是不满。

    胡锋老爹一回来,便开始忙碌,帮忙蒋芳做饭。

    但他做事慢吞吞的,这又引来急性子的蒋芳埋怨。

    胡锋在一旁,听见蒋芳的埋怨声,心里也很难受。

    从小到大,他是在这种吵架声长大的。

    他心中暗想,如果自己有出息,那么这个家,也不会像现在这样。

    在这种一地鸡毛的吵闹中,胡锋的大伯一家已经来了。

    此时,从胡家的院子往外看去,在连绵的田坝上,走来了四人,正是胡锋大伯一家。

    蒋芳连忙脸上堆着笑,拉着胡锋跑上前去迎接,一边走还一边叮嘱道:

    “一会儿嘴甜一点!

    别像你爹那样木头似地!”

    蒋芳太殷勤了,甚至给胡锋的感觉,是有点讨好。

    这让胡锋有些不舒服。

    他觉得没这个必要!

    从小到大,自胡锋有记忆始,大伯一家,便经常来胡锋家吃饭。

    给胡锋的感觉,便是他家经常占自己家便宜。

    并非是胡锋小气,而是实在太频繁了。

    在这个时代,老百姓想吃饱饭,是很困难的事。

    这经常来蹭吃蹭喝的,得给胡锋家增加多大的负担?

    当然,这还是其次。

    主要是,胡锋大伯家一来,便逮住胡锋问功课,又说胡锋表哥天资如何好、如何懂事等等。

    还经常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吩咐胡锋爹娘做这做那的,搞得他们跟什么大人物似地。

    这让胡锋对他大伯一家很是讨厌。

    今天,这一幕又再次重演。

    胡锋大伯胡云海对胡锋问道:

    “最近锋哥儿的功课怎么样?”

    蒋芳笑道:“听说先生给评了乙等!”

    胡云海一愣,笑道:

    “真的?要是真能得乙等,那说不准将来还是有机会入学的。

    弟妹啊!

    这入学当了秀才,那好处可太多了。

    一旦成了秀才,那么朝廷会减免两丁徭役、两石粮食的赋税,而且每个月还会发一石粮食的廪米。”

    胡云海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兴奋无比。

    因为他的大儿子胡石,现在就是县学里的秀才,而且是吴钩县县学里年龄最小的生员,是吴钩县公认的神童。

    甚至有人预言说,胡石将来必定能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这四个字,让胡云海一阵晕厥。

    天爷!

    多大的造化,他胡云海居然能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

    想当初,他胡云海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一辈子只能在乡间里厮混。

    但是,他现在养出的儿子,居然有可能成为进士,这种梦幻般的感觉,让他兴奋到了极致。

    要知道,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要考中了秀才,那么就已经算是跳跃了一个阶级。

    在县城中,也都能算得上一个人物了。

    而一旦考中了举人,那就更了不得了,就可以当官了。

    教谕之类的教官,县丞主簿这样的佐贰官,甚至是一些下等县的知县,举人都是有资格担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