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星辅仁世 » 第十章 如此朝廷,不亡待何

第十章 如此朝廷,不亡待何

    鲜卑的基地最初是在漠北,后来逐渐扩张到东北的群山中,这些地方荒凉贫瘠,所以早期鲜卑人口增长缓慢,势力也很弱小。直到大将军窦宪摧毁了北匈奴后,鲜卑趁机接手了不少匈奴人的草场和余部,才真正成长了起来。

    在檀石槐的带领下鲜卑逐步强大,屡次挫败东汉军队,尤其是在灵帝继位后鲜卑越发猖狂,胆敢入境抢掠,但凡杨佑早来些时候都能赶上鲜卑人“打草谷”。

    也得亏檀石槐死得早,儿子没能耐,鲜卑部落陷入分裂状态,这几年忙于内战,对汉朝的侵扰少了许多,这才使得边境贩运贸易得以发展起来。

    杨佑将白马换成骆驼,自己准备了些食物,在给周瑜写了一份书信后,便雇了一辆贩车,跟随商队向草原深处进发。

    整个商队有百人左右,领头人姓赵,约莫四十年纪。

    车上货物多装以麻布,数十车的货物。

    这人常年走在边塞与内地之间,故而多少认得些路,杨佑自出塞以来,白天看日,夜则观星,时刻保持自己对方向的把控感。

    他每到一地,见到草地水源便向同行之人询问,将之一一记录在册,为此他专门准备了白锦一匹,待到白锦布满墨迹,他也就算是大功告成。

    也得亏前世学过画画,这一世又读过的典籍里又有些关于制图的讲解,才让杨佑能图文并茂,将某地某处是哪个部落,什么时候会来放牧,又归属哪个首领,与周边部落关系如何一一记录。

    一月后,杨佑与同行的商队都已经打成一片了,他们也接受了这个十分奇怪的富家公子哥儿,喜欢问东问西,只当他是没有见过,年轻气盛,好奇心重。

    茫茫草原,穹顶碧野。

    商队赶在大雪前回程,杨佑的第一次草原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他在五原郡买了一间还算过得去的屋子,打算明年开春天暖的时候再搭个更大些的商队进入草原。

    塞北的冬天比洛阳要冷的多,尤其是逼近年关,更是没有一天不下大雪的。

    这日,杨佑身披貂裘,拿着自己刻有隐元的佩剑,自打出洛阳以来,这把剑也沾了不少血,的确是一把利器。

    出城数里有一座山林,白雪皑皑下颇有一番意境,今日他也要来一番踏雪寻梅了。

    不料入山不久,杨佑便在周遭看见许多血迹。

    杨佑压着腰间佩剑,不断向山里行进,忽地丛林中发出一声虎啸,透着一丝悲怒。

    杨佑大惊!

    “莫非有人于此寒冬腊月入山杀虎不成?”

    杨佑朝着虎啸的方向前进,只见一九尺大汉,手里拎着一只白额猛虎。

    那人似乎是没有看见杨佑似的,自顾自往山下走去。

    “壮士留步!壮士留步!”杨佑见状赶忙追了上去。

    “那个小哥,你是在叫俺不成?”那壮汉闻声停下脚步,反问道。

    “壮士、壮士好功夫啊!这么大一只猛虎都能叫你杀了,杨某佩服得紧呐!”

    “哈哈!区区一只大虫而已,俺还不曾放在心上,只当是老天赐给的生计,没钱花时来这山里打上几只,好换两斤酒钱!”那壮汉毫不谦虚,听到杨佑的夸赞哈哈大笑起来。

    杨佑闻言更是心惊,仔细打量一番,大汉身上血迹斑斑,却没有哪里包扎过,再看那老虎头顶凹陷,背部严重弯曲,这老虎是硬生生被他打死的啊!

    这真真是东汉末年的活武松啊!

    杨佑决心要结识一番。

    “英雄真好本事啊!佑有幸结识英雄,不知英雄可否赏脸与佑一同到城中酒楼一叙,佑自当奉上好酒好菜以款待英雄!”

    那大汉听见杨佑一口一个英雄,那才是开心的不得了,又听对方要请自己喝酒,便连连答应。

    两人于是结伴共往城中去了,一路走来,有见着如同杨佑一般大惊失色,也有看似司空见惯,毫不为之动色。

    交谈得知,这杀虎之人便是东汉末年第一飞将,吕布、吕奉先!

    一切也都因为吕布这个名字显得合情合理,如今让他碰上这吕布,他要试试能否将这历史上三姓家奴的命运,将之化作扶汉的一大助力。

    两人人来到酒楼,杨佑掏出半锭金,包下整栋酒楼,吩咐摆下好酒好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杨佑开口说到:“吕英雄以打虎为生,可着山虎毕竟有尽时,不知到那时,吕英雄又该以何为生?”

    “额……这……布确实未曾想过这个问题,还得问过家中老母才是!”

    “哦!不知令堂高寿?”

    “老母七十有三,只是这几年来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唉!布常因此事愧疚自责啊!空有一身本事却不能替老母受此病难,唉!”

    杨佑闻言却也觉得这吕布是一孝子,若要变此人,或许可以将其老母作为一个突破口。

    杨佑随即开口言道:“何不寻一良医医治?”

    吕布闻言,怒捶了一下桌子骂道:“那群庸医!都说自己治不好,哼,布找一个医师就说治不好,找一个就说什么力什么不从不逮的,后来布实在恼怒,打伤了一个,那些庸医就说什么都不肯来给我家母亲医治,哼!”

    杨佑闻言梗塞:“额……那,那个,那什么,佑愿意出面,为令堂寻一良医,不知英雄意下如何?”

    吕布听罢就要跪谢,杨佑一把拉住道:“待寻到良医将令堂医好后,再谢不迟,只愿到时候不能竟恭迎,英雄勿要怪罪才是!”

    吕布随即拍胸脯保证道:“公子能为老母寻医已是恩情,布怎敢怪罪!”

    “咳咳……好!好!”

    接下来来的几日,杨佑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一说给吕布家治病,人家那是死也不肯去,杨佑晓之以大义,动之以真情,甚至为此写下一文,名曰《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今医用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

    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

    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医之志也。”

    此文一出,杨佑找人誊抄百份,分发各处,曾经拒绝杨佑的那些医者都自惭德浅,纷纷不惧生命危险去给吕布母亲看病。

    只是一月来竟然未有一人可以医治。

    杨佑找到那些医者,打听才知,吕布老母所患乃是心病,数十年来积瘀在内,已成心患。

    于是杨佑亲自前往吕布家宅,问问这心病是什么。

    吕布见杨佑来访十分高兴,连忙向自己母亲介绍到:“母亲,这便是为您请来医师的杨公子啊!”

    吕布老母闻言也十分感激,忙让吕布去烧些热水。

    杨佑也趁此机会向吕布老母说道:“老太太有奉先如此孝子,当真是有福啊!”

    老太太闻言叹息道:“唉!痴儿一个罢了,当不起夸赞。”

    “小子听闻之前的医师言说,老太太乃是心病,斗胆一问,不知您老何事挂怀在心,多年耿耿于怀?”

    老太太闻言沉迷良久,似乎是在回忆什么事情,双目血红,终于开口说道:“老身与亡夫,本有二子一女,亡夫生前在县衙当差,这营生也算过的去,可朝廷偏偏连年加征赋税,今年征明年,明年要征后年的税!就连这当官,也要按时交钱!

    亡夫为此丢了活计,家里交不起税,只得将小女儿卖与富人家为奴,谁知道小女刚烈,不久便悬梁了!

    卖女来钱也都被朝廷强征了去,家里实在没了吃食,小儿子被活生生地饿死了,就连奉先我儿,也差点挺不过来,是吃了我儿的肉,我们一家子才过来的呀!

    亡夫偷偷将我小儿的尸体与邻家互换,这才是易子而食啊!亡夫亡夫一直瞒着我们母子,直到临死才告诉老身,奉先他从来不知道,他是吃了他弟弟的命才活过来的啊!

    老身又怎么忍心告诉他!本想将这个秘密待到地下,如今恩公问起,老身不得不说,只求恩公莫要告知奉先!

    老身只求他平平安安过完此生便是了!”

    老太太说罢掩面而泣。

    杨佑听完,双目血红,睚眦欲裂,胸中燃起腾腾怒火。

    这是个什么混账朝廷!这是个什么样的混账世道!

    杨佑本想让吕布老母劝说吕布为汉室复兴效力,可如今,他怎么忍心,怎么拉得下脸,去让一个人给杀父杀弟的仇人效力拼命,这样的朝廷,你要他何用!

    当一棵树烂到骨子里了,就算你再怎么医治也是回天乏术,树还是那棵烂掉的树,它腐朽的地方仍旧腐朽。

    只有推倒重来,才能建立与之不同的,真正的新世界。

    杨佑答应吕母不将此事告知吕布后便告辞出门,寻到正在烧水的吕布,递给他两锭金子,让其好好陪伴母亲左右,不要再进山打虎了,说罢便离去了。

    杨佑仍会和吕布一起到酒楼饮酒,直到一月后吕母离世,杨佑又出钱让吕布安葬好老母,吕布为此向杨佑行了大礼,便一去不复返了,从那以后多年,杨佑再未见过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