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末之星辅仁世 » 第十三章 讨董联盟

第十三章 讨董联盟

    待到少帝一行人回到皇宫,火势已经被扑灭,次日早朝封赏诛灭十常侍有功之臣,卢植与崔毅救驾有功皆受封赏,独独杨佑一人,似是被遗忘般从始至终没有被提到。

    陈留王事后进宫谒见皇帝却被赶出宫门外。

    刘协无奈,只能找到杨佑暂借住杨府。

    杨佑自己并无不满,只是疑惑自己不知何时又得罪天子。

    且再说董卓护驾有功,封中领军,起初董卓还毕恭毕敬,直到一日董卓请陛下到洛阳城外检阅三军,以彰显天子威仪。

    少帝命光禄大夫杨佑,尚书令孔融等人伴驾,于洛阳城楼上检阅三军。

    众人来至城楼,只见洛阳城外早已清道,目之所及,一片平坦。

    只见在董卓吩咐下,数骑向城外奔去,不多时,众人站在城楼上,明显感受到大地在颤抖。

    远远望去,只见一条黑线出现,不断朝洛阳城靠近,其声势之浩大,宛若虎狼一般。

    直到黑线靠近才看清是万马奔腾,引得山摇地动。

    董卓见人马在洛阳城下排列好后,终于挺直了身板,看来他已经准备好图穷匕见了。

    众人见城下人马装扮,便知是西凉人马,众人惧怕董卓威势,俱不敢言。

    唯独直肠子卢植见状,厉声呵斥董卓道:“大胆的董卓,你怎敢无令私自调边关守军入京,尔要造反谋逆不成!还不遣散人马,休得惊了圣驾!”

    董卓闻言不以为意,反而哈哈大笑道:“卢大人多心了,老夫忠心护主,怎会有谋逆之心,且老夫受先大将军之命,领虎符进京护驾,何来私自调兵一说?哈哈哈哈!”

    董卓转头就问少帝:“不知陛下觉得我西凉铁骑如何?”

    少帝稳了稳心神,吞吐道:“爱、爱卿人马,果、果然威武!”

    董卓闻言更加放肆,笑得更开心了。

    杨佑见此暗暗叹息。

    此番董卓私自调来的军队至少有十万人,况且西凉铁骑久经沙场,其战斗力绝非宫中禁军可比。

    董卓还与羌人结好,曾为其杀羊宰牛款待于他,如此不下二十万人马盘踞关中为董卓后台,他自然是有底气的。

    尽管灵帝以孔融,士孙瑞,刘虞,刘备为牵制,但他远没想到,这些人要面对的是一个拥兵十万的大军阀。

    幽州常年受乌桓侵扰,能派出的军队有限,绝不超过三万。

    刘玄德虽然被杨佑催促招收人马,但却绝对不超一万。

    为今之计,只有取得汉帝讨董诏书,会盟天下英雄,共诛董卓。

    但杨佑忘记了一个人,那就是并州牧丁原,以及其义子吕布,吕奉先。

    却说吕布辞了杨佑后便投并州军去了,跟随丁原多次征讨鲜卑,被丁原看中,收为义子。

    在收到何进调令后,丁原不紧不慢向洛阳赶来。

    在董卓城楼示威后,威逼少帝封其为太尉,世人皆称其太师。

    数日后并州人马来到。

    少帝设宴为接风洗尘。

    杨佑于宴席上见丁原身后所站之人,不由得叹天意弄人。

    经过五原郡数月相处,杨佑深知吕布目光短浅,为人重利,不愿听其礼仪教化。

    如今他又做了丁原义子,恐怕不久又要做董卓义子了。

    丁原在宴席上听闻董卓自封太师,不由得在大骂其狼子野心,德不配位。

    董卓闻言怒气冲冲,忽要拔剑,只见丁原身后站着一九尺大汉,身旁李儒劝其缓缓图之,这才放下宝剑。

    丁原仗着吕布之威,又骂了董卓一顿后便离席而去。

    事后董卓打听之下得知吕布之威,又知其为五原人士,故而召来其同乡,中郎将李肃。

    董卓派其以金玉美人相诱,又以赤兔马相赠,吕布于是杀丁建阳而投董卓,又认其为义父。

    不日,这事儿传到杨佑处,杨佑惋惜,去寻吕布。

    “奉先,何故而为背主之事!此举实在罔忽大义!”

    吕布闻言冷笑道:“大义?我一家老小被逼死时何人与我说大义,我母易子时,何人与我说大义?我食人肉而活时,何人与我说大义?”

    杨佑闻言大惊失色,整个人愣在原地,他怎会知道这些,联系之前种种,莫非吕母与我言说时被其听了去!

    杨佑缓缓闭上眼睛,咬着牙道:“尔便甘做三姓家奴?若你老母泉下有知,岂会瞑目?”

    好像是戳到吕布痛处,忽然拍案而起,大喝道:“杨庭辅!若非看在你于我母子有恩,早将你斩于剑下,还不速速退去,还敢在此狂言!”

    杨佑闻言怒火攻心,目眦欲裂道:“好好好!从今日起,你我恩断义绝,若再相逢,如同陌路!”

    杨佑知道董卓不日就要行废立之事,于是即刻书信于刘备,告知详情,又请侍中刘和商议决定。

    若董卓图谋不轨,可以幽州与陈留兵马胁之,再书信于荆州刘景升,届时三处兵马,可以让董卓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月余,董卓大宴百官于府。

    自从杀了丁建阳,得了吕布,吞并并州军后,董卓越发狂妄。

    这日待到群臣皆到,董卓才携带佩剑,来到前厅。

    众人饮酒几巡后,董卓按着腰间宝剑,敲击桌面,示意自己有话要讲。

    众人默声而听。

    只见董卓道:“如今皇帝暗弱,不足以君天下。老夫欲效法伊尹、霍光之事,废帝而立陈留王!不知诸君意下如何?”

    董卓说着说着一边按住腰间宝剑。

    诸公畏惧吕布,迫于董卓淫威,无人敢反驳。

    忽然,袁绍拍案而起,大呵董卓道:“今圣上继位不久,并无失德!汝欲行废立之事,是想要谋反不成!”

    董卓闻言,也拍案道:“天下事在我!胆敢有谁不从!”

    袁绍冷哼一声道:“天下之事在陛下,在诸位忠臣,又岂是你这老匹夫说得算!”

    董卓大骂,抽出宝剑道:“汝要试试我宝剑是否锋利吗!”

    袁绍见状也即刻抽出宝剑与董卓对峙道:“我剑也未尝不利!”

    杨佑在一旁见状,即刻也抽出自己的“隐元”宝剑,一剑劈开面前的矮桌,大呵道:“今日敢有行废立者,即贼也!”

    杨佑剑指董卓,缓步走到袁绍身旁,边走边说道:“昔日太甲不肖,伊尹逐之于桐宫,三年迎而还政!昌邑王继位不足月余,造恶三千,于是霍光告祭太庙而废之!

    今陛下年少而无失德,汝擅行废立不是造反是什么!”

    董卓闻言气急败坏,骂道:“竖子!你敢……”

    “无耻老贼,住口!”不等董卓继续,杨佑一声将其呵断。

    杨佑接着说道:“昔日高皇帝杀白马与天下盟誓!今四海之内遍布忠臣义士,尔今日是要与天下为敌乎?”

    一旁李儒闻言满脸纠结,而董卓却是被骂昏了头,拔剑就要向杨佑砍来,被李儒一把拉住。

    这时,忽地下人来报说:“陈留国相,辅国将军刘备来谒太师!”

    随即只见刘关张三人不待董卓召见,径直走进。

    刘备三人与杨佑相视一眼,刘备随即向董卓一拱手道:“陈留相刘备,见过董太师!”

    董卓双眼微虚,上下打量刘备道:“刘将军来京何干啊?”

    刘备答道:“备听闻大人荣登太师之位,特协陈留人马来为明公贺喜!还有幽州牧刘虞刘伯安,荆州牧刘表刘景升,不日便到,路途遥远,不能及时恭贺明公,还请明公见谅!”

    董卓听出来了,这哪里是恭贺,明明是威胁!

    一旁李儒见状,即刻出面说道:“今日只论私事不谈公事,不谈公事!哈哈,还请诸位不要动怒,请坐,请坐!”

    袁绍闻言挥袖离去,杨佑刘备也紧随其后。

    “舅舅!”杨佑叫住袁绍。

    “庭辅!怎么了!”袁绍回头对杨佑问道。

    “舅舅今日与董卓翻脸,日后其必伺机报复!舅舅可有打算”

    袁绍闻言道:“冀州韩馥是袁氏门生,我奔冀州而去。庭辅也无需担心,你名声著于四海,杨氏与袁氏于朝廷内外更多门生故吏,我料那老贼不敢把你我怎么样!”

    果不其然,数日后朝廷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刘备为广陵太守,兼领下邳国相。

    在安抚袁绍的同时将刘备调离司隶,明升暗降,虽然后世的南方是经济重心,但是在东汉尚且是没有完全开发的不毛之地。

    在李儒建议下,董卓启用了许多之前遭受禁锢,罢官在家的文人。

    其中有一人名曰荀爽、荀慈明。

    杨彪任颖川太守时与之多有交集,其膝下一女,名荀采,幼时与杨佑有过数面之缘。

    荀爽原想与杨彪皆为秦晋之好,杨彪却以荀爽为董卓提携之官,将之归为乱党一类,严词拒绝了荀爽。

    荀爽气急而去,自此与杨氏断绝往来。

    再说董卓这边,其受荆幽二州掣肘,再未提出要废立皇帝,但他仗着不断向司隶涌入的西凉兵马,自持威势,荒淫享乐。

    董卓将又羌兵聚集关中,以震慑诸侯,此后董卓更加肆无忌惮,常常夜入皇宫,奸淫宫女,醉宿龙床。

    满朝公卿一则受董卓提拔之恩,一则惧怕董卓权势,面对董卓霍乱宫闱,扰乱天常,竟然无一人敢站出来。

    直到一日,司徒王允借口生辰宴请诸公,次日曹孟德献刀董卓,意在杀之,不料被吕布识破,曹孟德连夜出逃陈留谯县,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矫诏勤王。

    十八路诸侯在酸枣会盟。

    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幽州牧刘虞、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陆城亭侯下邳相刘备、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丹阳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

    众人推举袁绍为盟主,共谋讨董。

    这日,十八路诸侯讨董之事传至洛阳,杨佑急匆匆前往袁府,将袁槐,袁逢二人连夜接出至杨府,共杨彪商议后,决定出奔颖川。

    出至城外,杨佑提笔在城门上写下:

    “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赵倚两虎斗。晋为六卿分。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杀齐君。”

    在得卫将军士孙瑞相助下,众人连夜出城,又命五千人马护送。

    次日,董卓闻听袁绍成讨董联盟盟主,大怒,下令夷袁氏三族,不料其早已出逃,又在见到城上所提诗句后,怒火中烧,欲下令追击袁杨两家,却遭到车骑将军卢植,尚书令孔融,卫将军士孙瑞,侍中刘和阻拦。

    加之卢植与士孙瑞以禁军相逼,董卓一时无奈,只得权且作罢,事后将卢植等人罢官,以亲近补之。

    再说杨佑一行人往颖川奔逃,时隔多年,多少世家子弟都被征辟到洛阳,而独独他袁杨两家,出逃颖川。

    一路走来,天蒙蒙亮,杨佑远远望见一队人马在薄雾之中,看不清人数,只见旗帜飞扬,好似有万人之多。

    杨佑见状大喜,急忙策马向前。

    前方人马为首者是一俊俏少年,模样不输杨佑,更是一脸欣喜。

    二人相拥,喜极而泣。

    来人正是周瑜,自从杨佑返回洛阳,便书信于周瑜,在得知周瑜父子在庐江召集三千人马后,便让他秘密前往颖川,待到关东群雄讨董,好在颖川接应于他。

    “大哥!你让我想得你好苦啊!”

    “瑜弟!为兄何尝不是!”

    周瑜闻言,微笑道:“大哥,瑜已有表字,乃是领兵出庐江时,伯父与家父商议而取‘公瑾’二字!”

    杨佑闻言笑道:“哦!公瑾?哈哈周瑜周公瑾,哈哈!好一美玉少年郎啊,哈哈!”

    二人有说有笑,后面陈留王刘协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苦涩。

    那年他来时才十岁多点,如今再到颖川,已经是及冠之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