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元璋 » 第二百三十七章;无灾之年,也不过只是糊口罢了!

第二百三十七章;无灾之年,也不过只是糊口罢了!

    朱元启在德宁待了又是一个月,这些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建城的进度,几乎每一两天,就会去看一看,有的时候,甚至自己都会一起去干活。

    德宁位于黑水河西侧,现在的白云鄂博东北方向,现在十一月不到,朱元启就渐渐的感觉到了一丝寒冷,不过他倒是并有有过担忧。

    朱元璋的回信,他之前就已经收到了,让他照顾好自己,早点把事处理完,就回去,朱元启也知道张颖贞又给他添了一个大胖小子,还没有起名。

    朱元启想着马秀英给他的书信中写着,朱元璋想给老四起名,最后她和郭宁莲一起给否决了,朱元璋还生了好一阵子的气。

    另外郭宁莲给他回信,五页纸,满满都是思念、关心的话语,每几句话就是嘱咐他,让他记得吃饭,天冷了多穿衣,注意伤势,战场之上一定要小心等等话语。

    又说着林丽婉的肚子也是越来越大了,又说了朱义、朱英娇的许多话语,最后才说着,府中有她在,让他一切安心。

    朱元启每想到这些,嘴角都会不自觉的往上翘,心中的幸福之感,每次感觉都要溢出来了一般。

    许多次,朱元启都想直接回去了,回去看看郭宁莲,看看朱义,看朱英娇,以及刚出生没多久的老四,还有朱元璋,马秀英,朱标,朱樉他们,但最终,朱元启都只好忍住心中的那股冲动。

    许多次,朱元启都在想,要是他没有东征西讨该如何,现如今的家,是朱元启一直渴望的,但好像,他每次在家的时间,都不是那么充足。

    没有由来,有的时候想到这些,朱元启的情绪就会变得低落,心中那回家的欲望,就越发强烈,每次强行控制住,心中反而更加难受。

    朱元启骑着马,看着草原,感受着草原上的风吹打在身上的感觉,深深大吸一口气,让他是那么的提神。

    朱元启感觉自己不能这样颓废,如今建城的事情已经走上正轨,也不用他亲自盯着了,朱元启决定,去看看高启对北地的治理,究竟如何了。

    朱元启可是知道的,北地治理所用的花销,可是比他出兵还要大,毕竟治理的地方不少,朱元启现在是越发好奇了,好奇高启是怎么做的。

    “郭兴,派人去告诉常遇春,建城的事交给他了,另外,把英儿还有玉儿,保儿也一起叫上,我们去北平,看看高启对北地的治理如何了。”

    一旁的郭兴听后也是笑了。

    “好,末将这就去叫他们。”

    随后,朱元启与李文忠、朱英、蓝玉外加郭兴等人,带着数百近千骑,浩浩荡荡的南下,向着北平而去。

    当朱元启来到北平时,高启便是带着少许官吏在城外等待着朱元启的到来。

    朱元启来之前,就已经告诉高启了,不然这千余骑兵招摇过市,恐怕会引起北地大军迅速拦截了。

    “在下见过明王,还望明王恕罪,如今大小官吏,都在忙着田地分配以及指导事务,故而就我等几人前来。”

    高启其实本来也在外面乡下,准确来说是在田地里面,接到朱元启要来的消息,高启才特意返回。

    朱元启在来的途中,也让锦衣卫率先调查过,高启等人可以说异常忙碌,朱元启看着高启,不仅没有怪罪,反而有些愧疚,他这一来,估计会耽搁他们不少事务的推进了。

    “季迪快起,此次是我唐突而至,岂能怪季迪,况且季迪的付出,我都看在眼中,辛苦了。

    这次我来,主要也是了解一番,不会在这里待多久,毕竟过来了,怎么也得看看是不是。

    现在天色还早,你带我去看看你们是怎么做的吧,就不进城了。”

    高启闻言,心中也是高兴,毕竟朱元启能够重视北地的进展,他还是很欣慰的。

    高启随即让其他官吏下去做事去了,然后带着朱元启往城外走去。

    “禀明王,在下与陈祖仁、李国凤等同僚到了之后,用了二十余日的时间,探查清楚后,才开始进行治理的。

    在下做的第一件事,并没有直接分配田地,而是让大军一同协助,先行对百姓进行重新分配。

    每一户百姓,根据数量以及男丁的不同,也进行了不同的安排,如家中没有男子,便将这一部分人全部集中安排在同一个地方,而另外有男子数量相对较多的,便统一安排到距离不远的另一个地方。

    安排好之后,便是进行户籍的重新记录,随后便是根据家中人丁,建房的同时,开始进行田地分配。

    这些家中没有男丁的,会特意安排一些军士协助耕种,同时,因为旁边安排的就是男丁较多的村落,他们做完之后,也可来帮助。

    因为许多人男子未成婚,这样也可以快速解决婚姻问题,这样第二年,就会诞下子嗣,北地人丁也能增多。

    北地的人丁比起南方,确实悬殊太大了,在下一直认为,想要快速发展,人丁必须兴旺,所以在下才会实行这个法子。

    当这些安排好之后,就会开始发放种粮,这北地,大部分地方,都无法耕种稻米,几乎都是小麦、大麦、荞麦、穬麦等等,但穬麦主要是用作马料,人倒也是能吃的,不过很难吃,包括大麦也是,很难下口。

    在下亲自尝过,但如今,北地缺的就是吃的,第一年没有办法,在下只好让所有人都种上,而荞麦也几乎在赈灾所用的,反正只要能吃,在下都让他们一起种了。

    小麦是种植最多的,但产量不如另外三种,同时,在下还发现了一个物种,那就是高粱(两汉魏晋及宋元时传入,当时并不叫高粱,这里为方便,直接称为高粱),在下寻访了不少人,最终找到一户人,有食用高粱的法子,同时了解到这高粱的收成,不在小麦之下,在下让人将高粱食用的法子记了下来,就开始让人种植高粱。

    除了这些,在下与几位同僚,分别探访多地百姓,除了这一些食物还有哪些种植最为广泛,主要是能够填肚子的,经过十五日的了解,我等便是又将五稷(五谷)、菽(豆)开始进行种植。

    说来也不怕明王笑话,之前,在下也不知北地除了稻米,还能种植如此多的粮食,这次来到北地,深切的接触了解之后,在下方知,原来民间,存在许多我们未曾重视的物品。

    前元时,许多土地,都用来种草,用作牧场,实在太过荒废土地,如今,百姓也算是可以将自己吃的种上了,而不是种一些马儿吃的。

    而在上个月,所有种植的粮食,都已经全部收获,此事在下也准备全部记录完成之后再上折章与皇上的。

    不过所有粮食虽然收获了,但收成不是太好,而且由于时间原因,并不是所有北地都有种植。

    但从目前看来,我等所分配的土地,将这些种植之后,得来的收成,一家人糊口还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吃得实在有些,差了。

    但在下也没有办法了,在下也希望百姓们能够吃好一些,但不现实啊,我大明如今同样缺粮,皇上如此信任在下,将这么多钱粮交由在下之手,在下便不能让皇上失望,更不能让北地百姓,饿肚子。

    能让百姓有所糊口之物,在下等人已经竭尽全力了,但起码,渐渐开始,应是不会有百姓,再饿死了。

    而最后,在下在将整个北地全部安置完成之后,再将军屯所需土地划分完成,其余之地,在下准备适当给百姓多划分一些。

    这样,他们能种植的多了,收成哪怕不是丰收之年,一般一些吧,起码也不会再饿着肚子了。

    明王,在下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在下的心愿,就是希望大明的百姓,都能吃得起饭食,这样做下去,只能说是能初步实现吧,若是遇到大旱等天祸,这些百姓,将会更加艰难啊。”

    高启说着说着,心中很是疼痛,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换来的,仅仅是百姓在没有天灾之时,能够糊口。

    而且,这还是在他将这些事务,全部落实到位,地方之上,没有那些大肆收刮民脂民膏的人,才能做到的,这是在百姓还要食用一部分,艰难下咽的食物才能做到的。

    高启生在浙东,之前虽有游历过北方,那时的他,知道百姓艰难,但在他真正接触之后,才发现,百姓何其的苦。

    高启在游历过后,便是心怀大志,他的大志向,就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够吃得饭,不再遭受饥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见到的越多,心中就越发沉重。

    如今,他有希望能够实现心中的大志,但他,却是没有一点高兴,心中很是难受。

    朱元启听认真的听着高启的话,听完之后,心中又何尝不是难受,但这些,他能怎么做?

    他也想改进种粮,他也想让这些食粮的产量增大,但是,他自己不会,他也没有系统来替他实现。

    朱元启自己也曾经历过那种苦难的日子,知道那种日子的无奈,但现在,他没有办法,即便他现在是明王,大明的王。

    唯一让朱元启欣慰的,就是高启所说的,当整个北地完全落实分配种植之后,起码,百姓能够糊口。

    想当初,他与朱元璋,可是连糊口,都做不到,现在不过多用几年时光,起码百姓能够糊口了。

    至于灾年,不管是北地还是南方,只要遇到了,都差不多会是同样的结果,这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

    高启所说的这些,朱元启没有怀疑,如今高启来北地才多久,整个人都瘦了很多,长期的在外奔走,肤色比起之前,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而眼旁的黑眼圈,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虽然整个人看着很是精神,但还是会给人一种很是憔悴的感觉,要知道,之前的高启,可是只是一个儒生啊。

    朱元启想着这些,心中越发迫切的想要去找到土豆、玉米、番薯这些食物了,这些食物的产量即便不如后世那么惊人,但比起眼前的各种麦、稷、菽这些,产量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到时候兼顾上这些,还有稻米,或许才能真正的让百姓没有彻底远离饥饿吧?

    朱元启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因为他知道,即便是有了那些,在这片土地上,都仍然有着饥荒存在。

    朱元启摇摇头,也不再去想,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好当下,如今大明对北地的治理,可谓是空前的,所有的投入,都比历史上,要多得多。

    “季迪,此事,尽力而为便好,这是一个时代的限制,现在不过是从头开始,艰难了一些,是正常的,你要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这点,你要相信大明,相信皇上,只要度过了现在最为艰难的日子,以后,还能比现在更难吗?

    至于刚刚你说的,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情况可以改善,种粮没有办法,那就增加耕地,如今荒地甚多,可出一条政策,开发出荒地来,那片荒地三年或者五年免除一切赋税。

    同时,也可让百姓逐渐开始饲养家禽,比如鸡、猪这些,这些饲养大了之后,鸡可以下单,猪可以下崽,而且想吃肉了,也可以杀一只来解解馋,生活不是慢慢就变好了?”

    高启听着朱元启的话语,虽然提了一些精神,但是,却是有限。

    “明王,在下也知,开始之时,必然艰难,如今百姓可以能够糊口,其实在下就觉得已经很好了,想想前元,又有多少百姓可以做到糊口?

    只不过,看着百姓的艰难,自己却是无能为力,只能做到这里,心中有些许难受。

    如同明王所说的,开垦荒地,是一个法子,但成效太慢,一片荒地的开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等后面日子稳定了,在下定当向皇上说明。

    现在的百姓们,即便是眼前之地,都足够让他们忙碌了,再多,也做不来,等家家户户人丁更加兴旺了一些,才有时间与精力去开垦荒地。

    至于家禽,明王当知道,现在百姓自己糊口都艰难,又哪里饲养得了家禽,而且,即便是实行,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又去哪里找这么多幼苗给到百姓呢?

    不过明王所说,也确实是百姓的一条路子,等后面日子略微好一些了,可以进行推广,反正只要去做,终有一日,能够做到。

    明王,在下在北地这么些日子,最深的感触就是,大明有皇上,有明王,是百姓的幸事。

    历代历朝,又有哪一朝,真正做到这么在乎百姓的?在下在史策上并未看到,只有我大明一朝,只有皇上,只有明王,才会投入如此之大的钱粮,只为北地百姓。

    前前后后大明在北地所投入的加起来,在下曾算过,收税都要收两年,才能回补,这还只是回补,只有第三年开始,才算是真正的开始回馈大明。

    在下知道,若无明王在北平的缴获,北地的治理决然不会如此投入,也是因为皇上与明王真正为民,才舍得耗费这么多钱粮来治理北地。

    在下身为大明之臣,乃是一大幸事矣!”

    本来很是沉重的朱元启,听到最后,也是笑了,尽管高启在夸赞,但朱元启心中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不说别的,大明洪武一朝,起码是做到了真正的在乎百姓的。

    只是洪武一朝最大的问题,就是贪官污吏太过横行罢了。

    这一刻,两人都没有去想天灾对百姓的影响,实在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都没有办法,只得不提这个无奈的问题。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去,又是走了一会,总算是到了高启给百姓的安置之地了。

    对于里面,朱元启心中也是尤为好奇,迫切的想要亲身进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