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家兄朱元璋 » 第二百三十八章;大明村制

第二百三十八章;大明村制

    朱元启一行人走进安置地中,映入眼前就是两道路口,两道路口旁,都有着明显是新建房子,虽然看着都不大,有些小巧,但也别致。

    在路口,甚至都看不到一个人,哪怕是孩童,都不曾见到。

    朱元启还没有说话,高启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明王,现在百姓都在忙着翻地,如今秋收已过,都需要把地翻新,然后准备明年的耕种,小孩也都在地里帮忙。

    因为农具的发放并不完全,有用木头撬的,也有用手扒的,至于耕牛,也是很少,像这一片安置地,有五百户人,每户人最少是两人,最多是五人,耕牛只有三头,都是大家伙轮流在用。

    明王,此次北征,应该缴获不少牛吧,若是有耕牛,明王可不可以提供一些?

    农具大明现在完全是无法一下供应这么多,还有许多地方,农具都没能发放下去,在这里,起码还有犁头,如今许多东西都很差。”

    朱元启听后也是默然,耕牛确实现在很难,即便是南方,比例都比较少,能够抽出一些到北地,已经是很紧张了,这个情况他是知道的。

    至于草原缴获的牛,几乎都是奶牛,或是牦牛,用这些牛去耕地,根本无法控制,至于耕牛,也有缴获,但一般都很少。

    随后都是交由朝廷,由朝廷统一分配,可以说大明的牛,不说每一头,但是经由朝廷下放的,都是有身份记录存档的,并且,为了耕牛使用规范,朝廷还出台了耕牛法。

    这个法是不是觉得有些离谱了?但这却是事实,朝廷出台耕牛法,就是担忧有的百姓在使用过程中,虐待耕牛,或者杀牛吃肉,这些事,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

    而农具,完全是现在大明的需求量太大,其实除了朝廷,也就是铁器局,民间也是有铸造的。

    铁器局现在是洪武大炮、火绳枪等等大军所需以及朝廷所需的其他铁器,都是由铁器局打造,而铁器局已经是扩大了三次,加上民间的,依旧不够大明使用。

    而生铁的价格,也是上涨了不少,但由于朝廷的介入,一直控制得都还算好,不然,许多百姓怕是连农具都用不上。

    朱元启看向高启,随即缓缓开口。

    “这次北征,确实缴获了一些耕牛,只有四百二十七头,稍后,我会让人带两百头过来,若是还需要,你可以直接上折章,也希望你能理解,如今大明,不仅是北地需要耕牛,南方同样缺。

    南方虽然富庶,但富庶的,不过就是那几个地方,很多地方,百姓的生活依旧困难,这点你最为清楚。

    但丑话说在前面,这些耕牛,交给你之后,怎么分配我不管,但是,必须严格按照耕牛法执行,每一头都需要记录在册,随后你再上交朝廷,进行存档。

    这些步骤,一个都不能少,你应该都明白的吧。

    至于农具,我会向皇上去封信件说明这里的艰难,如今大战结束,除了云南以及四川等地,基本是不会出兵了,我会让铁器局加大对农具的铸造。

    不过,这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的,你提前要有准备,差不多明年,应该就可以了,到时候会有大量铁器农具运送过来。

    同样的,农具都要按照铁器法与农具法来执行,如何分配的你要及时记录,这些过后都是要存档的。

    现在朝廷顶着这么巨大的压力打造出来,等百姓富裕了一些,都是需要按成本价交给朝廷的。

    这些事,我知道你清楚,但我为什么要再给你说,就是以免你心生同情,而不去做,最后误了你自己。

    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才能成方圆,现在朝廷的艰难,你又不是不知,即便是这样,依旧大力在治理发展民生,而没有丝毫拖延,同样是付出巨大代价的,而且还是百姓有所起色,稳定之后才会按成本价收取,已经算是惠民了,希望你能知晓。”

    高启听后,瞬间就笑了。

    “在下先在此感谢明王,明王可放心,大是大非之上,在下还是分得清楚的,朝廷所做的一切,在下心中都记得,断然不会加大朝廷的困难。

    无论是耕牛、农具还是其他,都会按照朝廷的律法来的,说来这些律法也是为了百姓的,在下必然支持。

    明王若是有兴趣,在下可以带明王去地间走一走。”

    朱元启点点头,随即就跟着高启,一起去到田地间,走了一段路,总算是渐渐看到人了,耕地上,大片人都在忙着手中的活,小孩子也在一旁尽心尽力的帮忙。

    走近了些,朱元启看着这些孩童,这些孩童有大有小,但无一例外,他们没有去享受自己的童年,没有去玩耍,而是在帮着家里人干着自己能干活。

    所有人都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在地里站了没一会,那些百姓也是发现了他们,近一些的,纷纷向着高启打着招呼。

    略微聊了一会,百姓们就继续的去干活了,依照他们的说法,要是偷懒,这地就翻不完了,地要是没翻,就会影响明年的耕种,影响明年的秋收,没有一个人大意。

    而在远处,有几人正在往这边赶来,待近了些,朱元启才发现,这七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些残疾,有的手臂没了,有的走路都是歪着脚的,有的甚至只有一只耳朵。

    朱元启看着这一幕,无比眼熟,当初在滁州,他好像就见过这样的一幕。

    朱元启心中渐渐有了一些明悟,待这些来到朱元启身前,纷纷行礼。

    “奔雷军百户刘三五,见过明王!”

    随着一个中年领头的开口,其余人也是跟着开口,这名叫刘三五的人,右臂空荡荡的,朱元启知道,这是折了。

    尽管朱元启心中有了猜测,但真的应验,鼻头还是有些发酸。

    朱元启来到几人近前,给他们整理了一番衣物,随即才开始回应。

    “辛苦你们了,你们怎么知道我的?是在哪一战过后退下来的?可都还好?”

    领头的刘三五笑着回应朱元启的问题。

    “明王,属下之前有幸见过明王,故而认得,当初我们跟着徐帅守集宁,那一战,许多兄弟都死了,我等命大,捡回来一条命,伤好之后,就分到了这里。

    我等心中都非常感谢皇上,感谢明王,即便我等手脚不利,仍然没有放弃我们这些粗人,除了伤重抚恤,现在,我们还有俸禄呢。

    身为大明军士,为大明而战,为皇上而战,为明王而战,我们这些人,都觉得值了,当初,听说要离开大军时,我们都很舍不得,但属下知道,我们这些人留在军中,只会给大明,给皇上带来不便。

    后来,分配下来之后,我们都决定好了,一定要好好报答皇上,明王对我们这些粗人的恩情。

    现在我们都过得很好,只是可惜不能再陪着明王一起杀敌了,家中的小崽子让他入军,也不知道如今进去了没有,嘿嘿。”

    朱元启听后,心中满是自豪,每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朱元启都无比自豪当初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自古以来,皇权难下乡,如今有了这样一群忠于大明,忠于朱元璋的人在,皇权下乡,无疑容易了许多。

    朱元启听着这些话,也是笑了,随即又温声问向刘三五。

    “三五,你们在这里,每天主要都是做些什么?与我好好说说。”

    刘三五当即开始说了他们要做的活有哪些。

    “禀明王,我等每日所做之事,首先是会带着村中的适龄男丁,操练一番,若是孩童愿意,可以一同参加,主要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打猎,打猎也是需要一些本事的。

    然后安置地若是有争执,我们几人就会进行协调,若是我们协调不好,才会去到县里面,不过一般我们就能处理好了。

    然后就是每日的巡视,这安置地,我们每天都会有两个人,将所有地方都巡视一遍,若是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

    我们在被分配之前,兵部都会有人跟我们说,到了地方上要做些什么,都会讲很多次,让我们都能够记住。

    像现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平日里也会帮着百姓一起做活的,有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尽力去帮忙,现在安置地里的人,对我们都很认可。

    我们时不时的也会跟他们说一些军中的一些事迹,还有皇上与明王的事迹,说给他们听。”

    朱元启听后,心中也是一阵点头,有他们在,应是不会发生鱼肉乡里的情况,而且这些人都是直接对接兵部,属于兵部管理,地方上,也不敢太过逼迫他们。

    而他们时不时的讲解,也会加深百姓对大明的认同,而且做的事,也很是很得人心,朱元启不由得想到,这安置地,与村落是何其的像,只是没有那个名字而已。

    这一刻,朱元启突然有了想法,大明在民间,还没有村这么一个概念,那么通过安置,是不是可以将这个事,给落实下去?

    而且有这些人存在,无论是政令还是其他,都能直接对接到百姓,虽是县的下一级,但管理的人,却又不受县的控制,这样,似乎也能杜绝许多贪污,朝廷也能多一个渠道,直接了解到民间的事。

    朱元启越想,越是觉得这个事可行,大明没有村级制度,那他就把村级制度给搞出来,搭配上安置政策的实行,简直太符合当下所需。

    朱元启与刘三五等人又聊了一会,刘三五等人才下去,朱元启随即又看向高启。

    “季迪,我看地上做活的,女子不少,男丁相对较少,她们能够完成翻地、耕种与秋收吗?”

    高启这时也回过头来,不再遥望着田地上做活的百姓。

    “明王,对于这样的安置地,都会进行统一的翻地、耕种与秋收的,就是安置地所有人,这两年内都不会分彼此,总的收成会平摊到每一户。

    这样既解决了耕牛的麻烦,也能让所有人劲往一处使,其实这一处安置地,刚开始的时候,男人比现在都还要少,只是有一些汉子看中一些女子,或是有女子相中了男子。

    有的是女子找刘三五他们更改户籍,去到男方的安置地,有的是男子来到女方的安置处,这里不少,都是这些时间慢慢过来的。

    当男丁多了之后,就不会再统一进行了,这样每家每户都能独立进行耕种了,而且到时有了农具,也会方便许多。”

    朱元启听后,不由得有些惊讶,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大锅饭?这个想法,朱元启是真不知道高启是怎么想出来的,而且还知道根据每个安置地的情况不同来实行。

    就在这时,高启的声音又再次传来。

    “明王,若是眼前的难关过去,其实北地不少地方,都还是能够种植稻米的,只是需要兴修水利,以河灌田,所需要的人力,很是不小。

    等大明富庶了,在下想再试一试,虽然地势好的地方会有占据地利,但这也能缓解不少北地百姓吃食的问题。”

    朱元启听后,也是认同,北地其实也只是广泛的指代地区,若是再细分,确实有一些地方很是适合种植稻米,只是现在一切初立,无法再用庞大的人力、物力去做这些事了。

    “这事很好,到时可以着手开始实行,你记得递折章上去,记在心上。

    好了,事情了解得差不多,我们也去帮她们翻地去,想当初,这些农活,我做起来速度可是不慢的,虽然府里也有一块稻田,但也有一段时间没有做过了,正好看看有没有生疏。

    英儿、玉儿,保儿,走,我们一起去。”

    朱英三人一直在朱元启身后,这一次来,他们的心中也很是感触,感触最深的,还是朱英,蓝玉与李文忠都还好,他们知道自己是武将,这些事,他们做不了主,也就是心中感慨。

    朱元启等人来到一处还没有翻新过的地,直接就开始干起活来,然而尴尬的是,农具不够,最后朱英三人索性把身上的大刀拿了出来,开始撬。

    只不过速度太慢,有时候因为深度不够,还得重新再翻过才行,而朱元启做起农活来,简直轻车熟路,完全看不出是大明王,若是换身衣服,妥妥的百姓。

    其他人看着这么一群人都开始翻地,心中都很惊奇,不少人都过来看了看,围观了一会,想着手上的活还有很多,才逐渐离去,但是相互间都在谈论着今天这稀罕事。

    朱元启的身份,他们不知道,朱元启也没有透露,所有人都只是以为,这是朝廷的什么***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