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三年一统江山,你管朕叫傀儡昏君 » 第167章 转机

第167章 转机

    一声号令下,八万大军兵分三路前进,向着西面关塞而来。

    在龙康城前往西山关的道路上,有不少楚军设置的哨所以及伏击点。

    当初这些齐军用于对付楚军的招式,被楚军全盘效仿。

    但两者的效果截然不同。

    早在之前,齐军对于楚军的伏击,对其后勤补给造成不小的打击。

    而楚军所埋伏的地点,不少已经被齐军派遣的斥候探明,在大军出发之前,率先派遣小股部队,对这些楚军的据点进行打击。

    而且在齐军中,不少是代州军旧部,对于代州各处的地形据点十分熟悉,能够带领军中士兵绕道而行,出现在楚军伏击队的身后。

    在扫清西面的威胁后,大军已然抵达西山关不远处。

    黄文敬命令部众就地扎营休整,为了防止楚军发起夜袭,黄文敬特意安排了许多支先头百人部队,驻扎在距离西山关仅仅五里开外的据点,随时监视着楚军的动向。

    一夜的休整过后,三路大军并没有遭到意外。

    西山关之战,一触即发。

    率先发动进攻的,是陈子光亲自率领的左翼先锋部,攻击两万八千九百多将士,对眼前的西山关,发起第一波进攻。

    西山关处于图连山谷之间,关塞只有两道城门,城内驻扎着楚军八万多守军。

    陈子光部开始猛攻西门,遭到楚军的猛烈反扑。

    作为防御楚国前线要塞,西山关的稳固,难以第一时间攻入。

    先锋部队艰难地前进,但难以登上西山关要塞城楼。

    当陈子光部厮杀正酣时,由黄文敬率领的中军,以及侧翼大军,加入了对西山关的围攻。

    城内楚军的防守压力顿时增加,分兵防御东西两门。

    准备充分的齐军,此时面对坚守关塞的楚军,没有丝毫畏惧可言。

    可西山关终究是要塞重镇,齐军在猛攻一日后,仍然没能攻入城中,只好暂且撤兵。

    黄文敬已经做好打持久围城战的打算,派遣伏击部队,安排在楚国通往西山关的必经之路,以防楚国援军出现在齐军侧翼。

    到了第二日,天还没亮,齐军便再度发起猛攻。

    这场攻坚战,成了双方消耗兵力的拉锯战。

    齐军一度杀上城楼,但很快遭到楚军的反推,作为攻城一方的齐军,第二日的伤亡已经达到九千之多。

    即便伤亡不小,黄文敬依旧觉得能够在七日之内攻破西山关。

    第三日,占据果然发生了变化,在齐军将士的勇武之下,西山关城门被攻破,齐军涌入西山关,迅速占领城门,后续部队进城,与城内楚军展开剧烈的白刃战。

    两军战力同等,但在攻入城门后,齐军的士气显然更加高涨,更何况是收复旧地的战役,士兵们内心的信念更加坚定。

    黄文敬亲率中军杀入西山关,随即直接带兵冲向西门,将城西守军斩杀,打开西城门,各部齐军涌入西山关,开始对要塞内的楚军进行歼灭战。

    战场态势开始出现一边倒,楚军一败再败,完全无力招架。

    黄文敬身上多处负伤,依旧勇往直前,丝毫没有退缩可言,在其鼓舞之下,齐军控制住了整个西山关城楼,而且将楚军数万残部包围在了内部。

    这一支楚军,仿佛成了笼中困兽,随时对包围而来的齐军展开反扑。

    为了减少伤亡,黄文敬特意命令,打开一个让楚军逃跑的口子,不可将敌军逼得太紧,以免敌军狗急跳墙。

    当逃生通道出现,楚军便一股脑地往外突围。

    楚军主将霍振率领残部突围,成功从西山关逃出,一路溃退回楚国境内。

    主帅都跑了,城中剩余的楚军更别谈有什么战斗力,投降的投降,溃逃的溃逃。

    因为此战是为了收复西山关,对于溃逃的楚军,黄文敬命令不可追击,以防遭到反击。

    经过三天的舍命厮杀,伤亡将近五万人,齐军终于艰难收复西山关,重新掌握了代州之地,完全稳住了西线战场。

    当齐军的主力驻守在西山关后,整个西线战场也开始出现转机。

    此时朝堂之中,更有大臣进言,趁着这势头,一举收复曾经割让给楚国的旧地。

    但李衡如今的战略重点,始终放在淮南方向。

    而南线战事的转机,也随之来临。

    根据前线细作禀报,位于淮江南岸的赵军,有不少部队已经开始返回赵国境内。

    由于赵军派遣了不少兵力到淮江沿线,故此国内的防御力量较为空虚,几乎所有兵力都部署在西北两面,以拱卫靠近边境的京畿地带。

    但如今赵国境内发生了一场叛乱,以至于赵军不得不将前线一些部队撤回,调遣回国平叛。

    黄巢为首的农民军,在赵国江东道集结了数万部众,发动了起义。

    江东道位于齐国江州以南,是当初赵国进攻齐国的必经之路,当初两国战争,赵国夺取了齐国数座城池,并入江东道。

    当初黄巢率领部众,从江州一路南下,躲到了赵国之地,几乎被逼上绝路,只能是占山为王,落草为寇。

    如今时机已到,揭竿而起,在赵国拉拢了三万多流离失所的底层农民,发起了对赵国朝廷的起义。

    赵国的繁华与富庶,与底层百姓毫无关系。

    由于农商并重的政策,赵国的农业发展始终被商业所压制,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失去田地的农民只能进入城市,加入工商业之中。

    那些无法被大城市所吸纳的底层百姓,也只能沦为流民,食不果腹。

    没有田地没有基本收入的流民,只能加入到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之中,反抗赵国的统治。

    黄巢所带来的统治纲领,恰恰是这群底层百姓的心声。

    他们想要天下大同,共分田地,不再颠沛流离。

    义军刚宣布起事,便攻陷三座城池,在赵国江东道掀起一场起义风暴。

    位于赵国东南的丘陵山地里,也有数股起义军势力,此刻纷纷打起推翻朝廷的大旗。

    赵国陷入叛乱危机,而北方的大齐,则平稳的发展着。

    与此同时,位于幽州的船坞,又有两艘战舰下水。

    早在当初渡燕水进攻幽州府的时候,李衡便命令人加紧建造战舰,打造一支水师力量。

    如今已经过去大半年,大齐的水师力量,开始慢慢追赶南国。

    属于大齐的转机,似乎终于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