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建文盛世 » 八[家事·家宴封国]

八[家事·家宴封国]

    加恩大赦的圣旨颁布后,一时间,朝野上下咸歌太平,无不诵建文万岁之仁爱。

    不过和朱允炆预料的不差,户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郁新接旨后差点昏了过去,弄的朱允炆赶紧派太医前去把脉,别真的气出个病来,有能力还忠心的臣子得好好保着,不能出事。

    热孝过了,在京的所有亲王也该归藩了,不过走之前怎么着朱允炆也得尽一下地主之谊,招待招待这些亲族。

    洪武三十年,五月二十一,大善殿。

    今天,朱允炆在这里设下家宴招待了包括极大部分亲王,还有驸马、自己同父异母的几个弟弟,如朱允熥在内的所有亲族。

    至于为什么说极大部分亲王呢,因为朱允炆还有几个叔叔,现在只有八九岁,没有封王就藩,哦,对了,还有一个四岁的姑姑宝庆公主,这些年搁后宫里玩呢。

    “陛下驾到!”

    有小太监自暖阁廊道进入正殿,唱了一嗓子,正殿内便有乐班凑响声乐,一众亲族本就站在各自位置上,礼乐一响,纷纷下拜。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最后一个音节落了听,鼓乐声止,朱允炆整好自御道走至龙椅处,落座,开口,“今日是家宴,不叙朝礼,叔叔兄弟们,都起身吧。”

    有乐师敲了下编钟,磬声清脆入耳,众人再拜:“谢陛下。”复起。

    朝拜,不是孩子过家家,大家伙一起跪地上磕头喊万岁就行。朝拜之严谨,大家可以理解为古时候朝臣们的阅兵式。

    大家看电视剧都看过,皇帝一喊平身之后,有太监喊一句:“有本启奏,无本退班。”

    这套话,明永乐年之前用是合适的,明永乐之后这句话就不应该这时候喊。

    为什么呢?

    永乐之后,朝廷有内阁,皇帝每日上朝的头天晚上,内阁都拟好了章程,办好的事早都票拟好,上朝直接颁发,没办好的事就等皇帝上朝点名来办。

    点谁的名字谁出来解释一下这事是个什么情况,然后皇帝来判。

    哪能一上来就喊无本退班,要是皇帝带着气上朝,就打算责问某些大臣为什么这个事如此棘手,要找人麻烦,你一嗓子,大家伙都乐的闭嘴散朝回家暖被窝。

    堂堂皇帝总不能拉着大家伙,喊且慢,朕有话说吧?

    所以一定是大家伙平身后,太监喊一句:“聆圣训。”

    等将内阁没办好得事解决完了,皇帝一打眼色,这时候才是喊无本退班这句话的时候。

    大家都没事了,皇帝退朝,太监在唱:“退朝。”

    奏乐,大臣拜送皇帝,唱万岁。

    这时候不同上朝,这时候礼乐缓慢,大臣唱万岁也拖着气,一定得等皇帝离开视线之后,这最后一句万万岁才能喊完。

    总之一句话,凡是皇帝能看见大臣的时候,大臣一定是跪着的。

    以至于有一句话形容明清朝礼:“皇帝权威已达到无上之巅峰。”

    这一套套繁冗的流程就是礼法,大臣上殿,参拜君王,如果不奏乐,不响器,是谓:

    礼崩乐坏!

    朝礼繁琐却是必学,朱允炆先开口定了调子,不叙朝礼,倒是让一众亲族顿感心头一松。

    “今日这顿饭,一是自大家入京以来,朕一直没有机会正式招待过诸位,此番算朕尽地主之谊。

    二来,叔叔兄弟们俱为藩王,孝期已过,你们要就藩,朕为大家践行。

    最后,也是咱们一家人坐一起,聊聊家长,总结一下各支这些年的见闻,也让大家伙好取长补短。”

    “细想想,咱们家这么些年,今日可是第一次都来齐了。”

    朱允炆感叹一声:“叔叔们接二连三的就藩,朕便再也没有机会向叔叔们学习的机会了,今日难得,叔叔们都在,咱们一家团聚,当共饮。”

    朱允炆举杯,大家伙都跟着喝下杯中酒,这里面除了岁数最小的朱楠不喝酒外,有几个才十五六岁的亲王喝完之后还呛出了声。

    驸马梅殷笑了出来:“几位王爷年岁尚浅,不如便以茶代酒吧。”

    朱允炆摆摆手:“不会喝酒那哪成,现在不会喝就得多锻炼,几位王叔日后都得就藩的,现在不练就一副好酒量,到了封国,还不得被那些狂士欺负啊。”

    “陛下所言极是,除了楠弟尚小外,你们个个都快加冠的年纪,不会喝酒怎么行?”晋王朱棡也在一旁附和道。

    “对了,说到就藩,眼下有好几位王叔叔皇爷爷在时便已封了王,只是还没有选定封国,这几位王叔也快到就藩的年纪了,那就正好趁着今日定下来吧。”

    听到这话大殿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朱棣更是睁大了眼睛,一脸的不可置信,他有点看不懂朱允炆了,小皇帝不该削藩的吗,怎么还选起封国来了,欲擒故纵?

    而像是沈王朱模、韩王朱松、安王朱楹这几个十七八岁的亲王都眉开眼笑起来,叽叽喳喳的问朱允炆打算让自家去哪里。

    朱允炆笑了起来:“咱们都是一家人,这天下也都是咱们家的,去哪里诸位王叔自己挑,朕今儿都允了。”

    听到这话,那些还没封国的亲王都觉得朱允炆似乎很好说话的样子,朱楹更是听着有些乐得发晕,最先沉不住气的问了一句:“臣想去浙州可以吗?”

    少年思春,老是在宫里听仆人说江南多美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六岁还没找媳妇的朱楹现在就想去见识一下啥叫天堂。

    朱允炆含笑点头:“可以,那便把金华郡给你吧。”

    朱楹顿时感到一阵头晕眼花,只觉得这惊喜有些太大了,一时间竟然都忘了谢恩。

    还是晋王朱棡咳了一声,朱楹才反应过来,赶忙磕头谢恩,沈王朱模见朱楹一下子得了一个如此富庶的封地也开口道:“陛下,臣,臣也想去浙州!”

    “浙州不好再封了,不过越州却是可以,沈王叔去松江郡可好?”

    “臣叩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些封地在边远地区的亲王是看得眼红欲裂,年轻的辽王朱植眼珠子一转,他也张了嘴。

    “皇上,臣想换个封地,您看成吗?”

    朱植毕竟年轻啊,今年才不到二十,十五六岁就被朱元璋赶到鸟不拉屎的辽东,日子那个苦啊。

    是,手里攥着几万部队,辽东地头上他跟皇帝都没什么区别,但那管什么用啊,他总不能天天指着杀人为乐吧,他又不想造反当真皇帝,他就想当一辈子的太平藩王,他也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而不是整日天不亮就被各种军报吵醒,然后跑到四面漏风的军营里冻得跟死狗一样。

    朱允炆假装一冷脸,“辽王叔镇守辽东,那是爷爷钦定,怎能说改就改。”

    谁知道朱植竟然装起病来,说着还哭了起来:“陛下,臣苦啊,臣在辽东水土不服,久受风寒之苦,以致年纪轻轻就长感腿脚隐痛难忍啊。”

    在京师呆了三个多月,朱植不知道看到了多少花容月貌,要不是热孝拦着,朱植早就化身为狼强抢民女了,他也是个没出息,每天逛个庙会就乐不思蜀,要是真让他逛一回教坊司,估计这个货能死在里头。

    总之朱植是打定了注意,辽东那破地,他是说什么都不回去了,人烟稀少,地贫民敝,那儿的姑娘,一个个长得比李逵还壮,家里媳妇劝了朱植好几回纳妾,朱植都狠不下决心虐待自己。

    听到朱植连这种蹩脚的理由的拿了出来,朱允炆便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既然如此,辽王叔便先留在京师,朕安排太医为王叔诊治,封地之事,等将来你我二人在定吧。”

    朱植开心的连饮三大杯,一点不像身子骨有病的样子。

    受封羌氐州的岷王朱楩一看朱植有戏,他也想跟着换,结果一开口就被朱允炆驳了回去,“胡闹!辽王叔镇守边疆多年,是有功的,朕先说好,想换封地的,不是不可以,且先去九边守个几年才行。”

    守过九边的,就能换?

    几个年轻点的马上动起了心思,晋王朱棡只是微微皱了下眉头,又继续喝酒去了,只有朱棣、朱权、朱桂、朱楧四个人心里一颤,互相对视一眼,似乎都看出了对方心里的波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默不作声。

    至于袭了爵位,同朱允炆同辈的秦王朱尚炳对此无动于衷,此时正忙着吃东西呢。

    这孩子根本不操心这些,他自打袭了爵位之后,心里就剩一个念想,啥都听皇帝的。

    他又不是朱樉,朱樉不听话那是有底气,军中威望高嘛,秦王卫能听朱樉的话,那是有一份生死中的交情在,朱樉一死,那些兵宁愿听南京的正统,也不可能跟他一个孩子瞎闹,所以他此番进京,那是一身轻松。

    甚至都做好了一来就不回封国的准备,新皇帝看他那么听话,总不至于弄死他吧?

    “对了,韩王叔想去哪啊?”朱允炆看向韩王朱松问道。

    “回陛下,当年太祖皇帝封臣为韩王,故臣想在古韩地择一郡即可。”朱松正色道。

    朱允炆:“好!既然是古韩地的话,那就把宜阳郡封给韩王叔吧。”

    “臣,叩谢陛下!”

    “咱们一家人无需多礼,现在先吃饭,你们看,二十六叔和秦王都快吃饱了呢!”

    说着,朱允炆指了指在一旁大口吃喝的朱楠和朱尚炳,两人听到朱允炆提到他们也是有些尴尬,停下来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众人见状俱是大笑,然后推杯换盏,好一服温馨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