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建文盛世 » 十六[烂透了的应天府]

十六[烂透了的应天府]

    江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嬉戏。

    一艘高四层,长二十三丈,宽十一丈的宝船破水前行,这是龙江宝船厂去年刚建好的宝船,这次出航是送杨靖并上三司相关人员前往绍兴。

    从宋代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就已经领先世界,南宋年间就能制造万石以上的海船。

    现在只要大明愿意,只要有钱,完全可以建造出横行于海上的巨无霸。龙江宝船厂的图纸中,最大的福船高达八层,长四十多丈,宽二十丈。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在朱允炆的提议下,设海军都督府统领海事水师,工部这才找出了这些吃灰已久的海船图纸,龙江宝船厂以及沿海船厂又开始运作,制造海船。

    当时除了海船图纸外,朱允炆更在意的是工部所呈编纂于洪武二十二年的,大明混一图。

    此图极大,几乎十五尺长,十七尺宽,铺开之后几乎铺满了朱允炆太孙府的大殿。

    这是一份,明朝的世界地图。

    以大明为中心,,东起东瀛,西达欧洲,南至爪哇,北至蒙古。山川河流,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等等有标注的地方,光是有明确标注的地方就有一千多处。

    而且在地图下方,居然是欧洲和非洲,主要的山脉和海港,也都在地图上一一标注。

    更让朱允炆惊讶的是,大明混一图上,竟然还有通往从中国各深港出发,通往世界各地的海路。其中对于周边亚洲各国的海路标注,更是清晰无比。除此之外,在地图旁白处,根据上面的标注,还能找到季风,航线,乃至当地风土人情的阐述。

    这不只是一张图,而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宝藏。

    朱允炆当即让人将混一图拓印下来,原本好好珍藏,他根据拓印本以及脑海里的记忆重新整理了一份“世界地图”,这份地图现在还挂在朱允炆的太孙府书房内。

    “杨大人,我们已经快到杭州府了,是否停下给布政使司打个招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习对着杨靖问道。

    “李御史,这次我们出来中枢并没有给地方行文,没必要去惹麻烦,而且我们必须兵贵神速,免得多生事端,更何况布政使司那边有人去。”杨靖摇了摇头。

    “杨大人,那我们到了绍兴直接抓人?”大理寺左少卿徐震开口道。

    “没错,陛下有旨,既然已经确定是冤案了,那就不需要走程序,那样太麻烦,直接抓人审人!”

    “可是,这不合制度,会开个坏头的!”

    “徐少卿,你这话也没错,只是你别忘了,叩阙案不仅仅是刑事,它还牵扯上了吏治,剩下的不需要我再多说了吧?”杨靖淡淡的看了眼郑居贞。

    “下官明白了。”

    ……

    奉天殿。

    昨日朱允炆让新任锦衣卫指挥使去查是不是还有类似杨家这种进京告御状却还被当地官吏派人追捕的事。

    锦衣卫的效率还是很快的,仅仅一夜,纪纲就把供述之词压满了朱允炆的御案。桩桩件件,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奉天殿中,肃立的臣子们寂静无声,几乎针落可闻。臣子们低着头,没人敢在这时开口。耳中满是皇帝翻阅文书时发出的沙沙声,还有皇帝咬牙的咯咯响。

    “哼哼,朕就说,杨家的冤案绝不是个案,瞧瞧!”

    朱允炆坐在御案之后,看着殿中的群臣们,扬着手里的人犯供词,连连冷笑:“从洪武十一年开始,鲁州,豫州,越州,蜀州等地数次有人进京告御状!洪武十二年豫州大水,曾一次来了三十多个百姓!”

    “而后粤州,桂州都有百姓进来告过!连中都凤阳都有百姓来过,可是除了洪武十九年的那次,其余的朕和皇爷爷一件都不知道!”

    哗啦一声,那些供词如雪片一样扬到空中,纷纷落下。

    朱允炆冷冷的看着百官:“大明的官,是真的会做官呀!不愧都是学问堆里爬出来的人精子,个个都鬼精鬼精!你们把朕和皇爷爷骗得滴溜转。”

    “陛下息怒!”群臣跪地,请罪。

    说着,朱允炆又拿起一份供词,念了起来:“这是应天府按察司御史张福生的供词,朕给你们念念。初,军丁差役于城门,城内各处盘查,查获告状百姓,先关于京师监牢。”

    “地方官府若闻有治下百姓进京告状,必重金酬谢,上下打点,带走告状之人!”

    张福生洪武二十年担任常州郡宜兴县县丞的时候便犯了死罪,但朱元璋免了张福生的死罪,因为张福生是国子生,朱元璋说过进士和国子生凡所犯虽死罪,三宥之。

    朱允炆恶狠狠的说道:“传旨,张福生枉负皇恩,按祖制,剥皮充草,以儆效尤。其余人等收监,锦衣卫去给朕审,把地方的害虫给朕全都审出来。”

    听到这话群臣的头又往下埋了埋,生怕引起朱允炆的注意,心里更是发苦,这是怎么了,皇帝怎么变了这么多,以前那个温文儒雅的皇储太孙,前些日子那个垂拱天下治的圣天子去哪了?

    “真是的生财有道啊!即便是朕都没你们会开源!”朱允炆怒极反笑:“查到了告状的百姓不报告,居然通知地方官府,来拿钱领人!应天府这一堆六七品的属官,真的是屈才了!他们不应该管理京师,应该去户部当官!”

    然后,朱允炆再次拿起了供词:“后,告状者渐多。凡地方官发现有治下百姓离开本土,有进京之嫌,便快马入京,告知离境百姓姓名,身份户籍存档等物,方便应天府抓捕。”

    “皆是,应天按察使言,陛下诏命天下,百姓可以进京告状。我等身为京官,可与同僚为善,但不能为其爪牙!”

    “应天府可查,但不可出面追捕。如此,各地于京师会馆,常年驻有人手,递解告状百姓回乡!”

    “每年各处会馆,孝敬银钱于应天府,府尹,中丞,另巡阅,兵马,巡检,按察各司,多则数千,少则一千之数。”

    “如洪武二十三年,杭州布厂大火,烧死工人二十三名。杭州府富商,酬谢各司之银,高达十万两!”

    “好,好得很啊!十万两,你们说说,十万两够夷你们几族了?

    官,古已有之。古语曰,尧舜官天下。尧舜是天下万民的官长,不是天下万民之主人。官,非主也!

    这个官的意思不单是管理,还有看管,眷顾之意。官一字,一个宝字盖,加一个字。

    官字的边加人字旁,为倌。寓意是只要官员只要还是个人,就不能忘了自己出身百姓,你们又有几人做到?

    官字头上加一把草,为草菅人命之菅,这几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吃着大明俸禄,享受百姓供养的人,不但忘了自己出身百姓,还把他们的官字上,都加了草,全都变成了草菅人命,不是人的官。”

    “真是该死!应天府尹何在?”朱允炆喝道。

    “臣,臣在。”应天府尹郑居贞跪行向前,面如死灰。

    “你当年曾和李习一起被皇爷爷派去豫州当参政,皇爷爷还跟朕夸过你。哼,你是真的当的好官啊,应天府从上到下都烂透了,这钱你拿着你心不痛吗?”

    “臣,臣知罪,求陛下给臣留个全尸。”

    “哼,现在知罪了?来人啊,给朕剥了他的官服,去了纱冠,和犯事人等打入天牢,等候发落。”

    然后几个锦衣卫把不断磕头的郑居贞给拖了出去。

    朱允炆挥了挥手,叹了口气:“都退下吧,朕累了,纪纲留下!”

    瞬间,大殿里就只剩下了朱允炆和跪在地上的纪纲。

    “你知道该怎么办吧?”朱允炆盯着纪纲看了一会。

    “陛下放心,臣一定会让陛下满意的!”纪纲以头抢地。

    “天下宵小无所遁形才能让朕满意,天下之事皆在朕耳,才能让朕满意!”朱允炆又道。

    “臣明白!”

    “还有,管好各地的锦衣卫,蒋瓛在京城是瞎子,那些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都该换了。”朱允炆继续道:“该杀的杀,不会叫的狗,养着干什么?”

    “还有,给朕好好审,一个都不要放过!”

    “臣遵旨!臣这就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