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太史慈之从黄巾围城开始 » 第五章:名声初显动青州

第五章:名声初显动青州

    騕褭黄金络,春风北渡河。

    将军露峥嵘,壮士发燕歌。

    六月初八,黄县围城的黄巾终于散开,原因是刺史黄琬发动青州各地士族豪强,扩大军队,组织义军。渠帅张饶领军汇合天公将军,渠帅管亥在青州各地豪强打击下,部队溃散,其余黄巾四散逃逸,短时间难以形成气候。

    在这两个月期间,太史慈和孔融关系愈发亲密,三天两头相聚对饮。

    “子义,好一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啊!”孔融没想到太史慈竟还有如此文采。

    “哈哈,孔大哥过奖了,我也是在你这几个月的熏陶下,慢慢提升的呀!”太史慈挥挥手,脸上没有一丝惭愧,毕竟拿来主义太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旁边侍茶的武晓莲掩袖乐个不停。

    “逝者如斯夫,先祖诚不欺我啊!子义,黄巾已经势破,我想我也差不多该回北海国了。”孔融觉得在黄县2月真是不虚此行,结交到了太史子义这样文武双全的俊杰。

    “这么着急吗?”

    “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明日就返。”

    “孔大哥,这一路也不甚太平,我护送你可好?”

    “多谢子义,不过你的前途要紧,你应拿着我的书信,去临淄找黄琬刺史。”

    “这,若不护送,我心难安啊!孔大哥,就这么定了,明日卯时三刻,我在西门等候。”

    “既如此,那好,等我到北海国,你再去齐郡临淄。”孔融见太史慈坚决,只好答应。

    两人再聊了一会,孔融就回舍站了。

    “子义哥哥,你又要走了……”望着孔融离去,武晓莲跺跺脚,不开心的说。

    “莲妹,别恼,明日我先和兄长护送孔大哥,等我们在临淄安顿好了,就那接我母亲和你,这样可好。”

    “哼,这还差不多。”一听要来接自己,武晓莲立马开心起来,哼着清调找太史夫人去了。

    “子义,你看我小妹,一门心思全在你身上了,对于大哥,看都不看一眼。”叹了一口气,武安国看了一眼太史慈,没好气的去练锤子了。

    “这……”留下太史慈满脸无奈。

    第二日清晨,太史慈、武安国护送孔融一行往北海国赶去。好在黄巾已经消散,虽有个别小毛贼,但难逃武安国的锤子之下。

    连走三日,一行人到达北海国治所剧县。休息一晚后,太史慈二人向孔融告辞。

    “孔大哥,慈和兄长这就拜别,您留步。”

    “那就祝子义和武兄,大鹏展翅、前程似锦。”

    太史慈二人告别后,快马向临淄赶去。

    临淄,刺史府衙。

    “这位仁兄,劳烦禀报刺史,有使携北海孔融信,欲拜见刺史。”快马奔波两日,太史慈二人到达临淄,稍事休息一晚后,前往刺史府进行拜见。门吏一听是青州大儒的信使,还礼节周到,也就不刁难了。

    “二位稍待,我自去禀报。”

    “禀大人,门外有称孔融信使到。”

    刺史府后院书房,刺史黄琬正拿着渤海郡太守袁华的求援信一筹莫展,信中袁华说浮阳已被黄巾团团围住,即将陷落,请青州火速救援。

    黄巾军也是没放过幽州,黄巾渠帅张饶领军自青州西移破冀州,然后分2路,自己率一路15万人,往西欲汇合天公将军张角,一路由小渠帅徐和率军5万北上,攻打渤海郡、河间郡,意图汇合幽州渠帅程志远部。

    幽州程志远在中平元年5月起兵10万,裹挟百姓,号称20万,向幽州涿郡、燕国等地进犯,一路烧杀,却被幽州破虏校尉、北军中侯邹靖率刘备等义军共3万挡在范阳郡良乡大石河一带。

    “哦,可是文举信中所言能敌百将的太史慈?”放下书信,黄琬询问。

    “好像是的,那人自称什么太史。”

    “好,请二人客厅等候,吾就去。”若文举所言不差,此人文治武功定然不弱,我待考验一番。“另,再去请治中、别驾等人大厅稍后。”

    “喏!”

    稍许,黄琬端坐主位,治中杨志、别驾刘英、御史都督潘敏分列左右,等着太史慈进入。

    “太史慈、武安国,拜见刺史,拜见各位大人。”

    眼瞅着一堆人望着自己,自诩脸皮厚的太史慈也不由一阵心慌。

    看这个阵仗,比公务员面试还紧张啊!

    “不必多礼,坐!”黄琬见太史慈虽然年轻,但礼仪周到风度翩翩,不由的开始充满期待。

    “谢刺史大人!”太史慈二人连忙坐到末位。

    “刚听刺史所言,你太史子义有大才,不知从何说起呀?”治中杨志,弘农杨家人,家学渊源,听黄琬说是孔融举荐,不由好奇。

    “小子不敢,在杨大人面前,我就是班门弄斧之辈。”

    哈哈,黄琬见太史慈问答自如,便接过话来。

    “既然你是文举所荐,那我来考校一番,你可敢一试?”

    “请刺史出题。”

    “好,既如此,我青州东临大海,气势磅礴,不知可否以海为要义赋诗一首?”

    黄琬见太史慈泰定自若,想到大海的气势磅礴,故此一试。

    “嗯”

    “刺史出题精妙,合乎道理。”杨志、刘英、潘敏等人觉得甚妙。

    “自是可以,请刺史大人容我思虑一番。”太史慈拱手,请黄琬给一点时间。

    大海,难道来一首“大海啊大海,你是我的故乡”?嘿,这不得给笑死啊!

    不行,再想想哪一首合适。自古写海的,莫过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但这个是写想家的,在这里不合适。要不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嘿嘿,这个是讲男女嘿咻的,更加不合适。算了,就它吧,曹人妻,不好意思了。

    “大人,我已想好。”怕被人当成妖人,太史慈故意拖延下时间,曹植曾七步成诗,那我太史子义就一盏茶成诗吧。

    “哦,如此之快!快讲!”黄琬等人本以为要半个时辰以上,正在闲聊,太史慈的话正好像喝水递个杯子,吃饭送双筷子。

    “诸位大人,小子家住东莱,曾于郡东之极,瞭望大海。今见刺史之言,不由得想起当日之感。”嘿嘿,太史慈看氛围差不多了,随即说到。

    “诗名:观沧海!”

    “嗯,名不错!”杨志、刘英等人均是饱读诗书之人,听名就觉澎湃之气扑面而来。但随着太史慈不断大声高歌,不由得站立喝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听罢,满堂寂静,短短五十六个字,犹如魔力般侵蚀掉人的感官。

    “好!好一个星光灿烂!”回味良久,黄琬回过神来!大吼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