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太史慈之从黄巾围城开始 » 第四十七章:大势已成仁名传

第四十七章:大势已成仁名传

    地有招贤处,人传乐善名。

    鹜池临九达,龙岫对层城。

    桂月先秋冷,蘋风向晚清。

    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太守新政,免除口税!”哐哐、哐哐,南郑及各大县城衙役都在敲锣。

    “什么!刘太守竟然免去口税!”南郑及各大县城街头,顿时轰动,所有的百姓争先恐后赶到各告场围观,想一睹究竟。

    南郑东门,一群百姓围着告示,听着衙役高声宣布太守府刚刚制定的新政。

    “喂,兄弟,告示上面说啥?太守真的免去口税吗?”老丈是南郑东门外肖头村,听闻城中有消息说免除口税,急匆匆赶来,但因为人太多,根本进不去,刚好碰见眼前这儒雅青年。

    “老丈,确实如此!”一个身穿青色长衫青年男子细声回答老丈,态度温和,让人如沐春风。

    “啊,后生你可不能骗我啊!”老丈大喜,“咱们太守府君真的是仁义啊,不仅帮我家从贾贼手中夺回田地,还要免除我们口税啊!真的是苍天庇佑啊,我赶紧回去给他立长生牌。”

    “哈哈,老丈莫急,府君还有其他举措,你要不要听?”青年男子拉住就想回村告知大家好消息的老丈。

    “哦,还有?请后生再说一说,我不识字,就算挤进去也看不懂。”老丈听闻,还有举措,顿时好奇。

    “呵呵,我慢慢说给你听,太守第一政其实不是减口税……”青年正待说,就被老丈打断。

    “后生,你可别蒙我,我都听见大家说解除口税了。”老丈一听不是减除口税,顿时大急。

    “哎、哎,老丈,听我说完啊,”青年赶紧安抚道,老丈这等表现让青年男子认识到天下百姓真的苦于苛捐杂税久矣。

    “是这样,太守共发布三策,第一是合并赋税,也叫一条鞭法,将大家之前的田税、口税、算赋、劳役等合并折算钱财一起征收,全年只由税兵征收一次,而且劳役可以使钱替代,官府也不再征发徭役,就算要征发也要出钱雇人,老丈明白吗?”青年解释道。

    “噢,明白,就算官府不再搞乱七八糟的各种税赋和徭役了,明白。”老者听明白,“可是,还是没有减除口税啊?”

    “呵呵,这就是太守府的第二策了,就是摊丁入亩之策了,意思就是说太守府将口税和算赋全部计算到田地之上,不再收人头税,以后是谁家地多就要多交税,少地无地的就少交甚至不交,除此之外,百姓就没有其他税赋了。最关键的是太守将田税定为十分之一,你明白吗?”青年说。

    “噢噢,我知道了,以后我老汉只要交自家田地十分之一的税给官府,其他啥都不用了?呜呜……”老丈大喜,十分之一啊!天啊,天大的仁政啊!老丈不由得喜极而泣。要知道,在这之前,自家各种赋税要上交收成的一半以上啊。

    “刘府君确实仁义之辈!此法一下,汉中百姓定然奔走相告,拥护府君治理。”青年看到眼前喜极而泣的老汉,不由得感叹刘备的做法高明,只此一策尽收汉中民心。

    “后生,那还有第三策呢?”平复心情之后,老丈问起。

    “第三策,简单来说就鼓励通商,这个与老丈您关系不大,太守将汉中各地关税统一只收一次,将各市仿商铺和工坊的统一为营税,官府收十分之二,其他乱七八糟的摊派统统取消,然后对于一些个人售卖者,只收取摊位费或者租费,根据情况一般是十分之一。”青年再次解释道。

    “噢噢,明白了!就是说,我下次要是带自己种的一些东西进城来卖,就只收十分之一,对吧?”老丈若有所思,自家房前两个大梨树,每年都结出好多果实,以前每次进城卖都被盘剥大半收入。

    “哈哈,是的,还有就是以后入城不在收入城费,只要凭官府发的籍木就能免费进入!”青年再次说了一条信息。

    “哈哈!太守仁义,诸位可敢随我前去太守府谢恩!”就在老丈准备感谢青年时候,旁边一个年轻人大声号召众人前往感谢刘备。

    “是极!同去!同去!”老丈见状立刻拉着青年一起。

    “喂,你们干啥?”路上行人看到大群百姓奔走,好奇问道。

    “刘太守仁义,我等前去太守府感恩!”正在赶来的百姓高声道。

    一传十、十传百,短短一个时辰,整个南郑城都被惊动。

    “报!府衙前面几集上万百姓,求见府君!”

    正在和太史慈、牵招、孙乾等人商议民策实施的刘备,听到门卫亲兵的报告,一下就愣住了,太史慈也懵逼的很,不由问道:“多少?”

    “数不清,反正人山人海!”门口亲卫摸着头说。

    “百姓所谓何事,你可问出缘由?”刘备问道。

    “额,据领头的两个人说,是为了感谢府君新政大恩!”亲兵想了想说。

    “噢,大哥,从公布政令到现在,还不足半日,应该是百姓自发的。”太史慈忽然起身,想向刘备一拜,“恭喜大哥尽收汉中民心,益州指日可待!”

    “恭喜主公!”孙乾、简雍、牵招也起身恭贺。

    “哈哈!多亏诸位完善此策!四弟你真乃当世大才!”刘备大喜,“诸位与我共会百姓可好?”

    “固所愿尔!”众人跟随来到太守府门口,伫立在台阶上。

    “快看!刘府君出来了!”

    “刘府君果然一副仁义之相啊!”

    百姓眼尖,一下就认出站在前面的刘备。

    “诸位大汉子民……”刘备正待出声,就见门口一个青年拉着另一个青年大声拜倒:“益州秦宓喜闻府君仁政,本想个人前来拜谢,没想到百姓热情高涨,惊扰府君,宓有罪!”

    后方的百姓见领头的青年拜倒在地,以为开始拜谢,所以一个个拜倒,不约而同说:“感谢府君大恩!”

    见到如此之多百姓拜谢自己,刘备心中充满了感动,大汉子民缺的就是活下去的机会啊,气候宜人的汉中都是如此,那大汉各州情况岂不是跟差。来不及多想,刘备也赶紧向百姓下跪,道:“真是折煞我也,此乃备本分,万万当不起诸位抬爱!”

    一秒、两秒……几分钟过去,众多百姓见刘备不肯起,自己也不肯起,搞得全场都有点尴尬。

    “大哥,可以了!”站着后面的太史慈感到无语,自家大哥可能沉浸不可自拔,连忙踢了几下。刘备醒悟,要是自己不起身,百姓是不会起来的。

    “备感谢大家厚爱!大家心意备已经知晓,诸位散了吧!民策当会全力铺开,惠及全郡每一个百姓。”

    秦宓听到刘备叫百姓散开,也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随即向身后百姓大声说“府君大人说感谢大家厚爱,新政将会马上开始,为了不干扰府君仁政推进,大家还是散了吧!”

    于是百姓开始散开,当最后百姓散去之时,刘备等人感觉自己的腰都快直不起来。等到最后,就剩下两个青年未走。

    “呵呵,多谢先生,你的无意之举,竟引得全城百姓,备惭愧啊!”刘备最后将注意力放在两个青年人身上,“不知二位然后称谓?”

    “在下广汉郡秦宓,见过府君!”

    “在下南阳郡董和,见过府君!”

    “哈哈,见过二位,不知可否入府一叙?”刘备邀请道,能够成为百姓的临时首领,这两人不简单啊。

    “哈哈,大哥,两位大才,当正门迎接!”太史慈也没想到,新政公布之日,就钓来了蜀汉的两个大臣,一个学而善辩,一个能而干事,正好补充太守府职位空缺啊,真乃及时雨。

    “开正门,两位随我大厅一叙!”刘备听太史慈一说,就明白这两位定有大才,太史慈的眼光自己还是非常相信的,于是果断左手拉秦宓、右手拉董和,大笑从正门走进大厅。

    “这……”秦宓和董和顿时感动,这刘府君果然礼贤下士!不愧仁义之名啊!

    众人再次回到大厅,各种案牍都还没来及收拾。刘备坐下后,赶紧问道:

    “二位,怎会来我汉中啊?”

    “禀府君,宓来汉中游学,苦思解救百姓困苦,今日见府君民策,顿时茅塞顿开,一番欣喜之下就大喊来拜谢府君,没想到南郑百姓如此热情高涨,纷纷跟我而来,此番惊扰之处,还望府君海涵!不过,今日全城百姓拜谢府君仁政大恩,都是府君民心所向啊,今后当为一大奇闻!”秦宓说道。

    “呵呵,此策出于我四弟太史子义手,我闻之大喜,就奏请州牧和天子,待其首肯后才颁布实施,我就是想让百姓活的好一些,负担小一些。”刘备说,“董和先生,你为何来此?”

    “禀府君,这纯粹是巧合,自黄巾以来,南阳已乱,我就随家父西迁益州,昨日刚好自汉水而上南郑,今早出门,刚好看见太守新策,顿时如雷贯耳,府君之策,当解我大汉子民数百年来困境,刚好碰到子敕,就一同前来。”董和说,“刚才又听府君所言,和认为今后能救我大汉者,非府君不可!”

    董和跟秦宓对视一眼,感觉刘备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明主,有刘备在,天下百姓有救!于是果断拜倒在地,“府君仁义,宓、和愿效犬马之劳!”

    “哈哈!两位请起,我得子敕、幼宰,当如虎添翼!今日大喜,来,稍后我们不醉不归。”

    “多谢主公!”秦宓、董和说。

    “不瞒二位,备如今初定汉中,一切还未迈入正轨,也不知如何安排,不知二位有何想法?”刘备为难道。

    “大哥,我素闻秦子敕才学出众,太守府正缺五官掾、文学掾和文学祭酒,董幼宰善治,太守府正缺户曹掾、和诸多县令。”太史慈提示道。

    “宓愿听主公安排!”秦宓觉得五官掾和文学祭酒都挺适合自己。

    “和愿意任一县之长,磨砺自己一番。”董和想了想说。

    “可是,我正想让幼宰你帮推进新策啊……”刘备是想安排董和担任户曹掾,帮助自己和太史慈推进新政。

    “禀太守,和从未担任官职,怕一时难以胜任,耽误主公大事啊!”董和为难道,虽然自己自信能做好,但自己真的缺乏治理一方的实践能力啊。

    “这……”刘备沉思一会,就听到董和说。

    “主公,关于推进新政之人,我有一人选,应当可行!”董和想了一下说。

    “哦,何人,竟然让幼宰如此推崇?”刘备好奇道。

    “荆州零陵刘巴,字子初,少有英名,才智绝人,擅民生,是我荆州为数不多好友!若主公以推行民策征辟之,再辅之我书信,其定然前来!”董和肯定道。

    “哦,果真如此?大善!四弟,此事交由你了!”刘备听后大喜,赶紧让太史慈趁机下手。

    “是,大哥,我真是劳碌命啊!”太史慈翻了一个白眼。

    “既然如此,那子敕你就任文学掾吧,我日后将推行文策,需要你大力支持,幼宰你就先任成固县令,历练一番后,回来帮我。”刘备想了想说。

    “多谢主公!吾等必将效犬马之劳!”秦宓和董和拜谢。

    “哈哈!大喜,开宴!走,去后堂!”刘备拉着董和二人,向后堂走去。

    “唉,我这大哥,恐怕今晚又是整晚谈心啊!真不知我家嫂嫂如何想啊!”

    太史慈看见刘备的样子,顿感无奈,每次都这样!牵招、孙乾等人相视一笑,觉得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