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西游之灵台方寸 » 第四章众妙之门

第四章众妙之门

    姬诩命人,在洛邑之外,建造百家学宫。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乃是周朝王都所在,后世称之为洛阳。

    此百家学宫,中心建一高台,三丈六尺五寸高,围圆二丈四尺。

    此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之数,围圆,按二十四气节气之数。

    此台分三层,为天地人之数,台上篆刻圣王先贤,既可供香火祭拜,又可镇压冥冥气数。

    姬诩也准备将此次学宫诸子群贤之言,刻于其上,使之流传下去,不枉此盛事。

    以此台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方,三丈六尺五寸处各立一个二丈四尺之圆柱。

    再无遮挡,无顶亦无墙。

    姬诩谓之,道无边无涯,众贤皆可畅言。

    亦为,上下四方,古往今来,天地宇宙,道之所在,百无禁忌。

    学宫,内按天干地支之数,配以九宫八卦之法,合以河洛之道,划以建造坐台。

    此学宫确乃姬诩一身所学之演变。

    二十四节气,乃是姬诩总结先人所创历法加上自己感悟,较后世所提前提出的,如此明确四季,划分阴阳。

    以观摩日月星辰运行规则,天气生灵变化之象,感悟自然而来的二十四节气。

    远比从殷商时所流传的,以四方之风,来感知四季要好的多。

    此乃天人合一也。

    正合,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理。

    再论。

    天干地支,九宫八卦,河洛之道,

    上应星宿,下应山川,配以阴阳。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

    姬诩将之合以己道。

    所谓,布天地人三才,使道以一贯之。

    故此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正合,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中不乏,姬诩对其它学派,如荀子制天之言的认知。

    单论二十四节气之法。

    姬诩立足人道,而观天道。

    以人行天,可谓仙。

    万民感之,可称圣。

    对民众而言。

    改善历法,划分节气,还有做出曲辕犁,水车,改良出更好的黍、稷、稻、麦、菽、麻品种之举的姬诩就是圣人。

    于人道。

    此为救世之功。

    当为大功德也。

    诸国无不敬之,世人无不感之。

    这也是姬诩敢于此时,立百家学宫的底气。

    此宫既成,姬诩请老子观之,却也不由赞叹。

    正所谓,有诗赞曰此宫。

    伏羲观之出河洛,神农见之书连山。

    轩辕闻之合归藏,风后悟之握奇经。

    禹皇游之划九州,文王载之分八卦。

    盖因乾坤造化现,如今姬诩全道行。

    老子问曰此宫之名。

    姬诩道,“实,无名也,此宫为无名,小子当请李师起之。”

    老子笑称,“你既称我为师,执师礼,我应为此宫盖名。

    所谓,无名者,天地之母也,实乃蕴养大道之所。

    我之一道全在,道德,二字为本。

    你以得道行(háng),今有此次盛举,亦有德行(xíng)。

    以此,道德已全。

    我今为你,取此宫名为。

    紫霄宫。”

    紫霄宫!

    姬诩心中闪过惊芒,拜谢于老子。

    所谓。

    大道三千入紫霄,如今方为道德尊。

    不久,诸子群贤毕至,于学宫互相论道。

    姬诩观之,其中一学派颇有农家之风。

    这个本应由后来的许子,既许行,发扬的学派,于此时却已有苗头。

    或许其中也有姬诩改善民生之因。

    后世农家,奉神农为祖师。

    以后农家发展壮大,姬诩或许也会被农家奉为先贤。

    至于会不会因此有农家之人因二十四节气有感,而创出一部名为地泽二十四之法,也未曾可知。

    想到农家,姬诩不由思绪翻涌。

    周朝之祖,周始祖,后稷,也称稷王,农神。本就是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受农家尊崇。

    后世更是万民敬重,历代王朝祭奠,代表着江山社稷。

    后稷乃轩辕后裔,帝喾之子,帝尧的兄弟。曾辅佐尧、舜、禹三位圣王。

    他的另一个兄弟契,则是商朝的先祖。

    帝喾,帝尧,契,后稷对历法农时节气均有创举。

    帝尧还是围棋的发明者,姬诩曾有改良围棋之举,用棋以之感道。

    帝喾,姬姓,名俊。

    或曰帝俊,也未尝不可。

    姬诩思绪翻回。

    姬诩建此宫时,己道早以入此间,方寸之间。

    虽暂未开口讲道,道意却已弥漫,沛然于天地之间。

    群贤方进此宫,已有所感。

    此间,姬诩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相当于,己道无时无刻,都在与诸子群贤相论。

    常人进此宫,虽无深感,却仍能感知其中浩大的精神意志。

    正所谓。

    一点道意千川渺,两袖白云万仞遥。

    论道开始后,姬诩感知到,天地仿若活过来了一样。

    场中,所造高台,仿若圣王先贤降身于此。

    天上,仿若诸天仙圣,视之。

    地上,仿若万灵众神,听之。

    天视地听也。

    于群贤而言,姬诩的道是备受瞩目的,因其于外贤名高远,于此,自有此间紫霄宫道意为证。

    于姬诩而言,单论,道。

    老子与孔子是最受他重视的。

    老子之道,如天地本根,仿若天成造化,地助设华。天讲其经,地语其义。

    正如,天造地设,天经地义。

    姬诩听之,就如天上白云,地上溪泉,路边野花,园中青草,彰显道之微妙。

    又如,龙游大海,凤翔九天,神圣奔走于世间,彰显道之广大。

    正是一派,万物创生,天地繁衍,造化生生不息之象。

    仿若包涵蕴养世间一切。

    正合道之自然。

    又如同一切皆无,仿若天地相合重归混沌。

    天地两相合,将姬诩包裹其中,犹如鸡子。

    上下四方,古往今来,皆无。

    无思无想,无形无相。

    正合道之无为,道之清净。

    道之所有,自然清净焉。

    正在此时,却有一物,不知其时,悄然而生。

    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浑然天成也。

    姬诩却有所感,强名曰道。

    此道为大道。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忽然,姬诩在大道点化之下,化为神人。

    感之按心中所想行事。

    故,姬诩明之。

    此时,我既可曰。

    盘古。

    由此,正如。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因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后盘古化生世间万物,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如此天地成也。

    大道降于其中,轮转五太五德,五劫五运。

    天地既成,万灵生焉。

    大道贯穿于天地万物,宇宙时空。

    于天地而言,无始亦无终。

    于生灵而言,有始亦有终。

    对天地万物生灵有大德。

    故曰。

    道德。

    其既守护于众生,又不干涉于万灵。

    既有情又无情。

    可称忘情。

    大道于此间,既无处不在,充沛于天地之间。

    踏地而顶天,如天地支柱,根脉。

    将天地之意志,立于顶处。

    又化解于万物生灵之间,助其成己身之道。

    教化万灵,展其文明。

    姬诩升至冥冥之所在,观看到其中,有人之三皇五帝,刀耕火种,自强不息,争为万灵主宰。

    万灵既有文明,亦观天地。

    见大道之表象。

    观上下四方而知其至大,仰古往今来而知其最高。

    因其解化万灵于心中一点。

    至大,唯一,最高。

    故曰,太上。

    此大道。

    既为。

    太上道德。

    至此,姬诩以有所悟。

    深观老子之道。

    游转于有无之间。

    已明,道之本意。

    以有而观其徼,以无而观其妙。

    悟得一点。

    同谓之玄。

    所谓。

    玄之又玄。

    此既。

    众妙之门。

    如此,虽未明言。

    姬诩却已入老子门下。

    老子道以讲完,姬诩上前拜之。

    姬诩郑重道,“一朝得见众妙之门,请伯阳先生收入门下。”

    老子笑曰,“你本就闻道于我,多年礼待,今既以得见我道,心诚礼诚,自当入我门下,望你早日悟道得真。”

    此道,乃老子期盼,姬诩悟之通天大道,得之真我本性。

    既姬诩自己的大道。

    正所谓。

    当为玄门都领袖,早日混元了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