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西游之灵台方寸 » 第五章通天教主

第五章通天教主

    姬诩拜师过后,继续见于诸子群贤论道。

    其中有一学派号曰名家。

    此学派于百家而言,善于辩论。

    其代表人物人物为邓析、公孙龙、惠子。

    惠子既惠施为名家祖师,他也是庄子的好友。

    此学派本不应于此时出世,此时的后世名家先贤邓析还在与子产于郑国行法家之道。

    后世名家的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还无萌芽。

    (惠子为合同异派,公孙龙为离坚白派。

    公孙龙的白马论,所提出的,白马非马,更是让名家声名大振。)

    姬诩关注此学派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此学派此世乃是他所推动的。

    姬诩此世为周公后裔,周公尚有恐惧流言之时,如今姬诩辅佐两朝天子,言论的力量后世亦有明了,还是把握于己手中更好。

    何况此世的名家之道,非只用以于辩论之道。

    于神话世界,亦含妙法。

    名者,万物之本质,赋万物生灵之性命。

    划分乾坤之始末,载天地万象之道。

    以之区于阴阳五行。

    名,分虚实也。

    虚者,浮于气数,运于天地,以得其利。

    实者,藏于权柄,合于乾坤,以用其势。

    单于表现而言,可沟通冥冥,借天地乾坤之道,合古往今来之法。

    于诸侯各国权贵而言,名家可借天地之力,先祖之威,助涨其势。

    所谓名正则言顺也。

    行大事者,需大义也。

    这也使名家受到各国权贵的追捧。

    何况此世三皇五帝具在,漫天仙圣皆存暂且不说。

    山川河流亦有其灵,有德先祖亦神于世。

    名家可与之沟通,其中也有姬诩借鉴于巫道之法。

    此巫非是什么与妖相争的盘古后裔。

    而是精于行医祭祀,善于作舞铭纹,传自上古之术。

    如今虽已不兴,但于诸国却也有传承。

    曾经的殷商,如今的楚国皆好此风。

    巫道于占卜,医药,军事方面皆有所建设。

    于诸国而言,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言。

    百家也曾取其精华。

    巫者,以人通天地也,可以人通神鬼。

    姬诩也借其善处,改于名家之法。

    姬诩创此之根本在于,与道相通,极致处可见于大道。

    观天地之微,悟大道之玄。

    至于后世之人是止步于诡辩,还是行见于信仰、阴德之法,姬诩不得而知。

    多家学派论道过后。

    孔子上场讲道。

    孔子此时虽还未有后世门下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之势,贤德之名却也已显于诸国。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

    身高九尺六寸,相貌儒雅。

    有生而七漏,头上圩顶之异象。

    这不是姬诩第一次见孔子,相较于道,法,兵等其它思想,儒家学术,其实是后世之人最为熟知的。

    此世,姬诩亦习过周公之法,行有儒家之道。

    姬诩如今之道也不乏儒家之理。

    孔子曾来周问惑于老子,姬诩本身便尊敬孔子的思想,相见之后,这些年也经常向其问道。虽不为其弟子,但,大腿,姬诩可不会放过。

    本身,孔子便推崇周礼,敬重周公。

    面对,身为周公后裔,辅政周朝,对儒家之道有所看法的姬诩,孔子亦是对其指点过不少。

    姬诩对孔子的智慧,甚为敬佩。

    这可是孔子!

    于西游世界虽未有老子显名,却也不改其圣人之尊。

    姬诩曾向孔子问易。

    易道。

    伏羲,神农,轩辕,文王,周公等先祖皆有法留于此道。

    孔子亦将易修于六经。

    易者,始于伏羲。

    姬诩于此道精修多年,经孔子点拨,在先贤所留的基础上亦有所得,悟得一奇门之术。

    不敢留于圣皇之名,因姬诩明了圣皇乃风姓,人族亦为圣皇之后,可称风后也。

    但此风后之名,却亦为先贤之名。

    其为伏羲后裔,精于易道。

    辅佐黄帝轩辕,为六相之一。

    (太常察乎地利,封为禀官廪,掌管农事;苍龙辨乎东方,封为士师;祝融辨乎南方,封为司徒;太鸿辨乎西方,封司马;后土辨乎北方,封为李师。力牧为武职,封为上将,风后于内辅政社稷,封为上相,此为六相。)

    所谓。

    佐帝德以治民,裁割万方,画野分土,得小大之国万区,而神灵之封,隐于其中。

    其法八卦设九宫,以安营垒,定万民之竁。

    有大功于人族。

    姬诩有心用以风后之名,以易道卜于天。

    风后托梦允之。

    故姬诩将此术命名为。

    风后奇门。

    正所谓。

    神龙负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

    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

    回归于孔子讲道。

    孔子之道,姬诩听之。

    仿若戒尺,如同醒钟。

    此戒尺,显于一世。

    此世界,万物勃发,生灵竞走。

    一派山河锦绣,繁荣至极之景。

    此戒尺,如道之主宰,师于天地。

    既严,万物生灵莫不按其规矩,此规矩乃天地法则,各司其职,各在其位,天规地矩,运行乾坤。

    此规矩,非只为以上治下,以天统人,以神御人。

    天子,天帝。统领民众,统领三界。

    既掌握无上权柄,却又有天下太平,护佑苍生之则。

    此道主于天地。

    此天规如圆,融于世间,无处不在,面面皆存。

    此地矩似方,护于万物,不为外力所改,面面俱到。

    又仁,仁爱众生,劝导世人,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如日,如月。

    太阳之热情,月亮之清冷,不因身份而改变,普照众生。

    日月行天,亘古不变。

    于天缺处,以己身补苍天。

    于无光处,以己身化日月。

    此道或曰,浩然。

    所谓。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贯穿于天地人。

    实为天地之正道也。

    姬诩观其道之本质。

    实为。

    以一道传于万道。

    以一心印于万心。

    回于众生。

    一心明,则万心明,百千万亿无量无数者皆明,则其明盖不可喻矣。

    一明能除千年暗,一惠能灭万年愚。

    度人无量。

    实乃功德无量。

    姬诩心中道有所感,此乃儒之根本。

    其根本,在于人道。

    大放光明。

    天下大同。

    人人如龙。

    何为儒。

    儒者。

    人需也。

    人之所需。

    既为儒。

    其实为众生超脱之通天大道。

    此儒道化为一尺入姬诩心中。

    此尺姬诩不知其长短,既微如尘埃,不显于世,又通天彻地,无望其长。

    于天地有大功德,大造化。

    此尺合于大道,又落于天地之间。

    于心中方寸之间。

    丈量天地,人心。

    可称量天。

    其周身缭绕着鸿蒙之气,隐隐有紫光流露,带着大道气息。尺身之上,无尽符文生灭其间。

    此尺有万法不沾之威,开辟鸿蒙大千之力,拨开命运迷障之能,造化无量众生之功。

    姬诩心有所感。

    此尺当名量天尺。

    既为。

    鸿蒙量天尺。

    再表孔子之道的另一钟。

    此警钟,悬于世外,不在此间,不在彼间。

    此钟于无中化生,于混沌中创造有。

    既警醒世人迷途知返。

    又用于己身时时自醒。

    既为警钟,不需如戒尺般的教化之责,却更应有守心之能,护道之威。

    亦落于姬诩心中。

    于此心茫茫混沌。

    创造一界。

    入此界中。

    化为一山。

    可称。

    钟山。

    钟之灵意,化为一神。

    天地之间无它物。

    此神衔火以照亮心中方寸天地。

    观此神,人面蛇身而赤。

    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息为风。

    为圣人教义所化,实得龙相。

    (前文以言,此龙非五虫中的鳞长。亦非四海山川江河之神龙,天象之变,大地之龙脉。

    而是圣人之象,如盘古,伏羲,轩辕均有此象。)

    为钟山之神。

    与此界衔火祛阴。

    称烛九阴。

    为。

    烛龙。

    姬诩见此闻道而有感,己身化为一神。

    此神于此间,为无极所生。

    大道所降,因大,称太。

    至精而化,为始,曰一。

    为道之根本。

    故为。

    太一。

    道于钟山,烛龙臣之,回于其内。

    拔山而起,使其归体为钟。

    太一以此钟,与此茫茫荒界。

    造化诸天,创生万灵,立之万道,统御万神。

    至高无上。

    为天帝者。

    此钟因伴太一而为。

    而得以大道之造化。

    自此,呈混沌玄黄之色。

    钟体外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环绕其上、钟体内有山川大地、洪荒万族隐现其中。

    所谓。

    五色毫光照耀诸天,混沌圣威震慑寰宇。

    其被摇响之时,钟声浩荡,宇宙煌煌,天地失色、乾坤动摇。

    拥有镇压鸿蒙世界之威、扭转诸天时空之力、演变天道玄机之功、炼化地水火风之能、颠倒阴阳之妙。

    衍化于此。

    姬诩以有所感。

    此钟。

    可称。

    无量。

    当名。

    混沌钟。

    姬诩有此一尺一钟所悟,已得儒之真意。

    心游此间大道中,亘古匆匆己未变。

    似一瞬似永恒。

    孔子道已讲完。

    姬诩对其执礼。

    此不为弟子之礼,只为闻道之礼。

    得此一尺一钟之造化,礼当如此。

    姬诩感曰,“仲尼先生所讲,实乃仁德民生,开启民智之道。于人族有大功焉!当受姬诩一礼!”

    孔子谦称不受。

    姬诩诚恳而言,“仲尼先生,大仁大德,于民众而言,实乃高于天也。

    于天而高者,当为夫也。

    当称。

    夫子。”

    只因仁德比天高,万世自此称夫子。

    姬诩语于诸子群贤,众人皆曰,当得此誉。

    此事既毕。

    姬诩问于老子,己悟之尺,钟。

    姬诩道曰,“此尺与钟,徒儿不知如何受之,请师傅教之。”

    (姬诩化为太一,得钟,太一于此世西游世界,亦有天帝之名,姬诩当然要抱老子大腿了,毕竟万一哪天太一找来呢!)

    老子见之,道曰,“此钟,实乃道之至宝也,确乃有太一之炁。”

    姬诩问之,“太一乃天帝名讳,于天地有大功,徒儿实不敢犯之。”

    老子,道曰,“太一乃混元大道所降,确曾游至此界,不过现已,归于大道,其乃天帝之尊,博爱众生,汝应常祭,太一,之神名,当无虑也。”

    又曰,“况,汝以入我门下,以入道下,亦无应避之理。”

    姬诩感拜之。

    既为。

    入此门下。

    天不可罚。

    只因。

    “道”在。

    此道,为,老子。

    此时,老子,道曰,“不过,汝这一尺,亦有所果。”

    姬诩疑而问之。

    老子,道曰,“汝悟此尺,教化众生,有教无类之通天大道。既有此因,当有所号,以此方配此果,匹此位。全此教化之大功德也。”

    姬诩,道曰,“请老师赐之。”

    老子,笑道,“汝为我弟子,我应以名予之。”

    既曰。

    “通天大道,教化众生。”

    “汝当为。”

    “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

    姬诩心中一震。

    这!

    老子,笑问曰,“如何?”

    姬诩,严肃回曰,“甚好!”

    所谓。

    鸿蒙破劫自此生,度尽众生无量功。

    姬诩虽然得此尊号,但现在功德未满,还未成道。

    此号,不存于此时,姬诩己身不敢自称。

    但,乃老子所予,实入其大道本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