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西游之灵台方寸 » 第十四章女娲补天

第十四章女娲补天

    “你且稍等,等我分完这须弥山,再予你炼一件兵器,助你一功。”

    只见那太上老君,领着菩提祖师,阿弥陀佛,须菩提,升至高处。

    一指手中,拂尘,说道,“我这拂尘,无甚大用,于我平时,掸灰清尘之物,如非要称名,可称太乙拂尘。”

    说完,一挥拂尘。

    道光撒向须弥山。

    却见那须弥山,山分四者。

    一者,为山根,山基,最为深藏,最为有灵,被移挪落到了靠近东胜神洲的海外,化作一山。

    却见此山。

    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

    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

    丹崖怪石,削壁奇峰。

    丹崖上,彩凤双鸣。

    削壁前,麒麟独卧。

    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

    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

    真是个好山,堪称,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

    有势比昆仑之气象。

    真乃。

    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清虚道德灵秀地,金阙玉虚真仙境。

    此山一成,老君,命名号花果。

    一者,为山腰,山腹,被放置于东胜神洲境内。

    一者,为山顶,山尖,被放置于西牛贺洲境内。

    此两者,都各化作一山,因为乃须弥山外露表体所化,既具得须弥之名。

    那山腰所化,因大,强而得称,须弥山。

    那山顶所化,因小,却只得称,小须弥山。

    此三者,既将须弥山,山体分完,原地却留下了须弥山一山之金气。

    太上老君,见此,对菩提祖师,说道,“这一山,金气,正好,用来炼兵予你,却还需一炉相铸。”

    菩提祖师,闻言,一摇三宝玉如意,却有一炉而现。

    这炉非是它炉,正是当初,造就如意的那一炉。

    当初,菩提还为姬诩时。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化为两者。

    一者。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一者。

    帝出乎震,齐乎巽。

    相见乎离,致役乎坤。

    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

    合此两者,于心中强做一炉。

    炉上,有八宫。

    名作,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

    如今,菩提,将其外化而出。

    老君见此炉,赞称,“好神炉,合乎八卦,正应造化,无拘炼丹炼器皆可。”

    菩提,见状,说道,“这神炉献于老君,请勿推迟,还缺一名尚未赋。”

    老君,笑道,“你到是个不肯收好的,我便收下了,就叫八卦炉吧。”

    说完,只见,那一山漫天的金气,流入此八卦炉中,将八卦炉,映的徐徐生辉,金光灿灿,经此一过,更为不凡。

    老君,一挥拂尘,化作一锤,亲自锻打。

    金气于炉中,成一锭形。

    这锭,乃是这先天金性所凝之物,称为,锟钢。

    老君又喷出一口真火入炉中,这真火,非寻常三昧真火,乃号六丁神火。

    盖因,火分文武,天干之中,火分,丙,丁。

    丁为文火,丙为武火。

    文火更善,炼丹炼器。

    这火一入炉内,便将那锟钢,熔化抟炼。

    老君,又从袖中,取出,之前出函谷,未返混沌之时,捏出的那枚丹丸,化于锟钢之中。

    交代菩提祖师,一旁鼓风。

    二佛在一旁,添材,撒水。

    老君既运转太上金丹妙道,用以玉液还丹妙法,将这锟钢,好似炼成一金丹,又吐出一口清灵仙气,却见那丹,如意变化,被点化炼成一圈。

    这圈,亮灼灼,白森森。

    此圈扑一出炉,滴溜溜的落于老君手中。

    老君观此,赞叹,“此圈可称金刚圈,至刚至强,金刚不破,水火不侵,可名金钢琢,又兼如意随心,善能变化,藏须弥大千之妙,使须弥藏于芥子,芥子纳向须弥,能套诸物,亦可名金钢套,真是好兵器。”

    说完将圈子递给菩提祖师,让其炼化。

    祖师,拿在手中,亦觉甚为合心趁手,随即运用灵宝之道炼化。

    这时,听得,阿弥陀佛,领着须菩提,说道,“贫僧,与弟子,尚无居处,生于须弥,亦当居于须弥,现须弥已散,虽有山名,不复山实,故,请愿入此圈中,愿永居其中,一者,全我们不愿现于人间之意,有一居所用于悟禅念经,二者,也可坐镇圈中,增长其神威。”

    菩提祖师,听得阿弥陀佛之言,正要劝阻。

    却听老君,说道,“那阿弥陀佛,为我,假借,释迦之名,而出,开此界佛道之后,却再无存世之因,阿弥陀佛,意在使众生皆超脱混元大道,何其难也,他本就想携须弥山一起消散于外,只存于,众生之念。

    既众生皆可念此,阿弥陀佛,之佛号,为众生开一丝机缘。

    现须弥山已无实所在,如今见你这圈既有此愿,你当成全,给他们师徒一处居所,对你并无坏处。”

    菩提,便应了二佛之愿。

    既见那阿弥陀佛和须菩提,化作两光,进入金刚圈中。

    太上老君,见此,叹道,“此圈,本就不凡,又得二佛相镇于内,真可谓无物不套,在贫道所炼兵器中亦可称最强。”

    “如今,你已得兵,可护周全,这便出发吧。”

    菩提祖师,问道,“老君,请言,接下来应如何施展化胡为佛。”

    太上老君,说道,“此次,开天辟地,却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如今,须弥之实不存,天地却有塌陷之危,加上,佛道,此时,倒贯而入,却需修补天地。”

    菩提祖师,说道,“我曾于幼时,知读,太上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如今我亦要如此?”

    太上老君,叹言道,“那女娲之名,亦为一混元,甚至为超脱混元者,我未曾与其相见,然其大道传于整个混沌,凡有天地开辟,必有女娲炼石补天,连我也无法改变,只能解化其名号,可知其道之高,之大。我亦不如也。”

    菩提祖师,闻此,亦不由,道心一震。

    听得太上老君之意,当初炼石补天,非为太上故借女娲之名,实乃不能不借,不得不借。

    或可言,并非,太上无炼石补天之能,而是,凡混沌天地之内,开天辟地之后,必然会发生炼石补天之事,而行事者之名必然会是女娲!亦必然会成功!

    菩提祖师,以此,不禁,想到,相似却又有不同结果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事。

    虽然,此界无有不周山,改换为须弥山,再无此事,可见共工之道不如女娲远矣。

    但,可想而知凡有不周山之界,必会有共工触断,共工亦非普通神圣。

    就如,那后世所记一般。

    《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相战。

    《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相战。

    《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相战。

    《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氏相战。

    《史记·补三皇本纪》记为共工与火神祝融相战。

    然皆以失败而终,以至怒触不周山。

    菩提祖师,平复道心,问于太上老君,“老君教我,如何施为。”

    太上老君,言道,“无需准备,我这有之前补天,所余留的补天石,正合你用,亦有四根鳌足以立四极,无需再斩,你却只需一路由东至西,补于苍天即可,以全化胡为佛之事。”

    说完,太上老君,一挥拂尘,便到了补天之时,老君予了菩提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石,由其收下,便骑乘青牛,后跟奎牛,消散离去,前去再立四极,只余菩提祖师留下。

    却有言,这补天之用,只需三万六千五百块,余下的那一块,虽已不需用以补天,但亦可沾染几分这补天之功,凭得气数,放置于先前所造,花果山上,即可。

    菩提祖师,见得此时,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天上裂开一道口子,外界混沌之气冲入,隐见,其中,有缕缕佛道之光进入。

    当即菩提,决定补天,一发此心于外,却见周身一变,仿有无上大道,强而盖之。

    无法反抗改变,已然覆盖。

    菩提祖师,未有身形之变,然,已自知,此时,自己以然,道化女娲。

    女娲,以达混元之极,甚至超脱,亦未可知。

    不知其象,亦无有所象。

    只觉,道感,有补天之任,需尽行。

    菩提祖师,既号称女娲之名,随即,升于天上,将补天石置于天缺处,既见,苍天愈合,此时,亦知这补天石,乃女娲传于混沌,以做各界之神圣补天而用。

    真可谓,斡旋造化,力盖无极,在菩提所见善于造化者,亦生青龙远不如女娲之感。

    如此,一路由东补到西。

    却在补到一处大雪山之上时。

    见得,有一体型庞大仿若通天的孔雀,在雪山脚下,嘴中一吸,便将地上之人,周天之灵,吸入口中,吞入腹中。

    菩提祖师所号女娲,正要掏出金刚圈,砸死这孽畜,却觉此相眼熟,灵觉一扫,已知这孔雀乃混沌初开,天地交合,万物皆生时,飞禽之长凤凰得了交合之气所育,尽得凤凰乾坤五德之气,恐不受五行之物所击。

    正在此时,却见那大雪山顶上,佛光大盛,有一丈六金身,佛陀现世。

    那孔雀,见此,受光所击,凶性大涨,飞到山顶,将那佛陀金身一口吸进口中,吞入腹中。

    菩提祖师所号女娲,见此既明,这正乃那如来修成金身现世之时,却不想,于此时碰上,知这孔雀要被如来所降,正要离去往那西边继续补天。

    却有一金翅鲲头的怪鸟,突然从天际展翅飞出,忽地已到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