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叶落汴京 » 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

    显德元年三月十日,周军从都城汴梁出发,柴荣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与联军对峙,张永德领禁兵紧随世宗。

    战争开始时,后周旗开得胜,北汉兵受挫。但后周后续部队未到,以少击多,处于劣势。北汉主刘崇见周兵不多,骄矜轻敌。刘崇命张元徽进攻后周右军,交战未几,周右军指挥樊爱能、何徽便败下阵来,仓皇逃跑,阵脚大乱,千余兵座降汉。

    柴荣见情势危急,领亲兵冒箭石督战。宿卫将赵匡胤见此情景,站出来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赵匡胤先招呼士兵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柴荣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赵匡胤的队伍中,齐山、鲍旭、申泽等人虽然是第一次真正上到战场上,但是毕竟有了上次清剿土匪的经验,对于战场厮杀的惨烈也是心中有数,因此更是冲锋在前,奋勇拼杀,无不以一当百。众将士见赵匡胤左冲右杀,既震撼于将军的英勇,也时刻担心赵匡胤的安危,突然,一直流箭射中赵匡胤的右臂,虽然只是擦伤,赵匡胤也是吃痛,从马上跌落,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张元徽见状举起长刀便要砍向赵匡胤,齐山刚好在赵匡胤不远处,立即冲到近前举刀格挡,旁边的鲍旭正好也伸出长枪来挡,三把兵器在空中擦出一阵火花,赵匡胤不禁也一阵胆寒,张元徽见状,自知双拳难敌四手,因此也不恋战,环顾四周,又见北汉兵面对周军的强大攻势,一时难以抵挡,便鸣金收兵。赵匡胤这边见挽住了颓势,也收兵回营。谁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当日下午,北汉主知道柴荣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机进攻。张元徽重整旗鼓,再度来攻,此时赵匡胤已安顿好齐山、鲍旭、申泽、白广四人,专门照顾张元徽,等张元徽冲至阵前,就见周军的弓箭如雨点般袭来,张元徽饶是武艺不错,却也只能护得自己,战马旋即被射倒,张元徽顺势滚落地下,就在此时,齐山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只一刀,便将张元徽的头颅砍落。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北汉兵见主将阵亡,阵脚大乱。刘崇舞旗收兵,也阻止不住,大败。

    高平之战后,柴荣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张永德(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姐夫)向柴荣推荐赵匡胤,极力称赞他的智勇。柴荣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

    高平之战后,柴荣决定整顿积弊丛生的侍卫司,扩充“殿前诸班”的兵力为殿前军。赵匡胤首先根据柴荣的指示,对侍卫司马步军进行汰除老弱和点选精锐的工作;其次,参与柴荣对殿前司的扩建,组成新的殿前司所属诸班直及龙捷(马军)、虎捷(步军)、铁骑、控鹤等诸禁军,殿前司兵力大增,其所属禁军遂成为后周最精锐的军队,史称“兵甲之盛,近代无比”。殿前司地位虽低于统辖大部分禁军的侍卫亲军司,但它所统辖的禁军是皇帝的亲卫军,赵匡胤成为柴荣的亲信将领之一。赵匡胤也利用这次整顿禁军的机会,广泛地同各级将领接触,在军中结拜了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等“义社十兄弟”,并通过点选禁军和选募殿前军的机会,成功的将齐山、鲍旭、申泽、白广、方侠等人收入自己麾下,齐山被提拔为都头,与申泽、方侠等人一起加入龙捷军,鲍旭加入了虎捷军,白广加入了控鹤军。当然,在编制序列附属的基础上,更重要的便是人心的归附,众人见赵匡胤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奋勇争先的模样,纷纷打心眼里佩服,愿意死心塌地的追随。

    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多,时间来到显德三年春。这期间发生了几件事:

    一是齐山的那一套拳法,在几次战场实战后,经过赵匡胤的耐心调拨和多方取长补短,实用性越来越强,于是赵匡胤就安排齐山在龙捷军中率先推广。但是由于这套拳法对于功夫的基础要求比较扎实,即便齐山亲自传授,也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使大部分军士能够勉强掌握这门拳法,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数人看了此拳法后都认识到此拳法上阵杀敌必有奇效。由于此拳法乃是在赵匡胤属下的一支队伍里流传,因此当时人多称之为赵家拳,齐山对此也不在意,只是感激赵匡胤给了一个机会,可以让自己将这套拳法发扬光大。

    二是赵匡义升为供奉官,供奉官类似于现在的一个职称,涵盖了政治、军事、财务、司法、工程等方面的官职,又可以对应从上到下的多种官位,这些供奉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赵匡义已经算是正式进入了官僚体系,他的地位已经随着他哥哥的地位提升而有了质的提升。

    三是赵匡胤和贺氏的第四个女儿赵泠出生了,前三个女儿都夭折了,赵匡胤对这个女儿甚是爱护,盼望她能顺利长大成人。

    四是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发动了对南唐的攻势,但初战不利。但是南唐雄踞江南近20年,幅员30余州,财力雄厚,且与周的边境线很长,如若不能征服甚至破灭南唐,不但影响了柴荣的统一大业,甚至有可能被南唐、北汉南北夹击大周。因此,显德三年春,柴荣再次亲征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