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一点都不恐怖的无限流调查员游戏 » 26.永载史册的大楼(5)

26.永载史册的大楼(5)

    之后,德军发泄式地轰炸了一个小时时间,到后面,甚至连突击炮也加入了轰炸的序列,整个中尉大楼都在轰炸中宛如筛子一般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

    在轰炸期间,新的援军过来了——就是那个与卜迟余一同渡河的迫击炮班组,他们在来的路上似乎遭受了损失,原本算上补充兵总计有八人的班组到达时只有四人,据说是因为晚上找不到路而在混乱中跑散了,一直等到白天才终于找到方向。

    他们带来了两门RM-40迫击炮,虽然依旧是杀伤力低得感天动地的50mm轻型炮,但至少在射程上比手榴弹远了不少,使得守军的火力有了极大的加强。

    为了让这两门迫击炮能够发挥用处,在英夫连长返回面粉厂的连部后,接替现场指挥工作的阿法纳西耶夫中尉几乎动员了哨兵外的所有人对四楼以及阁楼进行加固,以便迫击炮班能够在阁楼位置通过屋顶的窟窿进行炮击的同时,阁楼脆弱的结构不会因为迫击炮的反作用力垮塌。

    说是加固,实际上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式地将阁楼的一些部位给拆下来,作为支柱加强在迫击炮阵地下方,同时用一些乱七八糟的杂物和废墟垫在下面罢了。

    之所以整这么麻烦完全是因为中尉给迫击炮整了一个比卜迟余的射击点还牢固的防御工事,用以避免德军反击炮火的弹片杀伤。卜迟余非常怀疑,如果不是因为条件所限,中尉甚至还打算建造一个永固工事来保护迫击炮。

    结果就是整个迫击炮阵地被中尉给整得跟个塔防游戏里的迫击炮塔一样高高地树立着,与其说是阁楼加固的工程,不如说是从四楼搭了一座箭塔到阁楼。连迫击炮班的炮手们都得从四楼通过一条梯子才能爬上自己的阵地。

    因为这个迫击炮阵地的缘故,卜迟余估摸着四楼的日子以后没法过了,于是抽空跑三楼给自己搭了一个新窝。

    新的射击点虽然高度低了一点儿,但因为位置的原因,视野反而更广阔了一些。甚至还能稍微看到德军阵地的简易围墙——那是为了阻碍苏军通过房屋制高点观察德军部署,而在街道上用铁板与碎石杂物建立的围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苏/德控制区的边界线一样的东西。

    但是卜迟余在犹豫了一会儿后,最终还是将那个射击孔用砖石堵住了一部分。

    这样虽然会使得自己的射击环境进一步恶化,但还是那句话,人的视线是相对的。视野越开阔,被人发现后打中的机会就越大。

    宁可他打不中人当混子,也不要大杀特杀然后被人一波针对给抬走——上一个因为过于醒目而被一打狙击手顶着炮击蹲死的家伙现在尸体都才刚凉呢。

    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之前的攻击让德军意识到这个位置并不是什么好打的地方,在接下来的一整个白天里,德军都再也没有对中尉大楼这边发动攻击,而是对左翼的面粉厂发动了攻击。

    不过因为连续的攻击,德军也有了明显的疲态,在进攻的时候多多少少有些有气无力的样子,几乎就是步兵们掩护着坦克推进到了两百来米的距离上,然后由坦克缩在反坦克炮射界外,对着有反击迹象的火力点进行炮击。

    这种攻击最初给苏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别说面粉厂方向的苏军了,就连巴普洛夫大楼里的苏军都倒了血霉——阿法纳西耶夫中尉指挥着机枪手将马克沁机枪推到了侧面的射击口上对德军进行了一波侧面压制,结果德军突击炮直接回敬了三发榴弹炮以示尊敬,差点没把整个机枪组连带着机枪一块儿给报销了。

    不过在察觉到德军的目的后,苏军的反击也变得有气无力了起来,面对德军气势汹汹的压制射击,只有几个狙击手有一茬没一茬地进行着反击。

    双方在互相对射了半个钟头过后,不知道是因为找不到有价值的火力点而不愿意继续浪费补给,还是因为被狙击手们给恶心着了,德军们就拍拍屁股,重新回到了边界墙另一头。

    休息上一阵子后,再继续冲出来乒乒乓乓一波。接着再缩回去……

    一时间双方有了一种静坐战的意思,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德军总计发动了八次进攻,但平均一小时一次的攻势从来没有一次冲入过苏军防线三百米距离内。

    大楼内的守军互相交换意见过后,最终得出了结论:德军因为这半个月来激烈战斗所带来的高战损,出现了严重的士气问题。

    卜迟余对于这样的结论没有任何异议,昨天的战斗卜迟余也看出来了德军的窘境,虽然早期依靠自身的素质与配合,几乎对苏军形成了碾压之势,但打到现在,德军也濒临极限了。

    曾经漫山遍野的丧尸军团们不见了,在经过了数十天的拉锯战过后,它们早已损耗殆尽,如今大多数都已经成为了德军控制区内部的烂肉。

    据从俘虏那拷问的情报显示,最近一段时间,托这些家伙带来的疾病与物资污染,德军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了与苏军作战的伤亡……

    同时,大量的减员使得原本精锐且配合默契的德军之中,出现了大量缺乏配合的补充兵。

    这些补充兵在素质上依旧比苏军的补充兵稍强,但双方的差距已经被极大地拉近了。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德军团就有能力凿穿苏军的阵线,三天时间推到伏尔加河河畔。

    而现在,至少一个营的德军,在面对一个残编的步兵连,却被堵住了三天。

    虽然其中有不少原因是这个步兵连中有大量高素质的老兵的缘故,但这至少证明了,补充兵与那些剩余的德军老兵之间,甚至出现了1+1<1的极端情况。

    就比如那个死去的机枪手,如果只有他一个人,那么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躲入卜迟余的射击死角中。如果还有另一名老兵配合,可以轻松将卜迟余压制,两人安然无恙地退出卜迟余的封锁。

    但与他配合的是一群稚嫩的补充兵,最终的结果是他被补充兵们拖累,为了将补充兵们救回去,他站出来吸引了至少四个狙击手的注意力,最终将自己给搭了进去。

    对面那支德军基本已经失去了战斗力,需要时间重新进行整备——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情况。在对方的士兵们重新形成默契之前,他们继续进行高强度的战斗只会令部队质量进一步下滑。

    也正是因为如此,德军才会热热闹闹地打静坐战——新兵需要这种低烈度的战斗与老兵形成默契,老兵也需要这样的战斗来了解新兵的能力。

    同样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当德军在傍晚发动一波强攻,一口气突入了壕沟阵地,将面粉厂和两栋大楼分割开来的时候,所有人才会如此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