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章忠臣和奸臣

第一百章忠臣和奸臣

    吃完早餐,陆炳和陶仲文陪着嘉靖道长,去修习道术。而王道秋则去继续走他新人入职的流程。

    王道秋出了万寿宫,先由小太监领路去吏部值庐,去领自己的那份正式任命书和那身四品官服。一到吏部值庐,王道秋先让小太监带自已去找徐阶的值庐(办公室)。毕竟徐阶这人阴是阴了点,但在面上还是很好讲话的。

    来到徐阶的值庐,在这里值守的小太监,说徐阶去了尚书熊浃的值庐,让王道秋去那儿找徐阶。

    没奈何,王道秋只能担惊受怕的,又让小太监带着自己,去尚书熊浃的值庐。

    为什么去吏部尚书熊浃的办公室,王道秋会害怕呢?那是因为通过在图书馆里,熟读嘉靖朝的历史,王道秋知道现在的这个吏部尚书熊浃,他也是个极端正直,极端头铁,又极端守旧的老派中国士大夫。

    熊浃,字悦之,江西南昌人,正德九年的进士,授礼科给事中,是当年第一个告发宁王可能要造反的人。嘉靖继位后,他又任右都御史,南京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前年才改任的吏部尚书。他后来也是因为劝谏嘉靖帝别信什么箕仙,忤了帝意,被夺职为民的。

    熊浃这人非常正直廉洁,清朝名相张廷玉对其的评价为:浃少有志节,自守严,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

    说白了,这人的品行操守很好,但其那脑子是典型的死脑精,一味的刚直,不懂得“曲线救国”。差不多和他现在的手下,吏部右侍郎李默是一类性格的人。只不过他较李默稍微格局大点,尤其是在对人才的提拔调动上,更有公心。

    不过熊浃他再有公心,但在骨子里,他还是那种典型的中国老派士大夫。在这种人眼里,像王道秋这样成天拍皇帝马屁,又跟锦衣卫和靠骗人混饭吃的道士,走的很近的人。就是读书人之耻,是应该除之而后快的败类。更何况王道秋和他这个吏部尚书之间,还有个李默的恩怨。

    想着去这个吏部尚书的办公室,人家不会给自己好脸,王道秋硬着头皮,到了熊浃的办公室门囗。

    经门口值守的小太监通报后,王道秋进λ到熊浃的办公室。一进来,果然熊浃一脸不悦的盯着他,那种不喜欢,毫不掩饰。

    在中国历朝历代,手里握着人事权,可以决定官员前途的人,那都是官场里最牛的。在大明王朝也一样,主管官员任免调动的吏部尚书,他为六部尚书之首,俗称吏部天官,地位之高等同于宰辅。所以明朝官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般情况下,吏部尚书不兼任内阁大学士,不能让一个大臣手里既有行政权,又有人事权。

    正因为吏部尚书这么牛,所以现在即使熊浃把对王道秋的讨厌,明明白白的刻在脸上。王道秋还是不太想得罪他,大家凑合着过得了。于是王道秋就很孙子的上前,恭恭敬敬的行礼,说道:“下官王道秋见过部堂大人,见过徐侍郎。”

    “吾听解侍郎说,汝适才去见驾了?”熊浃的确很讨厌王道秋,以致于王道秋向他行礼,他连一句“免礼”的客气话都没有,就直接用一种审问犯人的语气,开始审起了王道秋。

    对于熊浃的无礼,王道秋此时心里也冒起了一丝火气,但还是本着想与对方凑合着过的心态,他仍恭敬的回答道:“是的部堂大人,下官刚从万寿宫出来。”

    “吾听闻你与锦衣卫和内廷多有交集,甚至还有传闻,你与白云观的那帮宵小,也是一丘之貉。有无此事啊?”

    熊浃对王道秋,的确是不喜欢到了极致,跟王道秋说话,完完全全就像是在审犯人。熊浃的连续无礼,这让原本还想跟他凑合着过的王道秋,心里那丝火气,现在也变成了熊熊烈火。反正大家注定不是一路人,翻脸就翻脸吧!

    于是从来没想过要入清流混的王道秋,面对熊浃那咄咄逼人的语气,他直起腰,也拉着张脸,语气冷酷的回怼道:“下官与内廷和锦衣卫多有交集,那都是在办皇上交代下来的差事,这一点皇上知道。而且昨日部堂大人也随驾去了南涧河钢铁厂,当知下官在办什么差事。而南涧河钢铁厂,皇上是交给司礼监管理的,所以下官与内廷也就是在齐心协定。”

    “至于部堂大人说的什么,下官与道门亲近。不说部堂大人你对道门的种种偏见,就说下官信道这一事。下官觉得那只是下官个人的一点宗教信仰,而且我朝规制,也没有禁止官员信奉佛道这一条。所以下官信道这事,与公下官信道,不违王法。与私下官自己信道,与你部堂大人何干?所以部堂大人据此指责下官,下官觉得部堂大人你话太多了。”

    你话太多了!卧槽!一个刚入职的官场新人,居然敢这么怼他堂堂的吏部尚书,而且话还说的那么冲,丝亳没留面子,这可把熊浃给气坏了。就连站一旁的徐阶,对于王道秋的刚,他此时也是一脸的惊愕。

    按着常理,徐阶这会儿应该跳出来怒斥王道秋,以维护他吏部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但面对王道秋那一脸的强硬,以及考虑到王道秋那深厚的背景。早已不是青葱少年的官场老油子徐阶,这会儿也是理智的选择愣在那儿,不贸然出声。

    徐阶为了自身利益,选择了装孙子两不相帮。而当事人熊浃,堂堂的吏部尚书,竟然被一个官场新人当面这么怼,他那张老脸也是挂不住,心中更是一团熊熊怒火。

    但作为一个有格局有修养的传统士人,熊浃他可拉不下脸来像李默那样,直接跟王道秋这么个新人红脸。于是面对王道秋的丝亳不给脸,熊浃将手里的一份公牒递给徐阶,并冷冷的说道:“此份文牒,本官己经签字盖章。你带他去填写文案,入档妥善保管,并把他的四品官服给他。”

    “是,部堂大人。”

    熊浃交办王道秋入职手续时,那语气很冷,除阶也不敢多一句旁的,只是例行公事的应诺接差。

    而等徐阶从自己手中,接过了那份有关于王道秋的人事升迁调动文牒后。熊浃又压着火气,冷若冰霜的对王道秋说道:“王大人,你行为不检,不但勾联内侍,还与江湖骗子蛇鼠一窝,对上官更是不敬。本官要参你。”

    “部堂大人要参下官,能提前把话当面说在明处,也算是光明磊落,下官佩服!但下官对自己的所做所为,问心不愧,不惧部堂大人的无中生有。部堂大人请自便,下官告辞。”面对熊浃的威胁,王道秋仍是丝亳不给留面儿,强硬的回怼,然后就转身出了熊浃的办公室。

    关系闹成这样,作为吏部侍郎的徐阶,此时也不敢多说什么了。于是在王道秋往外走后,他就向熊浃一拱手,也告辞出去办差了。

    出了熊浃办公室后,徐阶再带着王道秋走流程,那就是全程把王道秋当“不认识”,再也没有了他徐大人的亲和力。

    徐阶要与自己划清界线,保持距离的态度,一眼就能看明白。所以在走流程的时候,王道秋也很识趣的,大家陌生人。

    在吏部走完了程序,王道秋就先去通政使司报道,想着在这里走完流程,再去按官场规矩,去拜见那四个内阁大学士。

    还是由小太监领路,王道秋去了西苑内的通政使司值庐。大明通政使司只是个三品衙门,但因为它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审核奏章。所以嘉靖帝特批,在西苑内给通政使司也分配了值庐。

    大明的现任通政使,就是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奸臣,严党骨干赵文华。

    王道秋见到赵文华后,出于长期潜伏的目的,他没有跟赵文华公开自己也是严党的身份。而是按着官场上,下属拜见自己顶头上司的规矩,跟赵文华一番纯官方会面时的客套。然后在告辞时,大家彼此心照不宣的,他将上次琼林宴后,嘉靖帝赏他的一块和田玉玉雕,放在了茶盏旁。

    和赵文华告辞,王道秋走出了赵文华的办公室。果然和史书上记载的一样,赵文华这人贪财。他刚才明明看见,王道秋那“不着痕迹”的把玉雕放在茶盏旁,可直到王道秋告辞走出他的办公室,他都没发一言。这人品!

    赵文华的人品,一块和田玉玉雕,王道秋就试探出来了。不过对于各种影视剧,民间戏曲,把赵文华描述的蠢如猪,一辈子只干坏事,只干没脑的事,而且普通老百姓还都信这个。这王道秋只能羞愧,自己种族的那智商了。

    对于赵文华到底蠢不蠢这一点,说实话,但凡是一个智商过百的正常人,都不可能认为他赵文华蠢。

    首先赵文华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嘉靖八年的进士,而大明的进士,三年才出一届,每一届又只有三百名左右。按后世的算法,三年出三百名进士,这平摊一下,一年也就是一百名进士,再平摊到三十几个行政区。那么用后世的算法,你要想中进士,那就得在你们省的高考中,要考到全省前三才有希望。

    一个能在高考中考到全省前三的人,他的智商会不上线?这些人都是妥妥的天才,放后世那都是能进中科大少年班的好不好?

    不说别的,你就说他赵文华,能在严嵩还仅仅只是个国子监祭酒时,就拜严嵩为义父,果断的加入严党,他这份眼光就是扛扛的。

    而且在历史上,赵文华最大的那个污点,他在作为钦差,去巡视东南防倭事宜时,所谓的诬劾东南总督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宠,致使两位忠臣被杀这件事。

    没脑子的历史小白,在史书上看到这段,一般都会咬牙切齿,怒骂赵文华。可是你但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又肯花时间去仔细研究这段历史。你就会发现人家赵文华在这事上,不但一点错也没有,而且还有大功。

    可以说就是赵文华对事态的准确把控,果断上奏让朝廷换掉张经和李天宠,才让东南所谓的倭乱,不致于发展为像明末李自成那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关于这一点你读下历史书,看一下张经、李天宠当时的政策,和赵文华关于东南倭乱该怎么正确处理,给嘉靖帝上的折子,你就明白到底谁是谁非了。

    说白了,当时张经的政策,就是后来大清对付台湾郑氏的那一招。迁令禁海,片帆不得入海,把所有海外贸易,都定为通倭,血腥镇压沿海人民的不合作。

    而赵文华在给嘉靖帝的奏折里则点明了,浙江沿海的像台州、温州这些地方,大部分是山区,耕地很少。而且这些沿海地区,每年都会被数个台风,裹胁着排山倒海一般的海水,将沿岸土地浸泡,形成那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所以浙江沿海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就是打渔煮盐和进行海外贸易。

    现在张经和李天宠实行禁海,不许老百姓在沿海地区居住,不许老百姓出海捕渔经商,那你让浙江沿海这上百万的人,怎么活?于是官逼民反,浙江百姓对官府的反抗不断,还成群结队的出海去投了海盗倭寇。长此以往,这怎么得了?

    所以只要你有脑子,你对比一下张经和赵文华的政策,谁是对的,这还不明显吗?而且赵文华干掉张经、李天宠后,他就向朝廷推荐了真正的大才胡宗宪。又在后来他以太子太保,右副都御史身份总督江南、浙江军事时,先后论罢总督周珫、杨宜等一批庸碌守旧之辈,为胡宗宪的雄才大略,和戚继光等一批当时军中少壮派的崛起,清除了障碍。

    可以说赵文华在浙江、东南的选将,一如他当年果断投入严党时一样,眼光精准而独到。

    所以说赵文华这人,他就像后世棒子国的那些财阀一样,你可以质疑他的人品,但绝对不能质疑他的能力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