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十二章种花绝症

第一百十二章种花绝症

    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君臣两方就这么愉快的商量定,接下来君臣就又开始,商议起了其他的朝政。

    王道秋作为一个官场新人,秉承着新人的自觉,他就站一边安静的听,不发一言。直到他的老对头夏言,岀班向嘉靖帝奏道:“陛下,今夏直隶、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棉花,离采收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以往每年北方的棉花,在采收后都要运往南方加工,制成棉布后再运回北方售卖。这一来一往的,糜废甚巨。臣建议就像建南涧河钢铁厂一样,在京郊择一地建棉纺厂。然后规定棉农只能将棉花卖与官府,各级官府将棉花收上来后,再解往京城,由朝廷控制的京城纺织厂统一加工。这样既可避免北棉南运的糜费,又可避免小作坊的粗制滥造。臣认为此为利国利民的良策,望陛下恩准。”

    卧槽!夏言说的不就是统购统销,这一套在理论上非常完美,在事实中纯属傻逼的狗屁吗?听到夏言说起了这种祸国殃民的强盗政策,王道秋愤怒了。

    不过作为一个官场新人,他还是想看看大明的这帮君臣,在面对这一狗屁提议时,他们是会禽兽般,完全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财迷心窍。还是会保有那一份做人,最起码的良知。

    说实话,对于夏言的提议,嘉靖帝想到那些可爱的小钱钱,他有些心动。不过出于对王道秋理财能力的迷信,他还是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没有当场拍板,而是一脸平静的向王道秋询问道:“王卿家,于理财一道上,满朝文武中你当属第一。那么你说说看,夏爱卿的这项提议怎么样?”

    “回陛下,臣以为,次辅大人在御前,提如此祸国殃民的建议,是应该让太医院派太医来,给他好好诊治一下脑子了。”

    本来想在旁边,先听听看再说的王道秋,现在被嘉靖点名,他也就只好出来,直接表达他对夏言的愤怒了。

    而听到王道秋居然又在御前,公然污辱他,夏言气坏了。铁青着张脸,就手指着王道秋质问道:“小贼,你竟敢当着陛下和朝堂诸公的面,公然污辱当朝次辅,你还有体统吗?”

    “公然污辱!次辅大人,你说公然,这下官承认。可你说下官污辱你,这下官不承认。毕竟下官说的是实话,次辅大人你确实是应该,找太医帮你看看脑疾了。”

    “你,你,你……!陛下,侍中王道秋在御前公然污辱老臣,求陛下为老臣做主。”

    夏言被王道秋气的不行,但理智告诉他,论斗嘴他不是王道秋的对手。于是他就很明智的不与王道秋硬碰硬,而是求助于嘉靖帝。

    面对跪地上哭哭啼啼,无助的像个孩子般的夏言,内心烦他的嘉靖帝,也懒得去多看他一眼。而是目光如炬的盯着王道秋,冷冷的训斥道:“御前奏对,王卿有什么话就明言,不许胡搅莽缠。”

    “臣遵旨,臣启陛下,次辅大人的那个所谓良策,臣不枉言,那的的确确是祸国殃民的无脑傻缺。”

    “王卿家,朕刚才说什么了?你是不是一定要朕重罚你,你才能记得住朕的话啊!有话明言!”

    “臣遵旨!陛下,次辅大人的这项提议,朝廷绝不可行。如果朝廷在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四省,推行了次辅大人提议的那项政策。臣敢断言,明年朝廷不把刀架在这四省农人的脖子上,这四省的农人,他们不会有一户去种棉花。”

    “一派胡言,种棉比种粮收益高,朝廷又包收他们种的棉,他们凭什么不种啊?”

    听王道秋说他的政策一推行,北方四省的人,明年就不会有人去种棉了,这让夏言很不服气。王道秋话一说完,他就满脸怒气梗着脖子质问王道秋。

    而面对夏言那要吃了自己的眼神,王道秋丝亳不惧,就这么直视着夏言,他以一种十分看不起的口气说道:“夏大人仕途起于行人司,成名于御史。夏大人年轻时当过多年的监察御史,为朝廷监察百官。干了那么多年的御史,那夏大人对我朝基层的吏治,应当是心知肚明的吧?好了次辅大人,你现在结合我朝基层的吏治情况再想想,万一你那个政策推行下去,明年不拿刀逼,那四个省的老百姓,他们会不会把地拿去种棉?”

    “这,这……。”夏言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只是现在年近七旬,脑子没年轻时的那么机灵了,容易丢三落四,但他那脑子的老底子还在。所以经王道秋这么一提醒,他也明白过来了,他自己那个政策,在理论上看着的确很完美,但要运用到实际中去,那可真就跟王道秋说的一样,是祸国殃民了。

    于是在对着王道秋“这、这”了几声后,明白过来的夏言,也就不再看王道秋,而是冲着嘉靖帝就是磕头,凄惨的口称:“陛下,臣万死,臣险些误了陛下,误了朝廷,臣万死,臣收回自己刚才所奏之事。”

    “无妨无妨,朝堂奏本,本就是拿来讨论的,不能因为怕错就不敢奏事。好了,夏爱卿你退下吧!”“臣谢主隆恩。”

    夏言主动认错,嘉靖帝也不好因为大臣的一个建议错了,就去处罚他。毕竟要那样,以后哪个大臣还敢提建议?于是在夏言认错后,嘉靖帝先宽慰了他两句,然后就让他退回朝班了。

    夏言退下后,嘉靖帝还是有些不解的向王道秋问道:“王卿家,朕还是有些不解。为什么夏爱卿的那个政策一推行下去,那四个省的农人,明年就不会有人种棉了呢?”

    其实王道秋刚才把基层吏治一点破,现在站在这儿的一众大臣们,都反应过来了。但嘉靖帝从小生活在王府,还十五岁就被关进了这皇宫做皇帝。可以说他从来就没在市井中生活过,自然对大明的基层状况,也没什么直观的认识。因此他在王道秋点出了基层吏治这个关键后,还是有些反应不过来,向王道秋问出了这么个很掉价的问题。

    皇帝的这个问题很掉价,但再掉价,人家也是老大。于是在听到嘉靖帝的问话后,王道秋只能老老实实的拱手回答道:“回陛下的话,次辅大人的那个政策,从理论上看是很好的,官民都会得利。但这个政策要想在实际的执行中,取得预想的效果,那就需要地方各级官吏,在执行这一政策时秉承公心,与农人买卖公平,但这是不可能的。官吏们非圣贤都有私欲,尤其是那些地方小吏,胥吏猛于虎也,历朝历代都不能免俗,人性使然。”

    “所以如果规定棉农只能将棉花卖于官府,那亳无疑问,地方上的各级小吏们,就会想尽办法从中渔利。比如说在收棉时,说农人棉花的质量不行,或说棉花不够干净,或在称重时故意压称……反正就是各种借口、各种技俩的压价,贪份量,最后再向农人索要,棉花押送进京的运费和损耗费。这么说吧陛下,只要朝廷下令,农人的棉花只能卖给官府。那这些棉花经过地方官吏的手,一斤定价十文的棉花,最后农人能拿到三四文就不错了。所以只要朝廷下令,棉农的棉花只能卖给官府,那棉农的下场,就是既无利可图,又要受气。陛下你说,这么一搞,哪个农人还会把地拿去种棉花?”

    原来如此!王道秋这么一点,嘉靖帝也是明白了,夏言提的那个政策,在理论上确实很完美。但要施行,它的前提就是各级经手的官吏,得秉承公心。而这手里有权力却能秉承公心的官吏,在历朝历代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的珍稀动物。而这一两个清官,他能对抗几百个甚至是几千个脏官吗?所以夏言的那个政策,也就理论上利国利民,实际上祸国殃民,把农民往死里盘剥了。

    想明白了这些,嘉靖帝有些尴尬,怎么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自己还要问呢?不过还好还好,还有个夏次辅,顶在他前面当傻缺。

    明白了夏言那个所谓的良策,就是胡扯蛋,但再一想夏言那个出发点还是好的。毕竟北方的棉花要运到南方去织成布,然后再把布从南方运回北方售卖,这几千里地来回运输,所搭进去的人力物力,似乎的确是冤了点,这怎么说也不如直接在北方织成布,就地售卖吧!

    想到这些,嘉靖帝脑瓜子又想到了理财天才王道秋,于是他开口说道:“王卿家,刚才次辅大人建议的那个政策虽是错的,但他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应当解决的。对此不知道王卿家,可有什么良策啊?”

    “回陛下的话,我大明北方不是没有棉纺业,只是北方的棉纺业规模小效率低,织机和工人技艺上都比较差,因此生产的棉布在价格上和质量上,都远不及南方。所以北方生产的棉布,在市面上跟南方的棉布放一块儿,根本就没人买,这也就是北方的棉花,大多会卖去南方,而不就近加工的原因。因此要想发展北方的棉纺业,那就必须引进南方的那些棉纺商人,让他们到北方来投资办厂,让他们把南方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北方落地生根。”

    “让南方的商人到咱北方投资办厂,他们愿意来吗?”

    “回陛下,南方商人不存在愿不愿意来北方这事。我敢跟陛下保证,南方那些大的棉纺商,他们做梦都想来京师这边设厂。京师这边的棉花、人工,可比南方那边便宜多了。而且京师这边通过各条河流或陆路,可以辐射上千万的人口和几十万的军队。更重要的是这里是京师,这里主导着全国的政府采购。陛下您想想,这些一年是多少银子,那些商人他们怎么可能不想赚?”

    “既如此,那爱卿,怎么从来就没有南方的大商人,到我京师来投资设厂的?”

    “陛下,这里面的原因还用问吗?京师这边公卿贵戚,各级官吏云集,这些贵人他们想拿捏一个商人还不容易吗?所以南方商人他们敢到这京师投资设厂,那不就是在找死吗?”

    权力,关系!这是中国几千年商业的绝对因素,也是阻碍中国工商业健康发展的最大绊脚石。种花五千年,财富在权力面前,从来都是不堪一击,这是种花商人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后,一直混得跟个二百五似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个种花绝症,嘉靖帝听懂后,也是低着个头,他在考虑要不要为了那些银子,去动用自己的权力对抗那些权力。

    这个决心得嘉靖帝自己下,王道秋帮不了,于是他在把话说完后,就站那儿静静的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