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三十七章化工科研基地

第一百三十七章化工科研基地

    在吏部议事厅开完公审大会,王道秋就乘喻茂坚还在跟夏邦谟他们胡扯,他自己就去万寿宫争取主动了。毕竟是他把今天御前会议上,内阁对赵文华的分歧,透露给了喻茂坚他们。从而引起了吏部、都察院的头头们,要去嘉靖帝那儿“上访”。

    进到万寿宫里,嘉靖帝此时正在那儿听陶仲文讲道。王道秋进去后忙就跪在嘉靖帝面前请罪。而嘉靖帝在听完事情的原由后,他也不生气,只是笑着说道:“王卿虽天资聪慧,然终还是少年心性,不够沉稳,心里藏不住话啊!没关系没关系,朕不怪你,一块抹布可以用来擦试灰尘,但抹布脏了,该洗就得洗,洗不回来了就该扔。”

    跟王道秋说完这些话,嘉靖帝又吩咐刚办差回来的吕方道:“吕方,传话给严嵩,让赵文华调任尚宝司少卿。先缓缓吧,等风声过了再调他出任一部侍郎。”

    “诺”

    面对犯了众怒的赵文华,嘉靖帝玩了个小花活,明面上把赵文华给降为了正四品无甚实权的尚宝司少卿,安抚住朝中的那些清流。但暗里他又通过严嵩向赵文华许诺,等风声过后会让他出任一部侍郎。

    听到这个嘉靖帝对赵文华的安排,此时的王道秋也确认了,人赵文华一直以来,的确都是在为他嘉靖帝背锅。

    明白了这门道,王道秋也不说破,他就像犯了错刚被家长批评过的孩子一样,态度端正的低着个头,站在一边装可怜。

    看到王道秋那个样子,嘉靖帝也是笑了,一副无所谓的囗气说道:“行了行了,没多大的事,下次记住教训就好了。你跟陶仙师谈你们的事吧,朕在旁边听着。”

    “臣谢陛下隆恩”

    谢过了嘉靖帝对他多嘴的不追究,王道秋就开始向陶仲文通报,关于向女真人控制区送医下乡,进行和平演变的计划。

    而陶仲文在听过王道秋的计划后,他搂着胡子,微笑着向嘉靖帝说道:“陛下,贫道曾任过辽东库大使,因此对辽东女真人,可以说是非常了解的。正如王小道友所说,女真人以渔猎为生,他们除偶尔出来用兽皮换些盐铁、布匹。其他时间都一家一户,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他们平时基本上没有与外人接触的机会,更谈不上什么教化。可以说女真人个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如我们这儿的孩童般幼稚。”

    “不了解他们的人,都认为他们是穷凶极恶,类如禽兽。但只要你真正与他们交心,你就会发现那些人其实都很简单,为人也很真诚,没有咱们汉民的那些花花肠子。尤其是对朋友,他们都是可以为对方去两肋插刀的。所以陛下,女真人虽是狼,凶恶无比。但只要我们将心比心,以真诚待他们,他们是会对我大明忠心的。因此贫道支持王小道友收服女真的计划,并代表道门向陛下承诺,道门愿一力承担此项计划的所有开支。”

    国家利益,民族大义面前,陶仲文这个所谓的“江湖骗子”,又义无返顾的当了回理想主义者,舍小团体利益,成全国家利益。

    看着眼前这个道门“老骗子”所表现出来的大义,王道秋这会儿心里是更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把道门这支宗教力量,引到正途上来。

    就在王道秋想着这些小心思的时候,同样被陶仲文那民族大义所感动的嘉靖帝,他开口了。嘉靖帝说道:“委屈陶师了,朕代我大明列祖列宗,代天下黎民苍生,谢谢陶师了。”

    “不委屈不委屈,我陶仲文和道门也是大明的子民,为大明效力那是本份。”

    “本份,本份,仙师这个本份说的好。仙师和道门的这份心,朕收下了。不过凡事都讲个量力而为,收服女真那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是十年八年能做到的事,所花费的银钱恐怕也至少得几千万两。如此巨大的开销让道门一家承担,那压力太大了。这样吧,为了收服那女真,朕在硫璃厂的分红降两成,用以道门去女真人那儿送医传道。”

    为了他朱家江山的千秋万代,为了能把女真那只北方狼,变成为他朱家看门的狼狗。贪财的嘉靖帝再一次舍财,选择了正确。

    而陶仲文在听了嘉靖帝的话后,他也是欣慰的笑道:“不用不用,陛下,自王小道友赐我道门良药配方和制硫璃之法后,我道门就是日进斗金。现在永定河边,那占地五百余亩地的硫璃工坊,厂房和炉子、模具也皆以齐备,选的黄道吉日是五天后的六月二十八。等工坊一开工,那银子就更多了。所以陛下,去女真人那儿送医传道的那些费用,我道门岀的起。”

    陶仲文坚持这银子他们道门出,语气真诚,嘉靖帝听得出,陶仲文这是真心为国破财,不是客气客气。

    于是等陶仲文话说完,嘉靖帝也不在这事上做小女儿状,跟陶仲文再推脱,一句话不说的算是默认了这个事情。

    沉默了一会儿后,嘉靖帝不看陶仲文,而是转向王道秋说道:“王卿,你脑子里赚钱的鬼主意多,你替朕想想,这还有什么产业,适合交给道门办的。”

    嘉靖帝这个时候让王道秋帮道门找产业,毫无疑问这是在陶仲文代表道门,表现出了他们对大明的绝对忠诚后,嘉靖帝想给道门一些补偿。

    明白嘉靖帝的意思,王道秋向陶仲文问道:“仙师,这硫璃工坊开起来,每年所用的碱何止百万斤,这要再在白云观里弄,就不合适了吧?关于这一点,你们是怎么打算的?”“噢这个啊!不瞒小友,制碱之事,在琉璃工坊开工之前,我们道门就开过专门的会议。经讨论,我们决定把制碱工坊,搬到蓬莱去。那里有我们道门的崂山宫,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我道门的圣地,那里的居民也基本都信道。另外那里是海岛,这不但有助于保密,还能就地获取制碱时所需的盐。”

    “把制碱的地方放在蓬莱,还有个好处就是方便运输。碱在蓬莱制好后,在永定河能通航时,我们可以用船直接从蓬莱经天津卫,沿永定河运到咱在永定河边的硫璃工坊。在冬季河道封冻时,我们可以用船把碱先运到天津卫,再在天津卫装上牛骡车,运到硫璃工坊来。不瞒小友,就在永定河边建设硫璃工坊时,蓬莱那边的制碱工坊和盐场,也在开建了,并且现在己经建成。只等黄道吉日,我们这边的人搬过去。”

    把纯碱制造基地,搬去山东渤海上的蓬莱海岛上,这不但可以保密,而且在运输上以及原料的获取上,倒都方便,王道秋也觉的道门这厂址选的好。

    不过这厂址有这么好的条件,光合成些纯碱,这是不是太可惜了?想到这儿,王道秋那脑海里,突然就蹦出了“化学科研实验室”,这个后世某大国砖家骗拨款的玩意。

    想到这里,王道秋就严肃的对陶仲文说道:“仙师,千百年来道门炼丹,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人才。也在炼丹中,无意中得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火药。不瞒仙师,小子以前也喜欢把各种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块儿鼓捣,看看能弄出些什么。怎么炼钢,怎么制硫璃,怎么从馒头、水果腐败的青霉中提取药物。这些都是这么被我在无意中,鼓捣出来的。”

    “小友于万物炼化一道上,天赋异禀,堪称古今一人,贫道佩服。”听王道秋的那些发明创造,都是他在无意中捣鼓出来的,陶仲文也是服,顺口就夸了王道秋一句。

    而王道秋这会儿急于忽悠陶仲文,调动道门力量支持自己建化工科研实验基地的想法。于是他也不去纠结陶仲文的这个夸奖,是真心还是客气客气。

    等陶仲文一夸奖完,王道秋就接着说道:“不瞒仙师,小子在常年的鼓捣中,无意中弄出来的东西,可远不止炼钢,制玻璃,青霉素这些。就比如火药,小子就曾经……。”

    接下来王道秋就开始忽悠嘉靖帝和陶仲文,进行火药的改进。当然就大明现在的化工水平,王道秋理智的避开了后世那些高大上的,而选择了欧洲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那些成就。

    就比如现在,王道秋向嘉靖帝和陶仲文推荐的,就是欧洲人发展的黄火药。

    这种黄火药他的主要成份是苦味酸,1771年由英国人沃尔夫首先合成,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他是被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后在无意中人们发现了他的爆炸属性,由此它才被用来做炸药。

    相比于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以苦味酸为主要原料的黄火药,他更稳定,爆炸威力也更大。而且英国1771年的化工水平,在这十六世纪的大明,也可以达到。

    更何况王道秋他有图书馆,他可以为大明的化工专家们,指明科研的大方向。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再多搞些实验,王道秋就不相信英国人1771年能搞出来的东西,十六世纪的大明就搞不出来。于是他就在这儿,着重向嘉靖帝和陶仲文推荐了黄火药项目。

    听完王道秋的忽悠,火药这东西对道门来说,可以说没啥用处,所以对此陶仲文也不大积极,听过之后就愣在那儿不表态。

    而嘉靖帝在听过王道秋的话后,他兴奋了,毕竟火药对他来说,那是太重要了。不说军事上的那些事,就说宣府那边开采铁矿,宛平那边采煤,那一年就得用到多少炸药啊!

    于是在王道秋话一说完,嘉靖帝只是沉凝了片刻,就问道:“王卿,你说的那种黄火药,真的威力比我们现今的火药,要大数倍?”

    “是的陛下,等做出来,臣试给陛下看,陛下就知道了。不过这种黄火药太霸道,臣建议它所要用到的那种黄染料,最好交道门在蓬莱海岛上专门做。做好后送京里来,再由宫中控制的工坊专门配比这种黄火药。这样原料和配比分开做,道门不知道这黄火药最终的配方,京师这边也不知道原料怎么合成,两边可互相牵制,缺了谁都做不出那东西。”

    “就是臣一时之间也做不出那种黄色染料,因为那种黄色染料是臣无意间瞎鼓捣出来的。臣现在只知道哪几样东西,怎么弄,能做出那种东西,而具体的配比,臣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这需要道门的那些炼丹师,一个配比一个配比的去实验,最后把那个配方给试出来。”

    把黄火药的配比控制在宫里,把原料的合成交给道门放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密。这样好,这样好。

    想着这样做的好处,嘉靖帝当即就拍板了。他让陶仲文广招道门里的那些炼丹师,顶尖的送京师来炼丹,次一点的送蓬莱海岛上去,终身不得再出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