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四十八章群猪食国

第一百四十八章群猪食国

    王道秋突然的这么一拍桌子大呵,把喻茂坚吓了一跳,更过分的是,王道秋说完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后,就摔门而出,连问一句的机会都没给喻茂坚留。

    面对王道秋那快步离去的背影,喻茂坚一脸迷茫的问高拱:“肃卿,良桢这是怎么啦?”

    怎么啦?谁知道那王良桢发什么神经?高拱心里这么草泥马着,但在面上他还是很客气的回答道:“那鲁王朱观如此横行不法,甚至狗胆包天的连害三任山东巡按御史,真的是太无法无天了。良桢他少年心性,应该是被气着了,才会如此的失态吧。不过王良桢少年天才,他既然对那鲁王朱观如此动怒,估计那鲁王朱观离死,也就不远了。”

    “是吗?那倒是山东有幸啊!”

    …………

    就在喻茂坚和高拱在背后说着王道秋的时候,王道秋已经到了老道陶仲文那里。种华几千年来惯例,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王道秋想破了这个惯例,所以他需要道门的医术。而且道士去灾区传道,在实际上还有心理医生的作用,可以让灾区人民情绪基本稳定。

    在老道陶仲文那儿,王道秋压着刚才被喻茂坚拱起的火气,经与老道陶仲文友好协商,陶仲文答应召集全国各道观,出一千名道士去灾区送医送药,充当自愿者,还在王道秋临走时,陶仲文给了王道秋十张大明皇家银行的一万两银票。

    从老道陶仲文那儿出来,王道秋就又去了趟户部在西苑里的值房,就救灾粮草调度问题,与户部尚书王杲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他就岀西苑回家了。

    今天他下值的早,天边的太阳公公,刚刚变成个大红脸。他进了家门,来到中院时,他母亲和丈母娘正在那儿,接受鸿胪寺官员和大内宫女的礼仪培训,沈湘宁则挺着个大肚子,站一边看。

    一见王道秋过来,那个鸿胪寺官员忙过来行礼,一看王道秋官服上的仙鹤补子,那个鸿胪寺官员吓了一跳。

    不过在京城官场混的,又是管礼仪的,这个鸿胪寺官员,他基本的心理素质还是有的。于是他稳定情绪,走过来向王道秋抱拳行礼,说道:“下官鸿胪寺右丞李正荣,见过王大人,恭喜王大人高升。”

    高升!鸿胪寺右丞李正荣将这两个字,吼得很响。王道秋母亲、岳母和妻子沈湘宁这三个女人,一听“高升”这两个字,忙都欣喜的过来,拉着王道秋的胳膀就问。

    费了些口舌,将自已高升的事解释了一遍,王道秋就辞别自己母亲、岳母和妻子沈湘宁,回房里去写他的救灾计划去了。

    日暮时分,王道秋房门被敲响,跑去一开门,见是自己老爹王兆文和老丈人沈一石。

    一看到王道秋,王兆文就兴奋的问道:“吾儿,为父听说你升内阁大学士了?”

    “不是爹,不是内阁大学士,是协办大学士,另外皇上还赏了儿子一个少师的头衔。”

    “呦,原来吾儿现在真的官居一品啦!为父刚才听你娘她们说这事,为父还以为是她们妇道人家,不懂瞎说呢!毕竟我朝立国以来哪有寒门子弟,十八岁就官居一品的?”

    “哈哈哈哈,兆文兄,我朝立国近二百年以来,不是没有十八岁的寒门子弟就官居一品的,而是没有十八岁的寒门子弟,就官居七品以上的!可良桢他先前……,哈哈哈哈,兆文兄,你我都没有官运,可良桢他却是官运亨通啊!科举入仕不到半年,就升到一品了,这、这、这怎么说,感觉都有点像是在做梦啊!哈哈哈哈!”

    “哎,贤弟,你可别……。”

    …………确认王道秋确实是升到了一品,王兆文和沈一石都是欣喜若狂。不过两人一个是王道秋的生父,一个是王道秋的老丈人,身份不同,自然嘴上说的话也是不同。

    沈一石作为老丈人,他可以亳不掩饰的夸女婿。而王兆文作为王道秋的父亲,面对王道秋官居一品,不管他心里有多高兴,但在面上他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的。

    于是对于王道秋是否优秀这个问题,两个亲家兼基友,就在王道秋的房里,争了起来。

    看着两个古年大叔,为着一个大家心里都认可的事,却在面上争的面红耳赤,王道秋对自己老爹王兆文的假谦虚,也是无语。

    于是在听了一会儿后,王道秋打断自己两个爹的争执,向他们说起了山东黄河决口的事。王兆文虽半辈子酸秀才,今年才刚父凭子贵,混了个同进士出身,政治面貌干部。但他对国家大事,以及能为国出力指点江山,一直都是心向往之的。于是王道秋一说国家大事,王兆文立马就一脸期待的,安静坐那儿听了。

    当王道秋把自己今天在御前建议的两项提议,已经被作为大明国策,被正式定下来后。王兆文拍着大腿,就大赞王道秋为国之栋梁,全然忘了自己刚才还与好基友沈一石争辩,说自己儿子王道秋没有那么优秀。

    王兆文以子为荣,在那儿花式秀儿子,而王道秋的老岳父沈一石则开始,以商人的眼光思考王道秋刚才所说的话。

    沈一石等王兆文秀完儿子,坐那儿不说话了,他才开囗向王道秋问道:“良桢,你刚才说为了筹措此次救灾的银子,朝廷已经同意,向民间商人出租运河和长江上的漕关码头经营权?”

    “是的,老泰山,这次朝廷不光是出租运河和长江上的漕关码头,还将转让运河山东段沿岸百里内的采矿权。”

    “嗨,良桢,恕爹说话直哦!山东那边的银子,你就不要想了。不管是运河山东段的漕关码头经营权,还是沿运河两岸的采矿权,那都只能是鲁王的。在山东他鲁王就是王法,不瞒良桢,我们沈家上京的船队,每年也是要交一万两银子给鲁王府的,否则我们的船队进了山东,那就别想再出来了。不光我沈家,任何一家商行的船队,进山东那都是要给鲁王府孝敬的。所以良桢,山东那边的银子你就不要想了。”

    “还有长江上的漕关码头经营权,应天那边肯定是魏国公徐家的,湖广、四川肯定也只能是沿岸藩王的。只有江西,自正德朝宁王被株后,江西长江沿岸的控制权,现在在朝廷手里。良桢啊!我大明的那些藩王,虽在靖难之后,权力被大大剥夺,但他们在地方上仍是官府都惹不起的存在。在他们自己的封地上,那儿的土地和买卖大半是他们的,那儿的百姓也大半是他们的家奴。在地方上那些藩王,他们个个可说是有钱有势,无人敢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旦被封在哪儿,那一代一代都会在那儿,是正宗的地头蛇。而朝廷的那些地方官,在这些藩王封地任职,他们全是外省人不说,而且地方官在那儿任职也就是三五年,然后就会被调走。所以大部分地方官面对藩王的不法,他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就是在那儿任职三五年,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况且那些地方官就是有心想办藩王,他们也基本上做不到。”

    “毕竟衙门里的那些衙役和胥吏,他们都是本地人,他们要跟当地藩王处一辈子,而他们跟一个知府、知县,只相处三五年。所以那些衙役和胥吏,在地方官和当地藩王起冲突时,他们不帮着藩王害地方官,那就算是有良心了,而帮地方官去得罪藩王,这根本就不可能。因此那些地方官若跟当地藩王起冲突,他们连自己衙门内的一个衙役都调不动。这也是为什么我大明藩王,个个无法无天的原因。”

    大明的藩王问题,这可说是异致大明王朝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他们还在地方上残害百姓,无法无天,导致大明王朝老百姓再也不相信什么狗屁王法,对朱明政权恨之入骨。

    以致于后来李自成等人起来闹事后,老百姓纷纷跟随,满清入关后,他们也大多选择了接受现实,而不去为朱明政权效力。

    听了老丈人的一番话,王道秋知道自己原先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不过此时他头脑中对这些大明藩王有了这么直观的认识,他也下定了决心,既然你老朱家的人若活,大明百姓就只能当牲口,那么就先请你朱家人上路吧!朱元墇,别怪我王道秋狠,你的这些子孙,就不配在活在这世上。我王道秋此生,必屠你朱家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