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明朝擎天一柱 » 第一百六十六章金融起步

第一百六十六章金融起步

    大明内阁一般设置六位大学士,号称四殿两阁大学士。分别为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四殿两阁之间,没有固定的次序,但是一般以文渊阁为尊,东阁大学士则为末辅,其余则列于其中。

    严嵩位列首辅,他现在就是文渊阁大学士,而夏言因为一系列的作死行为,在王道秋去山东以前,他就被降为了东阁大学士,现在位于现有的四位内阁大学士之末。

    现在嘉靖帝让王道秋入阁,还直接给了王道秋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而不是按着大明内阁按资排辈的传统,让王道秋出任东阁大学士,再将夏言抬阁。那嘉靖帝这么做的意思,也就是让夏言继续当他那个东阁大学士,继续让他在内阁中排老末,让王道秋在内阁里排在夏言前头。

    于是嘉靖帝这一人事任命一出口,夏言比刚才那几个建议嘉靖帝将王道秋凌迟的清流,还要尴尬,现在他那老脸真是无处放啊!

    不理会那几个满眼愤怒的清流,和满脸通红将头撇向一边的夏言,嘉靖帝继续说道:“小王爱卿虽然天资聪颖,然年岁太小,经验不足。这样吧,小王爱卿入阁后,在内阁中他以学习为主,就不在内阁的票拟上签字了。还有前几日户部尚书王杲,为御史所参,告其通贿。后朕着都察院会同锦衣卫共同调查,昨日都察院夏邦谟爱卿向朕上本,说此事已有证据,建议朕将王杲罢官下狱。好吧!夏爱卿为官一向的刚直公正,他的话朕还是信的,那就将那王杲下狱,交三法司会审吧。”

    “臣夏邦谟,谢主隆恩。”

    嘉靖帝在说王道秋的时候,突然就说到了户部尚书王杲,前几天被御史告通贿的事。以及经过都察院和锦衣卫初步调查,认为此事属实,都察院老大夏邦谟还据此上表,让嘉靖帝将王杲罢官下狱的事。还当殿准了夏邦谟的表奏。

    对于嘉靖帝对他个人人品的信任,和对他都察院工作的支持,夏邦谟忙岀来向嘉靖帝“谢主隆恩”。

    等夏邦谟谢完恩,退回朝班后,嘉靖帝又继续说道:“王杲下狱,此次受牵连的户部官员一定不会少,但这户部的差事可不能耽误,得有人担起来。诸卿都知道,武英殿大学士王道秋善于理财,朕看这个户部尚书,就让他来干吧!当然王爱卿他现在身兼的吏部左侍郎,漕运总督,朝廷就该另选贤能了。还有王爱卿在山东的差使,等把山东那边的事都安排妥,王卿就该回朝办差,山东那边的巡抚、布政,朝廷也应该另派贤能。这样,关于这些人选,下朝后吏部就会同内阁、都察院,好好商议,尽快把名单定下来,送内廷批红。”

    “臣等遵旨”

    王道秋这么一封侯拜相,倒空出了吏部左侍郎、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山东布政使这四个实权肥缺。这让刚才还对王道秋入阁,嫉妒的要死的一众朝廷重臣,现在也没心情去嫉妒王道秋了。而是把智慧都转移到了,该怎么帮他们自己人,去抢那四个实权肥缺,尤其是拥有掌控全国中下层官员人事权的吏部左侍郎,这个职位。

    四块这么大的大肥肉扔出去了,狗儿们的心思全转到了,该怎么抢肉上,那朝会再开下去,也就没啥意思了。于是在嘉靖帝的眼神暗示下,严嵩作为内阁首辅大臣,忙出来跪地上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宣布今天的朝议结束。

    等这帮朝廷重臣都离开万寿宫后,由于嘉靖帝并没罢王道秋侍中这个官职,所以王道秋还是名正言顺的留了下来。

    嘉靖帝现在看着王道秋,也还残存有昨天训斥王道秋时的那股子气愤,板着张脸口气很硬的说道:“朕今儿原本是要罚你小子的,不过刚才那几个混蛋,把朕给气到了。朕不高兴了,朕就跟他们呕气,倒是便宜了你小子。年仅十八就封侯拜相,我大明立国近二百年来,从未有过的荣耀啊!你小子捡了这么大一个便宜,但也别高兴的太早,朕把户部交给你,朕还要把大明皇家银行交给你,以后朝廷的钱和朕的钱,都交给你管。”

    “但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你小子给朕听好了,从今以后朕的内库银,只能多不能少,户部年底的账,也不许再报亏空。玛德?别人挣不来钱,那是能力有问题,你小子说挣不来钱,那就是人品有问题了。若你小子真敢那样,那朕还是昨儿那句话,给你小子净净身,让你小子入宫来给朕倒夜壶。”

    把内外廷的财权都交给自己?卧槽!这昏君对自己看好的人,那是真敢放权啊!这样看,这昏君的人品和能力,还是不错的。至少比那个当政十七年,却撤换了十九任首辅的崇祯,要强很多。

    想着这个昏君为数多的优点,王道秋真心的对着嘉靖帝一个长揖,表示感谢。并拍马屁道:“自古圣君才大魄力,用人不拘一格,用人……。”

    “行了行了,拍朕马屁的人多了去了,不差你一个。对了,你跟朕交个底,朕把天下的钱袋子都交给你后,你打算怎么经营?”

    王道秋每次对自己拍马屁,嘉靖帝都总觉得王道秋,那是在跟自己开玩笑,无一点真诚可言。于是现在王道秋一开始拍马屁,嘉靖帝就忙不耐烦的打断他,让他说重点。

    这已经不是嘉靖帝第一次打断王道秋的拍马屁了,王道秋知道嘉靖帝喜欢人家拍他马屁,但他不喜欢自己和陆炳拍他马屁。于是王道秋顺应帝心,以一副人畜无害的表情说道:“陛下这次山东施恩于民,君恩重如山。同样庶民也会踊跃回报圣君,臣敢保证此次山东所获,至少可抵我大明十五年的财税。而且臣掌户部和皇家银行后,山东该给户部的那部分银钱,臣会让皇家银行分二十年拨付给户部。”

    “这样一来,哪怕山东购地的佃农和买矿的勋贵,全是只付三成的首付,七成向皇家银行借贷,山东这次也至少会有一万万两以上的白银,流入皇家银行。而皇家银行只要给他们一张借款契约即可,并不需要实际借出银子。毕竟那些地,现在都是皇上的,佃农买地的银子,那也都是该给皇上的。”

    “等这些银子到账后,臣会拨三千万两给户部,先让户部把那些历年拖欠的边军欠饷,和今年的饷银,全部发下去,以维护朝廷的威严,边关的稳定。另外那些银子,臣还想将其像铜钱一样,铸成标准的钱币。陛下,现在在咱们大明,银子早已与铜钱一样,成为流通货币。可各个地方的银子,大小和成色皆不同,每次交易都要称重量,判定成色,这太不方便了。”

    “因此臣打算由朝廷发行标准的银币,每枚定为一两,这样大家以后再用银支付时,就不用再称量和判定成色了。当然在铸银币时会有火耗和人工,应此朝廷发行的银币应把这部分给扣回来。臣看标为一两的银子,实际七钱就差不多了。而且陛下,以前臣无聊时瞎折腾,曾把银掺入些铜和锡一起融了,最后做出的银元,不但能久放不变黑,还双指挟着圆心,对银元壁吹后放耳边听,那银元还会发岀嗡嗡的响声,这可用来辨别银元的真伪。”

    能短斤缺两,还有防伪的绝招,标一两的银元,实际只重七钱,再掺些铜、锡,这岂不是一两银子可以当二两银子用!想到这里,嘉靖帝立马兴奋了,当即就让吕方召宫里的银匠,带着银子和铜锡过来,他要王道秋当场给他做出那种银元。

    没过多久,吕方把银匠和材料带了来,嘉靖帝就带着王道秋出万寿宫,让王道秋在万寿宫下的一片空地上,给他做那种银元。

    接着王道秋就按着民国大洋,银铜锡的比例,再略微加些火耗上去,称好重要后就指挥银匠将这混合好的材料,当着嘉靖帝的面给融了,并铸成一个厚薄均匀的圆形。

    当银匠按着王道秋的要求,将那银元给铸好后,王道秋拿在手里,接着就是民国银元标准鉴别真伪动作。两指头夹银元中心,再对着银元边缘吹,然后赶紧放耳边。果然,是那银元特有的“嗡嗡”声。

    听到了这声音,王道秋忙把银元给嘉靖帝试。嘉靖帝从王道秋手里接过那枚银元,他学着王道秋鉴别银元的样子照做,果然他也听到了那“嗡嗡”声。听到这声音,嘉靖帝惊为天人,接连玩了好几次后,他才把银元往吕方那儿一扔,然后他就向王道秋追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银子怎么一吹,就会发出响声。

    银元为什么一吹就会发出响声,这太科学了,王道秋哪解释的清?于是王道秋就无奈的跟嘉靖帝表示,这个他也不知道。

    王道秋没能给嘉靖帝授业解惑,这让嘉靖帝有些失望。不过也没关系,只要让嘉靖帝知道,这样一来他嘉靖帝的六钱银子,就可以当一两银子来用,这嘉靖帝还是很高兴的。于是嘉靖帝当即拍板,让王道秋马上设计出这种银元的样版,然后让铸钱局马上铸造这种银币,并表示以后朝廷发饷,全部用这种银元。

    看到嘉靖帝高兴,王道秋又建言道:“陛下,一种新币发行推广,最难的就是让人相信它的信用。因此臣建议陛下,等这种银元造出一定数量后,陛下就下旨行文天下,允许天下子民以宝钞上同等的金额,换取银元。也就是一千文宝钞换一个银元,并下旨从今年秋税起,以后天下子民都可以用一个银元抵纳税一两。”

    “什么?爱卿你诓朕哪!那宝钞现在有如废纸,掉地上都没人捡,你却要一换一。还有这银元里面,明明只有六钱的银子,凭什么可以拿来抵一两的税银?这不行这不行,爱卿,这绝对不行。”

    一听王道秋打算用这种银元回收宝钞,还让民间用这种银元,一个银元抵一两银子交纳税收。嘉靖帝顿时就不干了,毕竟他是打算用这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办法,把自己一两的银子当二两花出去,可不是想当冤大头,散财童子。

    而见嘉靖帝急了,王道秋忙解释道:“陛下稍安勿噪,请听臣言。那宝钞自太祖洪武时开始发行,这为解决当时的朝廷财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宝钞的实质,其实就是朝廷向官民开出的信用欠条,可后来宝钞连年贬值,朝廷还不让用宝钞纳税,这,这……。陛下,臣说句不好听的话,朝廷这么做,不就是欠钱不还吗?”

    “陛下,我大明宝钞以太祖、成祖两朝发行最多,也就是太祖、成祖给我大明官民,开的欠条最多。陛下现在若能以一比一的比例回收那些宝钞,无疑就是在为太祖、成祖还债,是孝子贤孙。而且陛下这么做,也是向天下官民表明,我大明皇帝那是说话算数的,绝不会欠官民的钱。陛下,我大明那么多位先帝,都没能还上这笔帐,而陛下您却还了,那谁还敢说陛下您这不是嘉靖盛世啊?”

    宝钞的实质和后世的纸币一样,其实就是国家向老百姓开出的借条。国家让自己发行的纸币大幅度贬值,其实就是在用印钞机,打劫老百姓。

    就比如大明洪武年间发行的面值一贯的宝钞,当时朝廷可以拿这张宝钞,去换取老百姓手里的三百斤粮食。可现在老百姓想拿这张宝钞,在世面上买东西,却根本没人要。拿去交税,政府也不收。一个政府自己发行出去的货币,却连他自己都不愿意再回收,那这跟抢有什么区别?

    宝钞的实质,嘉靖帝他也懂,他也知道这是他的先祖,给老百姓打的欠条,应该还。可是这真金白银拿出去,他也太让人心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