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热血帝王:不做纨绔做皇帝 » 18.兵部堂议

18.兵部堂议

    大明崇祯十五年腊月初八,南京城也开始飘起了第一场小雪,朱慈炅骑着一匹比较听话的小母马,刚从八卦洲巡视回来,长江不会结冰,所以来往运输等项都很正常,从扬州和苏州运来的粮食已经到了,在南京的粮商那里采购的粮食也在三天之前运倒了岛上,自十一月开始安置灾民,已经耗费了七万石的粮食,再加上炼钢,制作火药,手榴弹,锦衣卫和府军的军饷等等这些已经耗费了二十万两白银,可这才两个月而已,而且以朱慈炅的想法,这可远远不够呀!还要做火枪,火炮,购买马匹,等等。朱慈炅叹了一口气,这些只能等过了年再说了。

    还没到玄武湖就有小太监来报说是南京六部各位大人和魏国公有请,请庆王爷到兵部一同商议军机。

    朱慈炅心道自己这两个月没少折腾,看来这些人有点坐不住了,估计要套套自己的话,嗨,这又有什么用呢?我就是现在跟你们摊牌又怎样?这天下连我那五叔都没工夫管我,你们又能怎样?

    想着这些就进了北门一路向东朝皇城而来,进了承天门来到兵部,一看这还真是比较整齐的,镇守太监曹化淳,兵部尚书史可法,魏国公徐文爵,吏部尚书黄道周,户部尚书高弘图,礼部尚书王铎,以及工部和刑部的侍郎,还有几个勋贵侯爷伯爷,大家都在坐,中间一把大椅子给朱慈炅留着呢。

    进门之后这些官员全都站起来要给庆王爷见礼,朱慈炅急忙拦了下来,再三推辞之后坐在了中间的椅子上,下边这些人大部分时没有见过朱慈炅的,但是最近这位庆王爷又是安抚灾民又是征募府兵的动静很大,要是在装作不知道他的存在那就说不过去了,所以众人今天这才提议将朱慈炅请来一同议事。

    议题其实很简单,襄阳城破了,李自成占领了襄阳,朱慈炅也没言语就坐在那里听着他们说,下边这些位也不知道是为了演给朱慈炅看还是怎么的,一个个义愤填膺,痛骂李自成,若人能被说死那他李自成决活不过今天。

    说了两个时辰也没见这些人议论出个什么结果,只有史可法说到了长江防务,可现在南京没有水师,也是非常棘手。

    最终决议就是加强长江沿线的巡视,朱慈炅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对,现在南京能做的也就是加强长江防务而已。

    他正在想着的时候就听见下边有个声音盖过了议论的嘈杂声:“老臣觉得我们大家今烦请庆王爷前来,不就是因为王爷是我南直隶境内唯一的王爵,最近王爷又招募了府军将来必有戍守南都之责,我们应该听一听庆王爷的看法大家说对吗?”

    说话的正是吏部尚书黄道周,朱慈炅知道黄道周乃是江南的大儒现已年近六十,他此一说就不无考校之意,见下边一片附和,朱慈炅想了想要是一味的藏拙应付那么将来要让这些人归心岂不是更难,他也知道这些人没什么实干的才能,甚至有些勋爵后来直接投降了满清,但那也可以说是大势所驱,现在如果按自己的计划发展下去那么不失大势是不是就又是另一番景象呢?

    朱慈炅咳嗽了一声下边众人很默契的安静下来:“本王不欲在朝政上有所言,但既然黄大人说到了戍守有责,那本王就说说。”

    “襄阳失守,完全是左良玉的过失,保存实力不战而退。襄阳此地不是李自成可以久居之地。以他李自成而言,接下来又三条路,其一,聚拢战船沿江而下攻取南都,进而拿下整个江南。这条路的问题是湖北还有个左良玉。那么其二是向西攻打西安,以西安为根本从而占据陕西甘肃和山西,这些年北地已经被他们抢的差不多了,如果无法来江南劫掠那么他就只有占据地方屯田养兵了,不然就是死路一条。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由河南向北直插京师,国库里没银子可是李自成却不知道。就算没银子那纵兵劫掠京师一样有银子,京师的富户还是有的。”朱慈炅看了看下边的众人继续说

    “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要防备李自成走第一条路,沿江而下没那么好完成,襄阳不会有很多的船,就是有左良玉跑的时候也不会给他留下,造船吗也不是很难,难的是要想打下南都,两三万人是不可能的,那么要运十万兵马需要多少船只?他李自成造不了那么多船,而且只要他敢沿江而下那么他前脚走后脚左良玉就敢去打襄阳,依本王之见我南京城无忧。”

    黄道周若有所思:“王爷,那依王爷看来这李自成接下来会这样呢?”

    “哦,这个吗,肯定是攻打北京,至于要走哪条路恐怕还不一定。”

    “王爷老朽能问一句为何吗?”

    “为何,为何?说白了他们起义干什么?为什么有人追随他?他李自成就算没想过当皇帝,他身边的人估计也想过百八十遍了,有时候估计他自己都做不了主。”

    朱慈炅此语一处,下边又是一片哗然,大家又把李自成骂了个体无完肤。

    黄道周气的都哆嗦了,老头喘了半天气,“王爷,既然如此为何不具表上奏呀?”

    “上奏?那说点啥呢?咱们知道的估计北京的那些大臣也知道,咱们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本王估计最多到年后皇上就会让陕兵东进抵挡李自成,结果就不得而知了。”

    “那依庆王爷之见此局无法破解吗?”徐文爵也问道。

    “那到不是,办法是有可是皇上用不了,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当初我大明为何要设两都?不就是要面对如今之局吗?要知道其实我大明的心腹大患一直都不是李自成,而是满清的建奴。你们大家想想如果建奴没有反,那我大明何来的窘迫局面,很多事情的根源都在辽东。我大明并非无兵无将呀!只是从萨尔浒以来这二十年间我大明在辽东用了多少兵?死了多少将领?花了多少银子?要是拿这些去对付那李闯,他就不堪一击。是以我大明的大患在辽东,而北京距离辽东太近了。我大明已经历经两百余载,陈漏积弊多的很,皇上虽然是我大明最勤政的帝王,要想改变这些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可是众位大人,你们敢说迁都吗?”

    这番话是真的把下边这些人给震惊到了,此话细思之不无道理呀!是呀,要不是辽东,要不是关宁防线哪里会花那么多银子,而且屡战屡败,此事细思极恐。但是迁都又确实不敢提,在座的武勋没有实权,你看魏国公是南都的五军都督不错,可是要想领兵还是得要史可法派给他才行。这种事武勋都不想多言。那六部的呢都是文人,你说迁都,气节呢?不怕被骂死你就说去吧!

    所有人坐下吧唧吧唧嘴,还是没话说,朱慈炅看看众人都没什么话说,看来还是自己打个圆场吧。“诸位大人,大家不必过于烦恼,刚的说辞不过是小王的一家之辞,也当不得真。我觉得咱们眼下只要做好两件事就够了,一是刚史公说的要将强江防,二是这江南几省的税收可是马虎不得。本王前些日子听说就连咱们这南京城守备军的饷银都有拖欠,这个可是关键时候会要命的,南都要地要保全也要靠将士用命,他们的饷银可是不能拖的,另外现在我们已将火药改良这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武器都会先放到南京的城墙上,大家放心有本王在南京城固若金汤。”

    这些官员和勋贵见朱慈炅这么说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你们喊人家来就是想考校一下,然后告诉他作为一个王爷该负的责任。人家很完美的给你们做了个分析,然后也没有推脱自己的责任,很负责的告诉你只要他在南京就万无一失。

    相比大明那些不成器的王爷,这南京有这么个王爷算是很幸运了,话说回来这大明本来有三十个王爷,现在被这李自成,张献忠给杀的七七八八了。统共也没剩几个王爷了。

    议论也就到此结束,也没人去具表上奏,只是高弘图觉得这个庆王爷可是不简单,这怎么就觉得一步步的是想要让南京单干呀!

    有这个感觉的可不止他一人,徐文爵回到家里回味回味刚的议论,还有朱慈炅提议保证南京守备军的军饷,他也是嘿嘿一笑,这个小王爷还真是有意思,不过他还是老主意,我不得罪你,但是我的鸡蛋也不放到你的篮子里。

    众人散去之后兵部就剩下史可法,曹化淳和朱慈炅了,朱慈炅叹息了一声,“现在有几个事情要解决,第一是需要召集一批有领兵才能的人,第二是需要五千匹马,最好是滇马,第三是宝船厂还能用吗?”

    史可法回答道:“要领兵的人才可以明年年初以王府府军的名义召募,滇马基本是用来当驮马的,都要驮马?不要战马吗?另外宝船厂自万历年间就不再使用了,现在海船是在山东制造,工匠应该是就近屯田吧,毕竟他们属于军匠。”

    “嗯,那好吧,改日我去船厂看看,先生我就是想要驮马,当然日后战马也需要一些。”朱慈炅看到了史可法和曹化淳眼中的困惑想想你既然要让人家两个老头给你办事那就要让人家放心呀!算了还是开导一下吧。

    “好,好,来,来,老曹,史先生来咱们坐下细说,这些呢我也没有跟别人说过,你们俩是第一位听众。”

    史可法和曹化淳只好坐下来听他说,这两位一个是兵部的尚书一个是统领御马监多年,都是深知兵事,他们也想听听小王爷对兵法和打仗有什么见解,这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知道领兵打仗并非易事,若是容易那我大明这么多得人才也不会和建奴,李闯,张献忠一打就是二十年,而且耗尽国力。我大明这些年为何不能胜,这里边的缘故很多,就根来说是我大明重文轻武,老是说夫子那一套,时不时就把穷兵黩武放在嘴上,哪个帝王要是略整武力就会被说成不仁是暴君。呵呵,这就是屁话,哪个王朝的基业不是这些暴君打下来的?再说说建奴的崛起,建州女真能够成为现在的满清,我以为万历年间我朝名将李成梁功不可末,若不是此人养寇自重,估计也不会有现在的满清。李成梁死后我大明便再无人能够压制建州女真。萨尔浒一战我大明惨败,但我大明却没有整军备战,而是在更替皇位,然后就是党争,知兵事的熊廷弼被换掉,辽沈两城就丢了又是惨败。熊廷弼曾有一策我认为非常好,那就是在辽沈大败后他曾提议收兵至关内,拒守山海关,增兵津门和登莱,然后等待时间再出关收复失地。之后我父皇的老师孙承宗督师建关宁锦防线,这防线不是用来固守而是用来进攻的,锦州在手随时都可以威胁辽沈。到了袁崇焕手中就算不能进攻也可固守,不过他命不好,接下来的也就洪承畴有点本事可是于事无补。人家不走山海关也能到京师。其实关内的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造反也和辽东的战局有联系,若不是我大明耗尽了国力那他们也不一定就会造反。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满清的建奴都是我大明的头号大敌,那些个反贼再怎么说也是我汉人,将来是打是招安都可以,但是满清建奴非我族类只有真正征服了他们才会听话。”

    “呵呵,其实打仗说白了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人,二是钱。要有会打仗的人才和悍不畏死的兵卒,也要有庞大的财力作为支撑。具备这两方面才能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