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庶罪 » 第六十一章 入学之二

第六十一章 入学之二

    “子和兄心存大德,当受小弟一拜!”

    双手附心而站定,展臂拢手推至目额。范旭恭恭敬敬的向着眼前这位头发乱糟糟的学子,三拜鞠礼。

    折服范旭的并非子和这不成熟的‘嫁接’,但凡稍稍懂些园林知识的后世人,只要见到这位子和的学生,培育植物的方法,都明白他的实验根本不可能成功。

    但一时的不成功,并不意味着他愚昧,也并非在座列位聪明。

    更重要的是在如今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里,仍有如眼前人这般,愿意放下书本,深耕民生事业之中的‘愚昧之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出自老子《道德经》里,所有人都耳熟能详,并且可以熟练背诵的一句话——但许多人总是很自然的忽略掉‘一’,这个最关键的因素。

    就如,我们日常所吃的饮食。

    我们曾无所顾忌的调侃,神话故事中的烈山氏,死前说过的最后一句话,一定是:“卧槽,这颗草有毒。”,也会偶尔跟人炫耀谈资时讲说,“第一个吃番茄的家伙,当时一定是饿疯了才会如此。”,但其实谁也没深究过,为什么我们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或许就是因世间仍有如此之人。

    很显然,眼前的子和,包括引路的看门老者,都被范旭突如其来的三拜大礼惊掉了下巴。

    作为外来异客,他们这些人,甚至包括同文书院的教育理念,一直都饱受着景国文学圈的诟病,虽然他们这些人并不在意旁人的看法,但说老实话,任谁不愿意自己的学问得到旁人的认同。

    “公子……也懂此道?”

    子和推了一把头顶乱杂杂的杂发,露出目光炯炯,颤抖的手仿佛多余一般无处安放。

    说老实话,范旭对园林栽培的知识自然是不通的。

    当然,侥幸也曾踩在过先贤巨人肩膀之上,互联网的发达互通下,即使不通,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囫囵吞枣记得一些。因此当面对子和匆匆抛出的几个问题,略加思索后也能像模像样的回答一二,即使偶有不对,但也为其触类旁通,提供了一些灵感。

    “在下曾在故土大月之时,便听闻世间文气皆有圣景而起,当时心生不服,便从了使节远渡重洋,至此十余载来遍寻良师,却苦于无一人可询,还曾心灰意冷,起过返乡之年。今日得见公子,方知这世人果然所言不虚。”

    虽然年长范旭十岁,但似乎同文书院的人身上,都与山长黄九州有着一个及其共同的相似点——极强的求知欲——在与子和的交谈中,几位原本在远处的学子也闻声凑了过来,不时提出发问。

    针对这些人的发问,范旭自然不可能一一回答,偶尔针对一些感兴趣的,也会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毕竟有着多出几百年的社会总结,有时候哪怕只是一小步的先进,都可能是这些人一生都难以跨越的认知壁垒。

    但这样的回答自然也不可能是人人都听得懂,但总归都对范旭新来的这位学弟,大抵有了一个‘博学多才’的认知,算是将他划进了自己人,可以交流的范畴之内。

    时间过得很快,半柱香的功夫,足以让原本在书院内等待的范旭到来的黄九州心生好奇。在见到范旭如此轻松的融入同文书院之后,山长黄九州的脸上明显多出了几分笑意,于是便挥手遣退看门老人,亲自带着他走在书院里。

    “如你这般年纪,能将如此磅礴杂乱的知识,在脑中整理的如此条理清晰,看来之前教授给你知识的那位老道,定是位神仙之辈。誒……枉黄某在神都虚度一十三载,竟不知神都还有这等风流人物,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恨不能结识一番啊!”

    “昨日铁匠铺之中,山长渴贤惜才之姿仍历历在目,叫学生至今难忘,而父王也曾说,在这中京之中,若论仗义疏财,为人解难之贤名,必山长首当其冲,谁人不知山长之名,山长又何必如此自谦?”

    这马屁拍的对极,旁边的学生也跟着附和几句,叫黄九州听得甚是满意,止不住的夸赞范旭。而范旭对与这类文人交际,虽然不厌烦,但其实也谈不上十分喜欢,若论起来,他倒更乐意与朱青那样的浑人凑在一起。

    因此眼见目的达到,这时候也打算趁机告辞:“今日携书函来书院报道,感谢黄山长收留。只不过学生初来乍到,还有许多物品稍微收拾整理,这里便先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