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 第四十九章 七国鼙鼓动地来

第四十九章 七国鼙鼓动地来

    汉家天下,承平四十载,自六年拒匈奴、破南越后,再无倾国战事。

    至于边关那些小打小闹,无论是皇帝,亦或者地方官员,都不会持特别紧张的态度去关注。

    没有精锐骑兵,军队想打到草原上去比较困难,但守卫疆土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哪怕诸侯国当中国力排不上号的代国,在抵御匈奴方面发挥得都相当出色。

    在文帝十七年,代国秋收时节遭受匈奴入关劫掠,损失不小,于是代王刘如意在次年组织军队,愤而出征,斩首敌人七千余,打出了接近一比三的战损比。

    虽然他们没有碰上真正的匈奴精锐,但是也将依附于匈奴的两个中型部族给打崩,带回了不少牛羊和马匹作为战利品。

    而在南方,官府派兵清缴十万大山中的“野人”和匪盗,这是常有的事。

    毕竟大汉商业开始复苏,郡县想要收取足额的关税,那就得保证自己治下的官道的安全,不会频繁出现行商被抢这样有害声誉的事情。

    当然,地方官府调兵,多则两三千,少的话甚至就只动用七八十人,连续几场“大战”下来,几乎都是单方面的虐菜,完全无法达到战役的标准。

    正是由于和平维持得太久,让很多人忘记了战争那狰狞的模样。

    因此荆、长沙、城阳等七国同时发生反叛,天下震动!

    长安,宫城内。

    刘启面沉如水,案牍上散落着几册文书。

    “见过陛下。”晁错刚被召来,语气颇为小心,通过太子家令的那些年,他早已熟悉对方的脾气。

    单单感受这殿内的氛围,自己都知道陛下的情绪不好。

    刘启拍案恨恨道:“那些逆贼,我就知道他们包藏着狼子野心,还才对刘濞老贼一个人动手,结果他们就全都不装了。”

    哪怕没有了贾谊相助,他在继位之后,仍是按照原本的打算,开始推行削藩。

    实际上在针对荆国之前,刘启就已经对好几个小诸侯国下手,以各种理由将它们的爵位剥夺,或者将他们的封地进行大幅度的剥夺。

    当然,他根本没有把那些小诸侯国放在眼里。

    现实情况的确如此。

    那些小诸侯王收到长安传来的旨意,一个个都被迫选择接受,无论他们心底多么绝望与无奈,都没有选择抗旨。

    毕竟人贵有自知之明。

    陛下勉强算给自己留了一份体面,可若是拒绝体面,那下场恐怕比监牢中的囚犯都要更加不如。

    而刘启认为他的对手唯有荆国、长沙国这样较为强大的诸侯国。

    于是拿几个小诸侯国试手完,他就开始给刘濞找茬。

    在那些诸侯王们看来,完全是另一重意思。

    小诸侯国遭殃,他们尚且可以自欺欺人,觉得那几位诸侯的确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可荆国受到指责,大部分的诸侯就坐不住了。

    陛下这是要温水煮青蛙啊!

    他这才登基多久,就开始打算对荆王动手。

    再过几年,那自己岂不是也要被废为庶民了?

    一不做,二不休,他们索性反……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名头,举兵起事!

    这些诸侯并非临时起意,大部分都进行了三个月到半年的战争准备,尤其是荆王刘濞,筹备此战的时间更是超过了三年。

    他们骤然发难,打了地方上那些郡县一个措手不及,不少重要的关隘和城镇失守,天下处处皆燃起烽火。

    晁错咬了咬牙,躬身说:“陛下,要不您就按照那些逆……诸侯的说法去做?”

    刘启一愣,没反应过来道:“什么说法?”

    “以臣之性命,去换取时机。”晁错毅然,语气铿锵,“他们用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那陛下将我杀死,那些人自然就失去了继续作乱的理由,为您赢来出整兵筹粮的时间。”

    现在大汉官方处于劣势阶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诸侯作乱,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物资筹备方面,都未有任何准备。

    要知道大汉上一位叛乱的诸侯,那得追溯到入土成灰的魏王余去了。

    那样久远的记忆,根本没几个人会把它当做现实参考。

    从关中调取存粮,指派将领整顿兵马,这都需要时间。

    恰恰大汉地方上节节败退,这样的局面让不少人感到恐惧。

    他们甚至觉得在朝廷准备好一支精锐的部队之前,那些叛乱者就会将关外全部扰乱。

    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可能发生。

    要知道从内因上来看,大汉并非三四十年以前那样,老兵随处能见,遇到战事,轻轻松松可以征召十万可战之军。

    现在大汉要找有大量作战经验的士卒,只能去边境地界找,总体人数可能都不会超过十万。

    组建出一支精锐军队,其实没有刘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而从外因来进行分析,那就是七国一同叛乱,不仅声势惊人,实际上破坏力同样不菲。

    这叛乱的七国之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弱国。

    哪怕最为孱弱的胶东国,亦能征发出两万青壮年来投入战场。

    至于荆国、城阳国、长沙国投入战场上的士卒加后勤的人数,共计超过了十五万。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作乱的诸侯国是七个,却不代表那些没有作乱的那些诸侯国,心中就向着朝廷。

    毕竟政治立场不能以简单的二极管思维去看。

    说到底,刘启推动的削藩政策根本上是与所有诸侯的利益都相悖。

    他们没有选择造反,有的是顾忌着大汉军队的实力,有的是念及朝廷以前的恩泽,有的是想从中浑水摸鱼谋求利益。

    可要让他们死心塌地去支持刘启平定叛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明面上保持中立,私底下却暗暗与那些反叛的诸侯国进行联系的诸侯王,并不在少数。

    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乃是齐王刘将闾。

    毕竟齐地起兵的城西王、胶西王、蓄川王、胶东王那几位,全部是他的兄弟,要让他去大义灭亲,亲手灭了这几个兄弟……

    且不说他愿不愿意,现在的齐国也没有这个实力。毕竟齐国作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执行地,齐国的实力能够胜过从自己身上分出的某一个诸侯国,可要是两个诸侯国合力,那齐国最多抗衡支撑,但现在是四个诸侯国一起反了。

    齐王怀疑自己出兵阻拦,那他根本活不到朝廷前来支援。

    通过种种原因来看,现在刘启面临的局势是相当困难。

    恐怕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登基后还在进行小调整的阶段,还没正式开始大动作,居然就直接将火药桶给点燃爆炸了。

    对于晁错的提议,他在一瞬间有些意动。

    如果晁错的命能换来退兵,哦不,只需换来一年的停战,那刘启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借着机会,将这些起兵作乱的诸侯国全部收拾了。

    不过沉思片刻,他还是摇了摇头说:“晁,朕还是不打算采取你的提议。”

    “为何?陛下您若是念及往日情谊,那完全不必。”晁错振振有词,他昂首说道,“天下苍生和您的基业更加重要啊,我用一死来换得这些,难道不是值得的吗?”

    刘启有些感动,接着他叹了口气道:“若你的付出是值得的,那朕愿意带着你的寄托往前走下去。

    但朕纵然将您杀死,那些逆贼退兵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要知道从他们起兵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地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不再剩下退路,如果没能攻进长安将朕杀死,那么死的就一定是他们。

    故而朕若杀了伱,那恐怕你只会是白白死去。

    朕不能做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啊。”

    相比历史上的刘启,现在的他面对七国之乱的时候,冷静了不少。

    至少想通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自己接下来得派遣军队去平息这场动乱,而非靠着政治手段去试图安抚那些逆贼。

    听完这些分析,晁错不再头铁地提出赴死,脸上浮现出一抹忧色。

    要知道决定直面死亡时,靠着一腔血勇可以硬顶过去,但劫后余生,那反倒会让人变得畏手畏脚起来。

    现在他见刘启拒绝献祭自己来换取停战,才开始正式考虑如何解决接下来的问题。

    要知道晁错原本是打算赴死,根本没有想过如何从正面将那些诸侯王的叛乱平息。

    何况他在政治上有些天赋,对于军事则是一窍不通,只有勉强看懂地图的能力。

    晁错端坐许久,苦恼地挠了挠头,打破沉默道:“陛下,要不您还是考虑一下臣开始那个提议吧。”

    局面崩坏如此,自己根本看不出来破局的希望啊。

    有时候死了,一了百了,反倒心里没有那么多的负担,不像生者需要考虑那么多的问题。

    刘启摇了摇头。

    他在冷静之后,整个人身上的浮躁气息一扫而空,他静静地将之前丢在地下的那些文书一一拾捡起来,仔细地翻阅。

    过了约莫两刻钟,刘启抬起头来说:“我有想法了。”

    “陛下请讲。”晁错眼睛一亮。

    刘启深吸一口气道:“我们接下来要做两手准备。

    其一,我们得在关中、三河地区征召军队,从长安派出将领去统率他们,与那些逆贼作战。

    其二,则是要在那些逆贼的后方制造障碍,让他们不能那么轻松地推进。占领地盘。

    统军的将领,朕的心中已经有了人选,没有比周亚夫将军更加合适的了。

    至于如何达成第二项目的,朕亦是有了打算,待会就下诏给那些未起兵叛逆的诸侯王,让他们相助郡县,去对抗那些逆贼。”

    他短时间内制定下来的计划,已经有了基本的框架。

    现在那些逆贼声势浩大,但尚未扰乱大汉的核心,关中和三河地区,如今并没有受到叛军袭扰,朝廷对这块区域拥有足够的掌控力。

    这两块地方又恰好是大汉的兵源地和粮食产地,比叛乱诸侯国起势的荆地和齐地,战争潜力更大。

    而主帅任命的问题上,大汉老一辈的名将,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皆去世多年。

    刘启并非没有考虑过让曾经的大将军出山,可淮阴侯已经退隐三十余载,年过七十。

    他倒不是怀疑韩信的能力,只是老将军的体力和身体状况能否支撑得住,都属于令人担忧的事情。

    自己任名的主将周亚夫,的确是大汉这些年里最出色的中生代将领。

    这些年里,大汉只和匈奴发生过局部战争,但战果最为出色的三场战役里,除了刘如意指挥代军反击的那一次外,剩下两场大胜,主帅都是周亚夫。

    周亚夫已经证明过了他的部分能力,至少十万人以下的军队指挥,他并不逊色老一辈将领,尤其是在军纪上,能够与韩信相比拟。

    “筹备粮草,征召士卒,这是必然要做的事情,可陛下您计划的第二点……那些诸侯他们会愿意吗?”晁错有些犹豫地问道。

    刘启计划里的第一项,自己老老实实地照办,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何况带兵打仗都交给周将军去办了。

    而让他产生忧虑的,乃是第二项策略。

    要知道近些年里,大部分的诸侯王对于朝廷的观感都不算好。

    面对前途未明的选择,那些人大概率会举棋不定。

    刘启眯了眯眼,摆手说道:“他们愿不愿意是一回事,而那些逆贼知道了这事,就会对后方心存顾忌。只要有一名诸侯王出兵了,那些逆贼就不会大举压上来进攻我们,这样一来,我的计划就算是实现了大半。”

    他这是驱虎吞狼之计!

    而且自己并不需要所有诸侯王都出兵进攻逆贼。

    那是必然不可能的事情,刘启心里也清楚。

    但只需要两到三名诸侯王在地方上响应,就会极大地打击逆贼的声势,让那些逆贼心存顾忌。

    “陛下圣明,臣这就着手去办。”晁错在心中盘算一番,感到惊叹,这样的做法只要起效,的确能在战争初期赢来不少时间,大大增加己方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