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唐 » 第十章 官场一二事

第十章 官场一二事

    清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缠斗后,刘琨不大情愿的起了床,去使府“上班工作”。

    张若冰还躺在床上睡着懒觉,果然这方面女人是有天赋的,男人有些吃亏,要是以后家里人多了,刘琨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极其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琨就着甜豆腐脑吃着胡饼,虽然味道不如现代社会,但至少天然无污染,吃着还是比较放心的。

    约摸着八九点的样子,刘琨来到使府。

    幽州城的幽州节度使使府称之为“北衙”,卢龙节度使使府称之为“南衙”,几乎就是一套人马、两个班子,南衙的官职一般由外镇的官员摄任,挂个名罢了,绝大部分事务都是在北衙决定,然后再具体实施的。

    见大部分官员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刘琨也没怎么打搅他们,打工人做打工人的事情,上位者做上位者的事情,多管闲事是极其愚蠢的,把握好一个度,不让下面的人糊弄就行。

    看着这公文就有些头大,虽然吸收了原先刘琨的记忆,但对于这五花八门的繁体字,还是有些不适应,真的是脑壳疼。

    虽说能看懂百分之七八十,刘琨还是想着找个土著给自己当书记员,先给他总结文书的内容,刘琨作出批示,再由书记员写下批复,这不就好起来了吗!

    李益此时还没有离开幽州,估计是父亲刘济让他在此次战事结束后再行离开。

    李益作为幽州营田副使,掌管营田事务,虽说与战事无关,但正值夏收之际,大军开拔,对于农事的影响还是有的。

    幽州地广人稀,人口不过百万,自西汉以来各朝都在此大兴屯田,唐代在幽州屯田的规模和范国都远迈前代,在全国亦占有重要地位。

    据天宝八年(749年)记载,全国屯田收入一百九十一万三千九百六十石,河北道208屯,即有四十万三千二百八十石,约占全国的21%。

    河北道208屯,全部分布于幽燕地区,集中于幽州到临渝关一带。(今北京、张家口大部、天津北部、唐山、秦皇岛大部)

    开元年间,幽州经略军三万人,屯田五十五屯;妫州清夷军和檀州威武军俱一万人,屯田都是一十五屯;蓟州静塞军一万一千人,屯田二十五屯。

    幽州屯田以军屯为主,在分布上以军城为中心,军事色彩浓厚,民屯所占比例甚小。

    军事性屯田(即军屯)的目的在于就地解决军粮问题,避免转输之劳,减轻封建政府的财政负担。

    由此可见,此次出征,对农事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李益身上的担子还是比较重的,这也可能是刘济没让他辞职的原因。

    没怎么和李益交流,见到王建也跟随在李益身旁时,原先还打算让王建给自己当掌书记的刘琨,有些觉得是不是大材小用了?是不是有必要另调他用?

    经过一阵思考后,刘琨还是觉得先让他暂时跟着李益学些东西,等到自己外调的时候,再提拔王建做自己的幕僚,先观望一下,会做诗的人不一定就会当官,诗品不一定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人品不行、能力又不够、只会发牢骚的人,这种人爱要不要,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才是王道。

    刘琨绞尽脑汁,处理着较为简易的公务,毕竟父亲刘济还没有出征,重要的文件肯定是送到他那里去的。

    工作了一会儿,刘琨开始传统技能,摸鱼,顺便四处去逛了逛。

    不经意间,刘琨听见几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在讨论什么“按律当斩”的事情,“这不是法律问题吗?我喜欢。”

    刘琨刚准备凑进去,就被众人发现,顿时也没人说话,一片寂静。

    “诸位,在讨论何事?”刘琨顺势上前问道。

    “见过副使。”几人纷纷起身作揖道。

    “在下法曹参军,赵天明。”估计是官儿最大的那个人说道。

    “我等在商议化外人与汉人犯该如何取罪,幽州胡风盛行,且化外人数量较多,此类案件频频发生。”

    “我们计划拟定一个可行之法,让底下县衙参照政令行事,避免审判不一、法令混乱之情形发生,安抚百姓。”

    这不巧了吗?刘琨这不刚考上法律的研究生,法考证考完正愁没地方用,“放开,我要开始装逼了。”

    等等,我要用什么法?刑法典?和古人谈法治?算了,算了。

    刘琨用他最浅显的知识说道,“《开元律》早已提及,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用最浅显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外国人之间在唐朝犯了罪,如果两人是一个国家的,就按照本国法律办理;如果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就用唐律来办理。

    举个例子,日本人之间犯罪,用日本法律;日本人和新罗人犯罪,用唐朝法律。)

    “化外人和汉人相犯,用唐朝法律办理是毋庸置疑的,这有什么疑问吗?”

    “副使,判案之事不能仅依开元律,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不可行之处,与律疏有差,我等大多依本地习惯审判,更何况幽州之地,藩人甚多,若全依律疏审理,只怕会出现百姓骚乱,遗留后患啊!”其中一个较为肥头大耳的中年人说道。

    呵呵!连公序良俗都考虑到了,民法上可以考虑这个,刑法你考虑个屁。

    刘琨正想大骂一番,装个逼,才想起来中国古代都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而且明文规定,书上没说的,官员自行类推解释法律,有一定的“紧急立法权”,他们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我问你们,若不按照律疏的这个原则审理,汉人嫁给胡人,也要实行收继婚?这不都乱了套了吗?”刘琨不断询问着。

    “副使有所不知,幽州北境有一归顺州,乃契丹纥便部,仍实行游牧部落的那套原则,我们根本管不了啊!更何况胡人凶勇,部落意识极强,若完全照书行事,只会出大事,大使曾劝解我等‘一切以安抚为主、勿生事端’。”赵光明站出来回答道。

    “好了,这个事情我会与父亲再谈谈的,过段时间就有结果,到时按照公文行事即可,你们接着做其他事吧!”刘琨眉头紧蹙,略有所思的说道,说完便返回自己的‘办公室’。

    民族问题也算是在刘琨面前,乃至整个汉民族面前的头等大事,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想要经略东北、内蒙是完全行不通的。

    唐朝实行的羁縻政策,太过仁慈,不能管控,完全就是失败的,百年前的营州之乱造成的恶果持续影响到现在,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反应。

    “我太难了!”刘琨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