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汉唐 » 第十三章 各方反应、牙兵

第十三章 各方反应、牙兵

    长安,中书外省。

    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贾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损、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齐抗按部就班处理着前些日积攒下来的政事。

    年近古稀的贾耽在宰相的位置上已经待了七年,他深知德宗李适到底需要些什么,处理起政务来了然于胸。

    昨日听闻幽州刘济与刘源又生间隙,让朝廷贬斥刘源,按理说这点小事不用报到朝廷,河朔藩镇内部自行处理即可。

    既然此事已经上报,朝廷就不可能不管,要不然被其他藩镇效仿,肆意任用贬斥下级官员,自己可就是犯了大错,贾耽深知其重要性。

    贾耽一早过来便想着和其他二位宰相商议一番,如何处理这件“小事”。

    “至无,遐举,幽州进奏院传来消息,刘济与刘源不和,奏请贬斥刘源,我等该如何处理?”

    崔损(字至无)、齐抗(字遐举)早就通过自己的消息渠道对此事有所耳闻,看起来也是心里有数。

    “仆射,既然刘济上报,我等同意即可,无需再议。陛下也不想再开事端,让幽州自行其事,免生事端,我等何必多管闲事。”齐抗直言道。

    “是极!”崔损没有多说,便继续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政事。

    见二人这样表态,贾耽也没有多言,“此事,就这样批示,呈送陛下!”

    ……

    大明宫。

    “陛下,幽州监军使来报,涿州刺史刘源不受命,刘济欲除之。”神策军右军中尉第五常亮向李适禀告道。

    “朕已知晓,贾耽已做好批复,照着处理就好。”

    “是,陛下。”说完,第五常亮便直接退出大殿,转身离去。

    见外人离开,李适对着身旁恬静貌美的女子问道:“宋学士,孤这样做,对不对?”

    “小女子不谈国事,陛下既然做出决定,何必问我这妇道人家。”宋若莘面无改色,平静的回复道。

    “是寡人多言,不谈国事。还是继续讲讲女论语,刚才……”

    ……

    易定镇,定州,安喜县。

    “诸位,这幽州刘济肆意妄为,贬斥一州刺史,置朝廷脸面于不顾,我该如何?”

    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身体里流淌的是胡人的血,但他对朝廷的忠诚让无数汉人汗颜,德宗李适十分宠信他,他也十分想要作为天下的表率,让天下人高看自己一眼。

    “大使,我易、定二州贫民乏,无力开战啊……”

    “成德在南,幽州在北,若是大使再与幽州交恶,我义武军恐时日无多……”

    “上月,王武俊掠我定州万余人,大使最后不得不亲自赔礼道歉,若再起事端,恐……”

    听到众人的劝谏,张茂昭也是冷静了下来,的确,与幽州动武简直是寻死,以大局为重。

    “吩咐下去,收留从涿州逃难的流民,告诉涿州刺史刘源,我将给予涿州武力以外的所有支持。”

    ……

    成德镇,恒州,真定县。

    成德王武俊与幽州刘济算是死仇,听到刘济与刘源闹翻的消息简直是乐开了花儿,这事闹的,成德军不得过去帮帮场子?

    虽然很想带着大军去涿州看看,但王武俊一想到这河朔故事,一切的躁动都渐渐平息下来。

    “士真,如何看刘源与刘济之事?”王武俊向身旁的嫡长子王士真问道。

    “父亲,刘济猜忌之心甚重,我想今后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幽州分崩离析。”

    “至于兄弟间产生矛盾,在我成德可不会有。父亲,大可不必担心。”

    “好!记住今天说的话。告诉下面的人,不可轻举妄动,幽州可不像义武那般软柿子,是个人就可以捏一捏的。”

    “是。”

    ……

    幽州进奏院没几日便送回了消息,没出什么意外,朝廷直接是批准了刘济的请求,互相给个面子,意思一下而已。

    收到诏令的同时,刘济也是下发敕令,贬涿州刺史刘源为莫州参军。

    有了出师之名,就只需等待时间的慢慢流逝,大战一触即发。

    好在这段时间,刘济时不时带着刘琨去视察牙军,刷刷脸,涨涨资历,也算是开始给刘琨接班铺路。

    牙城内外的牙兵可以说是节度使手中最精锐的军队,虽然数量不多,但战力惊人。

    牙军在作为藩镇的亲卫军、藩军中抽调出来的精锐、主战中的核心部队的同时,还担当着牙城、使牙的警备与宿卫任务。

    牙军分布在藩镇的牙城内外、罗城内外,同时使府治所境内、管下各州县及险要之地皆有牙兵镇守,可见牙军对于藩镇存亡的重要之处。

    唐朝诸多藩镇中最出名的便是魏博牙军,魏博牙军与其他藩镇牙军相比,首先是规模大,其次是存在时间长。

    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势力集团,魏博牙军存续时间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正因为名声过大,“魏博牙军”在唐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固有的称呼,俗话说“长安天子、魏博牙军”。

    魏博牙军原是以征募当地农民而形成的亲卫军,但很快就转化为以‘丰给厚赐’为利益主旨的雇佣兵集团。

    地域意识强烈、“父子世袭,姻党盘互”是魏博牙军的主要特点。

    在田承嗣之后的魏博,牙军一直被视为发生动乱的根源,魏博牙军成为魏博节度使废立的主要力量,得不到牙军的支持,便难以获得节度使之位。

    牙军作为一个以魏州兵士为主体、并代表后者意志的军士集团,虽然在名义上处于节帅、将领、兵士三者的最底层,但实际上却己成为了魏博政局的主导力量。

    一旦节度使直接削减了牙军的经济所得、与朝廷或其他藩镇发生争斗而消耗了魏博府库的财源,这些牙军便会发动叛乱,从物理上更换节度使,以满足自己的利益。

    虽然为保卫本土或维护本镇利益常常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但要让他们长时间的出境作战,却又是他们极不乐意的,对外出征的战斗意志极低。

    牙军已经全然不顾他们所推选的节帅在藩镇中的身份地位,他们唯独关心的是谁能够真正保障他们的利益。

    公元905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意识到魏博牙兵已然失控,第二年和朱温合谋,联合宣武军屠杀魏博牙兵及其家属八千家,就连婴儿也不放过。

    至此,存在一百多年的魏博牙兵灰飞烟灭。

    对于牙军的存在,刘琨是有些忌惮的。

    不过现阶段,节度使不依靠牙军还能依靠谁?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能慢慢整改,不能操之过急。

    好在幽州的牙军远比不上魏博牙军,牙军对节度使的废立有一定影响,但到不了魏博的那种程度,因为幽州卢龙节度使主要受到的是外部的挑战。

    对于幽州卢龙节度使而言,最强大的挑战其实并非来自幽州城内,而是来自外部属州。由于镇守边境的需要,幽州卢龙节度使必须在各州部署大量军队,维护边境的稳定。

    除幽州设有六个军镇外,妫州设有四个军镇,檀州、蓟州、平州各两个军镇,营州、莫州、涿州、营州各有一个军镇,且在各州囤积大量粮草以备战时之需,节度使必须对外州军使有所防范,来应对属州的挑战。

    幽州兵农、军政一体,兵、农不分家,军、政不分家,这幽州政治体制的一大特色,也是摆在刘琨面前的又一难题,到底是谁指挥军队的问题,现代社会已有论断,但在幽州、乃至各藩镇都是理不清的问题。

    一想起这些问题,就要了刘琨的老命,一个大学生完全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适应,慢慢去改造这个社会。

    视察完牙军,刘济还给刘琨介绍了几个年纪尚轻的可造之材,说是要培养培养。

    留给刘琨印象最深的莫不是李载义、李载宁两兄弟,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废太子、常山愍王李承乾之后,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两兄弟的父亲是前蓟州刺史李休朝,不过很早就去世了,兄弟俩和同乡豪杰四处游历。

    两人都是身体强健,力能挽强弓,前些日被刘济招入亲军来培养,可怕的是他们现在才十四五岁,比刘琨还小。

    不用看史书就知道,日后肯定很牛逼,武德充沛。

    刘琨虽说能文能武,实际上也是个半吊子,勉强能对付两三个大汉,多了指定不行,好在刘琨有挂,穿上防弹衣拿上加特林,谁与争锋!

    当然,枪炮是迫不得已拿出来救命的东西,真要打仗还是要靠底下的大头兵来攻城略地。小仗估计刘琨还能凑和,大仗就不大能行,还是要靠武将出征,自己就不打脸充胖子。

    和两兄弟交谈一会儿,刘琨发现他们是直爽之人,也算是对他们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总的来说算是忠义之士,可以交个朋友。

    和兄弟俩交谈完毕,已经快是傍晚。

    在出使府的路上,刘琨碰上了有些日子未见的李益和王建。

    这些天,李益带着王建处理营田事务,储备好军粮,同时也开始为夏耕做准备。

    李益高度赞赏王建这些日子来的表现,说他是有一州刺史之能,不知道是不是在吹嘘,反正刘琨只能是信了。

    以后有的是时间,到时候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就能见真章了。

    幽州之地文人本就稀少,文人出仕担任高级官职的几乎没有,刺史带有军使之衔,也使其必须具备“治民”与“理兵”的双重能力,军权干涉行政权,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将二者分开,又是刘琨面对的困境之一。

    刘琨索性直接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反正目前进入卢龙节度使府担任掌书记的虚职也没有多大的锻炼之处,先让王建从营田事务开始做起,至于从军刷资历,过段时间再说。

    忙完一天,刘琨回到家里竟然又没见到张若冰,估计她又是在制皂厂做最后的准备。

    制皂厂的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好,只有一条简单的生产流水线,不过更大规模的厂房,刘琨不打算建在幽州城,污染太大,建在海边更为合适,当前少量生产,培养工人就行。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原料囤积不够,产能不高,虽然郑钱早已发动村民制备土碱,只能说是杯水车薪,看来刘琨的关内之行是要早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