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高武大夏:开局狐妖娘子 » 第176章 这道题太难

第176章 这道题太难

    国子监的学生俞资,看到这些算术题,开始抓耳挠腮了起来。

    他对经典古文和诗词,倒是十分精通,但是看到这些算术题,就很头疼了。

    “不会啊,再往下看看。”

    第四题的题目是: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家有客。津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

    俞资生开始解题。

    题目大意是:一位农妇在河边洗碗。邻居问:“你家里来了多少客人,要用这么多碗?”

    她答道:“客人每两位合用一只饭碗,每三位合用一只汤碗,每四位合用一只菜碗,一共洗了65只碗。”

    问题:她家里究竟来了多少位客人?

    “饭碗、汤碗、菜碗,我他妈快疯了,这道题太难,我不会啊.啊.啊.”

    户部侍郎之子国子监的优等生俞资生,已经快疯了。

    景文济跳过了两道题,来到了最后一道题。

    第五题的题目是:“今有委米依垣内角,下周八尺,高五尺。问:积及为米几何?”

    题目的意思是:在屋内墙角处堆放米,米堆底部的弧长为8尺,米堆的高为5尺,问有多少米?

    看到这道题,景文济直接放弃了,他隐约感觉到了这题涉及到了立体的概念,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

    考场中一个年轻的男子,面带着微笑看着考生们抓耳挠腮的样子。

    尤其是最后一题,难住了所有人。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一个考生,在最后一题上写下了答案。

    二百二十斗米。

    “你叫什么名字?”年轻的男子微笑的问道。

    这位答完考题的考生,听到有人问他,明显的一愣。

    然后抬头看到了一位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还以为是监考的官员。

    回答道:“回禀大人,小人阮嘉平。”

    青年男子微笑的点了点头,然后转身离开了,他记住了阮嘉平这个名字。

    时间到了,监考的官员收走了他们的考卷。

    “这都是什么题啊,我一道也不会。”

    “我比你强点,我做出来两道。”

    “太难了吧,没想到还考算术题,而且还这么难。”

    “是啊,之前只听说西北大学考的和科举考的不太一样,没想到会考这么难的算术题。”

    “唉,这下午这场考试算是完了。”

    “我也凉了,明天第三场考试都不想参加了。”

    “回家卖白薯吧,准备下明年的科举或者明年再来平安城考试。”

    “不知道明天第三科的考试,又会考什么。”

    “我的强项是诗词文章,还没有机会施展呢。”

    “呵,诗词文章?伱写的过平北侯大人吗?”

    “咳咳,那自然是不能比,假如没有看到平北侯大人的【大道之行】和【大学之道】,我还有一较高下的心气。

    【大道之行】和【大学之道】这样的圣人文章,只能让人仰视了。”

    学子们相互诉苦着。

    第一科的考试,他们答得都还不错,但是到了第二科的算数题,大部分都做不出几道题来,叫苦连天。“兄弟你发达了啊,你知道刚才问你那人是谁啊?”

    阮嘉平身边的同伴,推了他一下说道。

    “谁啊?不是监考的官员吗?看着够年轻的,跟我们年纪差不多。”阮嘉平问道。

    他出身于幽州风雪城的商户人家,家里是开米店的,从小就精通算术。

    阮嘉平虽然读过书,但是连个秀才都没考中,这次来平安城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第一科答得一般,没想到第二科竟然考的是他最擅长的算数,五道题他都答上来了。

    尤其是最后一题,在绞尽脑汁之后,还是算出了答案。

    “那可不是普通官员,那是平北侯大人。”阮嘉平的同伴崇拜的说道。

    “什么?他就是平北侯大人?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啊。”阮嘉平震惊的说道。

    大家都知道韩楚凡很年轻,但是亲眼所见后,还是会被韩楚凡的年轻所震撼。

    这些学子的年纪大多数都和韩楚凡的年纪相仿,甚至有很多老举人老秀才,都三十多了。

    在他们还在为未来拼搏奋斗的时候,韩楚凡已经功成名就,声名和威望如日中天。

    “当初我随我父亲来过平安城,那时候还叫平安堡,来进过一批烧刀子酒,有幸见到过平北侯大人。”

    兄弟你这都得到平北侯大人的重视了,日后的前途定然不可限量,到时候可别忘了兄弟我啊。”

    阮嘉平的同伴说道,他家里是做酒水买卖的,和阮嘉平是好朋友。

    阮嘉平还在发愣中,自己真得到平北侯大人的重视了吗?

    他不敢奢求,只想能顺利的考上西北大学,证明给他的父母看,自己也是有读书天赋的。

    学子们休息了一晚上,第三科的考试时间到了,这第三科也是最后一场考试了。

    学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都做好了最后一搏的准备。

    翻开试卷后,发现这场考的是策论。

    题目是:论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的学子,选择的命题是重农抑商,这也是这个世界人族主流的观念。

    自古经营商业的商户都是贱户,士农工商,排在最后的就是商户。

    只是近百年来,随着大官绅们从事经商,才将商户的地位拔高了一些。

    但是主流的观点,还是抑制商业,发展农业。

    农业才是大夏王朝的根基。

    学子们开始奋笔疾书。

    经历了第二科考试的摧残,学子们发现第三科的考试真香,不用再掉头发了。

    阮嘉平也开始动笔了,但他的命题是:无农不强,无商不富。

    他文章的核心观点是:

    没有农民进行生产,商人就没有可以用来交易的商品。

    没有商人从事贸易往来,农民就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譬如粮食,农民生产再多的粮食,也只能是供养自己家的几口人,而有了商人,农民就可以用剩余粮食换取吃穿住用行的大量商品。

    阮嘉平的文字功底只能说一般般,但是观点还是很超前的,讲出了商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