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七星除魔传 » 第一章 根基所在(上)

第一章 根基所在(上)

    静江,地处八桂,三江汇聚,千峰叠起,观其山水之美,景色之奇,可谓冠绝天下,是以古人有云: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谓之最高评价;

    而其地理位置更是不言而喻,北有千古水利“灵渠”连接湘桂两地,南有万户城郭“静江城”扼守汉疆要塞,从古至今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继而出了静江地界往南,是为一千八百里蛮荒之地,汉人谓之百越南疆。

    南疆气候潮湿,终年天阴多雨,猛兽毒虫频出,生存环境可谓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中,倒也不乏壮丽山川,当中最出面名的当属“十万大山”与“六万大山”。

    不仅如此,南疆异族众多,形势复杂,其中势力最大,影响最深当属壮人一族,若按实力排名,其后为瑶、苗、侗、黎四族。

    千百年来伴随中原民众不断南下迁徙,静江城得以发展壮大,不经意间已是南疆边陲最大门户,此地汉人居多,故城建风格多与中原相似,华夏人文的融入让城中读书之风盛行,故也催生了不少文人雅士。

    在静江城东有一大江,名曰“漓江”是以波澜壮阔,碧水连天。

    漓江原名“离江”,“离”字意分离,不得人喜,于是后人才改称“漓”为此增添了几分诗意。

    唯见漓江东岸,相隔数里,无数石峰拔地而起,山貌钟奇秀丽,连绵不绝,远远望去,其间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群山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七星山”,然而更有名的是这山上的门派-玄武阁。

    说起玄武阁实则与那蜀山一派颇有渊源,其开山祖师“石遇仙”早前乃为蜀山弟子,为何最终到此开宗立派却说来话长。

    回想当年正魔大战,蜀山派令魔教损失惨重,故对方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不想六十年后魔教中出一不世天才,机缘巧合下得一无名古卷,记载着诸般无上心法,天才得此奇遇遂决定潜心修炼。

    转眼十年光阴过去,天才功法大成,乃出,而后将所悟心得篆刻成书广为相传,一时间魔教各部实力大增,欲再次席卷而来。

    然而魔教此番归来意在剑指蜀山,誓要一雪前耻以报血海深仇,为此可谓不留余力。

    众人历经一番周密计划过后纷纷潜伏蜀山周边,待到一不见月色黑夜,伴随一声号令千军万马涌起,直奔蜀山而去。

    顿时硝烟四起,杀伐之声不绝于耳,蜀山派由于疏于防范瞬间便有百余弟子命丧梦乡,不过其既敢自号正道领袖,自然也非泛泛之辈,即便临危受敌,也能快速组织反击。

    历经一番血战,蜀山派终以惨烈代价击退强敌,然而经此一战残余门众不足十之一二,就连时任掌门叶长青也险些重伤殒命,若不是凭借着积攒了上百年的底子以及先人留下的几道厉害禁制,怕是早已不复存在。

    用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蜀山派,可谓摇摇欲坠在苟延残喘罢了,是以事后不久叶长青便宣布传位于石遇仙。

    谈及此人可谓是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同样也是叶长青坐下得意门生,武功威望不输一干长老,更重要的是此番迎战魔教杀敌无数,众人当中最为亮眼,由其接任掌门一职堪称众望所归,毫无异议。

    然而那石遇仙一心只为追求高深武学造诣本无心接任掌门一职,是以万般推辞,不过还是架不住恩师叶长青与一干长老们的极力规劝,最终只得勉强答应下来。

    然而接过掌门一职的石遇仙却是半点也高兴不起,大战之后的蜀山派只剩一众残垣断壁,同伴尸首堆积如山,以往傲视群雄,蒸蒸日上之景象早已一去不返,有道是:‘望却残楼生恨意,怒发冲冠意难平’石遇仙当即下定决心,誓要为同门报仇雪恨。

    心中愤忿激昂过后,却也并未被复仇冲昏头脑,是以连忙着手分析眼下形势:

    “此战虽将魔教击退,但也结怨更深,想来日后魔教妖人若是得以恢复,势必会卷土重来,眼下我派式微,短时间内再难抗衡,更何况魔教总坛只是位于昆仑一带与这蜀地紧邻相连,如若对方再来,我派必然首当其冲。

    加之数十年来,我派总以正道领袖自居,其余各派早已有人心怀不服,所谓正道门派并不如表面那般铁板一块,实则利益为先,各怀鬼胎,万一事态爆发求援各派,只怕未必得其应援,唯恐还有落进下石之嫌!”

    想到留守蜀山有诸多不利因素,石遇仙心中随即一个大胆想法燃起:

    “既然留守已非良策,那何不另寻宝地传承师门,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日东山再起想来历代祖师在天之灵也不会追究此般无奈之举。”

    石遇仙生性果断说干便干,是以连忙召集各蜀山高层商议此事,然而议上众人听到此般提议无不勃然大怒,破口大骂道此乃离师叛道之为。

    石遇仙与之据理抗争,说清其中利害关系,众人却是不以为然,反要弹劾他卸任掌门,更有甚者还说要将其逐出师门,若不是叶长青爱徒心切,出面力保,只怕这逐出师门并非说说而已。

    不料众人如此反应,石遇仙深感心灰意冷,遂将职位让出,正所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于门派也是如此,否者岂不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无奈之下叶长青只得强忍伤通复原掌门之职,此般变故纵观蜀山派创派至今倒是头一回。

    事后传开石遇仙难免背上欺师灭祖之骂名,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那原本敬重他的师兄弟们也开始调转矛头对其冷嘲热讽起来,而众长老们更是一有机会便刁难挖苦于他。

    长期以往种种行径令石遇仙苦不堪言,终是抵挡不住是以决定离开蜀山派,于是当晚便找到叶长青说明去意,那叶长青本意是想留他,只是迫于眼下形势也不甚挽留,石遇仙心知恩师心意但也无可奈何,叩头还恩过后便褪袍还俗下山而去了。

    回首望却生活近三十年的蜀山派石遇仙心中感慨万千,终是带着遗憾悄然离场,继而出了蜀山派遂开始云游四方。

    转眼数年过去游到这静江地界,初到此地便被当地壮丽山水所吸引,有道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当下静江恰巧又值雨季,又道是:千峰环绕水自清,烟雨轻描景亦绝”身处其中宛若置身人间仙境,不禁心生栖身此地念想。

    一路赏山游水,石于仙终是入得已进入静江城内,当下登高望去,唯见静江城四面环山,东临漓江,城中桃花江细水长流,贯穿东西,独秀峰坐落中轴,鸟瞰全城,另有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四湖分布城中四角形成两江四湖之格局,可谓是一处绝好的风水宝地。

    然而在静江城东门边上,还有一宏伟楼阁更为出名,便是号称华南第一楼的逍遥楼。

    逍遥楼高四十余米,宽十余丈,主楼分为二层三檐,一层大柱林立,二层回廊环绕,楼顶檐角在斗拱支撑下呈飞跃之势,典雅里透出几分灵动,楼匾上“楚南雄风”四个大字气势磅礴,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它的宏伟与庄严。

    恰逢月圆之夜,石遇仙登上楼去放眼星空,夜观天象,忽见北斗七星之位有道光柱现世,随之天地变色,风起云涌,可谓奇异至极。

    得此异像石遇仙内心大喜过望,势要一探究竟,留心观察发现那光柱乃从对面山峰冒出,是以赶紧寻去。

    随即下了逍遥楼,出了东门遂至漓江边上,唯见江对岸相隔数里,有几座石峰拔地而起,只见峰有七座分别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地理布局正好对应天上北斗七星,这便是“七星山”的由来。

    继而乘舟过江,不多时人已行至七星山天枢峰下,随即抬眼望去,唯见山顶草木丰盛,地势极为陡峭,而那光柱也看得更清晰了些。

    石遇仙连忙施展身法登上山去,不料刚至山腰却不见了光柱踪迹,他心知此般异象定是百年难遇,自然不肯轻易罢休,连忙四处搜寻起来。

    未几,在周围寻得一天然岩洞,唯见那洞口极阔,宽俞数丈,是个蜿蜒向下的地势,其上刻有“七星岩”三个大字,继而走近伸头探去,只觉其中深不见底,不时有冷风冒出,吹在人身上随即泛起一阵鸡皮疙瘩。

    石遇仙朝里喊话,只听回声久久不绝,当即断定内部定是极为宽阔,一番权弊过后也不再迟疑,连忙找来木枝生起火把走进洞去。

    进入其中只见四下白雾弥漫,火光照耀下倒显得些许仙气凌然模样,洞内环境湿润,长年累月,四壁变得难以攀附,不过好在脚下地势不算难走,不稍片刻便抵达岩底。

    不出所料,洞底果然及其宽敞,放眼扫去望不到边,唯见洞中央伫立着一块神秘巨石。

    石遇仙见状连忙拿起火把朝之走去,待到跟前才得以看清庐山真面目,但见巨石高丈余,宽十数米,通体玄黑,呈梯状,表面有白气源源不断冒出,十分奇特的样子。

    不知怎滴那石遇仙竟忍不住伸手去摸,只见指尖触及瞬间立马泛起一层淡淡白霜,随即彻骨寒意直达心扉,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石遇仙脸上露出满脸惊愕,直呼怪哉,不禁怀疑起巨石乃为天外之物。

    不待弄清其中原由,忽然一阵阴风袭来,一个没注意手中火把随之熄灭,霎时四下无光,洞中风鸣如同鬼哭狼嚎般袭来令人不寒而栗。

    石遇连忙掏出火石正欲点火,忽然头顶有道亮光照进刚好将那巨石笼罩,瞬间巨石闪闪发光,一道光柱从其顶部射出,直插苍穹而去,随即光柱色彩变幻出五光十色的斑斓,只见石遇仙瞪大双眼,谓之惊世骇俗,当即断定适才逍遥楼所见光柱正是由此而来。

    凭借耀眼亮光得以看清洞内地势,原来整个岩洞内部宛如一个巨大酒瓶,而那月光照进之处便是瓶口,此前火把昏暗以致未能察觉,当下亮如白昼是以一览无余。

    石遇仙身形一晃,瞬间已至巨石顶部,定睛望去,只见一潭清水汇集于此,且瞧水面如镜,月光照射其上遂以光柱的形式反射而出,可谓诡异至极。

    石遇仙见状大为疑惑,心底寻思:照常理说,这寻常水面任你月光再如何光亮,也不可能以此等形式反射出去,哪怕是镜子也不足以折射出如此强烈的光柱,想来必定是水里有猫腻!

    当下也不迟疑,随即撸袖去捞,不多时一块瓷盆大小的玉璧便从水底捞出,眼见那玉璧形状似圆不圆,似方不方,璧面却异常平整,说是玉但材质又像水晶,呈半透明状,月光照射下显得耀眼异常,令人难以直视。

    石遇仙连忙将之拿离月光,不料那玉璧一但脱离月色遂变得与常物无异,继而捧到眼前仔细端看,才发现其中无序分布着百来颗微弱光点,形状好似天上繁星一般。

    石遇仙盯着其中一颗看了许久,发觉居然移动了少许,再看玉璧上方有七个光点稍亮些许,不想竟能与那北斗七星遥相呼应,随之惊呼:此乃仙器啊!

    得此奇遇,石遇仙便觉这七星山乃为一处宝地不舍离开,是以决定留下继续探索,只是当下夜已入深,不便再回城中投宿,想来自己游历四方风餐露宿都以常事,索性便在这七星岩中过了一夜。

    次日早早醒来不想又有惊人发现,原来七星岩中还藏有一条神秘通道,想来昨晚太过关注异象,以致疏忽了此处,然而与其说是通道倒不如说是个溶洞更为贴切些。

    眼见通道斜入山体一路蜿蜒向上不知通往何处,踏步其中唯见四壁雪白,有无数钟乳倒垂,好似天上银河倾斜一般,鬼斧神工,令人赞绝。

    继而穿过神秘通道则来至一处宽阔平台,只见平台北面又有一个巨大岩洞映入眼帘,然而此洞却与那七星岩不同,洞口呈开放式,规格也要小上许多,不过即便如此,容纳两三百人倒也绰绰有余。

    此洞背靠山阴,周围地势呈穹弧之状形,从远望去就如同一只蛰伏巨龟朝天怒吼一般,气势如虹,十分壮观,这便是“玄武洞”。

    唯见玄武洞外平台尽头是为万丈悬崖,脚下有一清澈小江环绕流过,其状酷似一把细软长剑,故其名曰“灵剑江”。

    而在洞内不起眼一角还伫立着一块神秘石碑,眼见那石碑通体漆黑,上刻满上古文字,细看发现字迹饱受风化,庆幸的是大都还能辨认,只觉碑上内容近“道”又胜似武功心法,艰涩难懂,却是妙用无穷。

    得此遭遇石遇仙决定在此潜心修炼,平时修炼之余采石垒木建造楼阁,这般夜以继日从不间断。

    转眼十年光阴年过去,石遇仙学有所成,那楼阁也建造完毕,遂在此开宗立派,名曰“玄武阁”。

    因师出蜀山,石遇仙深感缅怀,故平日里都做那道人打扮,也因巨石得宝的缘故,他便自号“巨岩子”一说是因为他的姓氏,不过这都是后话了。